第二十屆中學生閱讀報告比賽 / 2004

 

中文組(高級組)冠軍

學校: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得獎學生:鄧悅天

書名:承教小記

 

引言

與黃繼持先生一樣,看畢小思的《承教小記》,深感她的筆名「思」字下得恰當。短短的一篇散文,每篇都有思理,又能令人有「荒漠甘泉」之感,清人神志而悅人心。全本《承教小記》共有六十多篇的散文,其中並沒有刻意鋪排,彷彿是一本日記,初看時覺得很零碎,但細味後又能體會那份隨心,自然而不造作的寫作風格。要懂得欣賞小思的散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分析其文筆和寫作技巧,從而再深思從文字滲出的人生哲理。這樣不但可領悟作者的心意,更能進一步了解作者的表達方式,相信小思在這兩方面都十分值得我們欣賞的。

文筆之爾雅

正因為全書沒有明確的鋪排和主題,愈看下去就愈令人覺得看下去都是差不多的。沒有起乘轉合,只一鋪排選數篇來看就能大概意會此書之神髓。不過我未曾這樣做,相反的我把每一篇散文都看過,細味過,回憶過……因為我愛上了小思的散文。整體來看,小思的文筆不但溫文爾雅,其浪漫色彩尤其濃厚。光說她描寫櫻花的淒美,就叫人看後有跑去日本看櫻花的衝動。在《不追記那早晨,推窗初見雪……》中她道:

在花開的第四天晚上,一陣不大經意的夜來風雨,到早上出門,地上滿是未殘的落花,而風一來,更飄得令人肩襟都是……我繞道而走,只為真不忍踏住落花。

在《櫻與劍》中,更用櫻的淒美帶出其感歎:

她美,卻又如斯短暫,無聲飄落得有點冷不提防。花開花落,本屬尋常,但把櫻當作友誼象徵,那畢竟叫人難息牽掛。

詩句之優美

  小思的文筆優美之處,不只於散文中,也在詩句之中。在《京都短歌》中,共有短歌八闋,句式雖然長短不一,但抑揚頓挫,意境令人神往。單看《滿街之銀杏》一闋中的一句:「那兒,有人焚葉,煙似惆悵的魂裊裊,到死也不離不棄。」相信感性的讀書都會被那份淒美深深感動。加上她在短歌前的引子道:「且為您……從此我不再提起京都。」令詩句更添一入神秘的浪漫。

  話說回來,其實小思的散文每一篇都非常充滿節奏感,那份節奏感令文章更有詩意,令讀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間,相信這一點是成功散文的要訣之一。

聯想之豐富

  從小思的散文不但能看出她是一個感情豐富,文筆優雅的人之外,也能感受到她富想像力和聯想力的一面。例如在《夢見生公》文中,一開始給人一個有趣的點頭的佳話。而最後帶出這個故事的喻意──人總愛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頑石能否點頭,原在於我們這些「頑石」有沒自我反省,而不在於別人有沒有「點」醒頑石。

  另一些例子就是藉描寫自然界生物的一舉一動,來帶出作者意味深長的感歎,其聯想力實在令人驚歎!《蝸牛》的殼和肉黏糊在一起,是因為它爬到馬路上去,給汽車壓碎了;是因為在行人路上,如早上趕路的人踩扁,只有兩隻觸角是活著的,用來探索前路。《蛾》只會靠身體跟射來的光線來尋找自己的路線,它們縱使給燈燒得蜷曲,但依舊堅守著祖先傳下來的原則。作者單憑這種富想像力的描寫,令讀者領悟那「蛾的哲理」──有時人的執著和對傳統的依循也會使人陷入「燈蛾撲火」的危機,不明利害,自取死亡。

懷舊的小思

  全本《承教小記》令我最難忘,最認同的一篇是《舊和新》:

一個看的是「燈火闌珊處」,一個卻在「望盡天涯路」,兩種完全不相同的感情,忽然在同一時刻交匯了。懷舊迷人的地方,也就在這裡。

說真的,我也是個愛懷舊的人,一些《承教小記》中的故事如《懷舊十題》中的《街景》、《藤椅》、《白糖糕》等,對我來說都是「燈火闌珊處」;而另一些故事如《電車》、《東方、英京》對於我就是「望盡天涯路」。《街景》中說街景有流動,有靜止,有熱鬧,有歡愉……這些都是我愛看街景的原因;《藤椅》是陪伴我兒時的「安睡椅」,它給我的感覺就和小思寫的一樣──很輕很柔,搖搖擺擺,令人有閒適之感;《白糖糕》無疑是香港小孩都會懷緬的地道食品,沒想到原來小思也會和我一樣為白糖糕歡喜一時。

一方面能有引人入勝的寫作手法,同時又能帶出懷舊情懷,就是小思的功力所在。例如在《逛閒街》中,作者巧用步移法,把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和情景活生生地示現在讀者的腦海中,她不用文字「露骨」地說出逛街悠閒的心境,卻把畫面鉅細無遺地描畫出來,真是高招!加上《救生圈》是借懷舊來帶出年青人會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當作日後對人生的激勵,小思的「救生圈」是一首「天倫歌」,而我的「救生圈」一首聖詩──「奇異恩典」。在懷舊的過程中不但能抒發內心的情感,又能引發讀者的興趣,懷舊這東西真是妙!

愛國的小思

  深受其師唐君毅先生,這位有名的愛國愛中華文化之士的影響,小思也「師承」了他的愛國情懷,在《河的謎》、《山與江》、《京都雜想》、《舊賬》、《衣?》、《不記恨》和《馳過的一瞬,纏綿中的永恆》中都只有一個主要的訊息:中國人應以自己的文化特質而感到驕傲!令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不記恨》這一篇,它在講述中國人雖然經歷過像蟻般可憐的非人生活,被敵人害得慌忙亂竄,甚至失去民族尊嚴,失去應有的生命價值!然而,我們中國人不懂得記恨,願意放下不憤的心情,忘記慘痛的過去,正如小思所說:

我們不自己磨損自己人,不磨損民族自尊,我們踏實幹好自己該幹的!

當我回憶到中國人的血淚史,也會心存憤恨,但小思的《不記恨》啟發了我,中國人不可永遠沉溺在弱者的姿態,能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才是我們中國人的高尚情操!還有《馳過的一瞬,纏綿的永恆》用了很多的省略號,令人有餘韻未盡的感覺,那份依戀鄉土之情也許就只有無言的省略號能夠說明一切,可見那份中國人對大地的那份「永恆的纏綿」是非筆墨所能形容。小思筆下的中國,的確令每一位中國人又愛又恨。

教育的哲學

  身為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小思對教育的熱誠和抱負在書中就表露無遺。此書書名《承教小記》已道出她寫散文的動機並非自娛那麼簡單,而是要帶出一些人生哲理,一些從她的老師身上學到的哲理化成喻意深長的文字,來教育每一個讀者。

她的老師唐君毅先生,以及她敬佩的豐子愷先生,陶行知先生和蔡元培先生。他們也許不是和小思曾有師徒關係,但從小思的散文中可見她已師承了他們的精神。相信影響小思最深的,是唐君毅先生,她特意在《告吾師在天之靈》,《承教小記》、《一塊踏腳石》細說唐君毅先生的言行舉止,道出他寫的《人生之體驗》如何啟蒙小思的人生,文字裡充滿著小思對其師的懷念和感激,當中我也深受感動,尤其在《承教小記》中記述唐先生不斷鼓勵小思的教育生涯,他不但是在大學為師,在小思的生活中,他也處處指導小思,這種教育精神是可敬的!從小思歌頌其老師的文章中,我懂得更多中華文化;更多體會作為拓荒者的勇氣可嘉,更多從名師的作品中得到激勵,更多從歷史中反思的重要性。

 

總結──人生的哲學

  說道理總是沒完沒了,雖然道理不是很多,但小思卻有無窮的創意和感興去演譯那些道理。令我刻骨銘心的有許多,好像《為甚麼不聆聽》讓我領悟自我中心為人類帶來了悲劇,《珍重珍重》告訴我人是應該有情的,《戰鬥格》叫我知道甚麼是堅持目標,《盆栽》令我驚訝不論是盆栽還是人,也許都未有真正的得到自由,每個人都無可避免要受到社會的壓迫……數之不盡的哲理在我心中反覆思想,我盼望這一切不只是一份報告,而是一些行動,要承小思在文字間教的,「踏實幹好自己該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