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學文憑試已於三月正式開考,如何銜接初高中教學?哪些兩岸三地短篇小說值得在中學課程中施教?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閱讀教學素材?如何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銜接高中要求?這些都是中國語文科老師關注的課題,本公司於本年三月二十四日特別邀請許子東教授(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鄺銳強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助理教授)、徐振平老師(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中國語文科初中科主任),與老師分享以上課題及教學心得。
首先,許子東教授分享「兩岸三地短篇小說教學」。從清末至今,兩岸三地的小說交流頻繁,部分更引起社會很大的回響,但是否各類書籍都適合初中生閱讀呢?許教授在講座中就四篇小說及散文──魯迅《傷逝》、郁達夫《薄奠》、楊明顯《姚大媽》及徐志摩《再別康橋》,分別向老師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初中生能讀「愛情小說」嗎?第二,初中生能認識郁達夫嗎?第三,最出色的「文革故事」在香港寫成,如何在文學中讀歷史?最後是《再別康橋》的另一種讀法。許教授與老師們探討問題同時帶領大家作出反思。
鄺銳強博士分享「尋找生命中的閱讀教學素材」。從生活中尋找教學材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亦能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及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鄺博士認為老師可建議學生透過報章、雜誌、網上資料等尋找生活素材,以培養選材的觸覺。老師可因應學生的興趣,利用標題推論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
此外,對於文憑試練習卷考生表現,不少考生時間分配不善,整合拓展多,而見解論證少,以至結構失衡。徐振平老師認為學生寫作前應先從語境意識分析,針對受文者的文化背景,從審題以分析合適的文體和語言運用,並制定寫作策略。徐老師建議學生透過角色扮演及小組討論,按角色思考與回應,提高辨別不同語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