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對偶的用法
類別(文字/詞匯/標點/語法/修辭/古漢語/文章體裁): 修辭 定義: 對偶是指將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兩個語句成對地排列,表現相對或相反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舉例: 例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例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說明: 按照詩律,律詩的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概莫能外。這首詩也是這樣,頜聯、頸聯都對仗。對仗有寬對和嚴對;這首詩的對仗都是嚴對。如:例一中,「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例二中,「竹喧」對「蓮動」,「歸」對「下」,「浣女」對「漁舟」。其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性也都一致。就連句式也相同,如「歸浣女」、「下漁舟」。 分析: 運用對偶手法,不但能使句子具有形式上的整齊美,而且閱讀起來琅琅上口,鏗鏘有力,也便於記憶。但對偶在文字上有較高要求,特別是嚴式對偶,所以信手拈來的雖然也有,多數詩人還是要頗費斟酌。 |
|
認識倒裝句
類別(文字/詞匯/標點/語法/修辭/古漢語/文章體裁): 古漢語 定義: 倒裝句是指謂語放在主語前面的句子。古漢語句子中主語和謂語的次序,一般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後,但在感歎句和疑問句中,往往主謂倒裝,以強調謂語。如:「甚矣!汝之不惠!(厲害呀,你的不聰明!)」「誰歟,哭者?(誰啊,那個哭的人?)」 舉例: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說明: 這兩句從句式形態上來說都是倒裝句。前一句的「歸浣女」,動詞「歸」前置,形成倒裝;後一句的「下漁舟」,動詞「下」前置,也形成倒裝。 分析: 這兩句所以形成倒裝,是因為聯末要押韻的緣故。為了押韻,「漁舟下」變成了「下漁舟」;又為了對仗,上句的「浣女歸」就只能寫成「歸浣女」了。但倒裝句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不能因倒裝而損害詞意、句意,這兩句都讀得通,不會產生歧義,所以是允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