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學校在二十世紀初年開始採用新式歷史教科書,不過有關歷史教學問題的探索,一向沒有受到史學界重視,討論並不怎樣熱烈。試舉兩事為例:其一,商務印書館編印的《教育雜誌》(1909─1948年)是近代中國最主要的教育刊物,但只在第31卷第11號(1941年11月)出過一個「歷史教育特輯」,三十多年間僅登載二十多篇這方面的文章而已。1 其二,鄭鶴聲編著的《中國歷史教學法》(南京:正中書局,1936年),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重要專著,可惜此書出版於中日戰爭爆發前夕,現時已難得一見,鮮有學者提及此書或引述書中的見解。
討論歷史教學法的中文著作,就現存書目所見,以夏清貽著《龍門師範學校講義歷史教授法》(上海:開明書局,1906年)為最早,距今已逾百年。這本小冊子的著者是留日學生,亦是「老」開明書店(後來併入集成圖書公司,與1926年創辦的「新」開明書店無關)的創辦人。民國時期最早出版的,是美國約翰生‧亨利(Henry Johnson)著、何炳松譯《歷史教學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而且是一冊五百多頁的巨著,內容也很全面。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還有以下三種:(一)吳研因、王志瑞著《小學歷史科教學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這可能是討論小學歷史課程的僅有著作;(二)胡哲敷著《歷史教學法》(上海:中華書局,1932年),內容已粗具這類著作的規模;(三)鄭鶴聲著《歷史教學旨趣之改造》(南京:正中書局,1935年),列為「教與學月刊社叢編」,僅有三十一頁,分四節談論歷史教學中應注意建立民族意識、恢復民族自信力等問題。鄭鶴聲編著《中學歷史教學法》(南京:正中書局,1936年)是一冊很有見地的著作,時至今日仍具參考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齊思和著《西洋史教學之基本問題》(北平:函雅堂書店,1941年),列為「西洋史小叢書」第一種,僅有四十二頁,分六章探討西洋史教學的目的、以中國眼光治西洋史、現今中國西洋史教學的方法、國別史的重要、美國史的重要等問題。抗戰結束後不久出版的,有徐文珊著《歷史教育論》(重慶:史學書局,1945年),一百五十一頁,分十二章論述歷史與民族、現實、將來、文化的關係,史學風氣的改革,歷史教育的實施,以及歷史觀等問題。此外,李絜非譯英國屈勒味林(G. M. Trevelyan)著《歷史教育》(History and the Reader;上海:華夏圖書出版公司,1948年),列入「現代文庫」第二輯,是一本僅有二十頁的小冊子。2 此外,尚應一提的是邢鵬舉編《歷史學習法》,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但缺出版年份,是1940年代的出版物。
總括來說,1949年以前中國學界出版的歷史教育著作共有十種(參閱附表)。筆者得見的只有五種,但已足以說明,中國學界關於歷史教學法的探索,在1930年代臻於成熟,其學術意義應予肯定。其中一種專講小學的歷史教學,兩種專論中學的歷史教學,另一種則兼談小學和中學的歷史科課程,條理井然,規模初具,可惜因戰亂而受破壞,並影響了其後的路向。
附表 1949年以前中國學界出版的歷史教育著作
編著者 |
書名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頁數 |
夏清貽著 |
龍門師範學校講義歷史教授法 |
上海:開明書局 |
1906 |
33 |
〔美〕約翰生亨利(Henry Johnson)著,何炳松譯 |
歷史教學法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
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26 |
452 +
附錄80 |
吳研因、王志瑞著 |
小學歷史科教學法 |
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29 |
74 |
胡哲敷著 |
歷史教學法 |
上海:中華書局 |
1932 |
251 |
鄭鶴聲著 |
歷史教學旨趣之改造 |
南京:正中書局 |
1935 |
31 |
鄭鶴聲編著 |
中學歷史教學法 |
南京:正中書局 |
1936 |
11+121 |
齊思和著 |
西洋史教學之基本問題 |
北平:函雅堂書店 |
1941 |
42 |
徐文珊著 |
歷史教育論 |
重慶:史學書局 |
1945 |
151 |
〔英〕屈勒味林(G. M. Trevelyan)著,李絜非譯 |
歷史教育
(History and the Reader) |
上海:華夏圖書出版公司 |
1948 |
20 |
邢鵬舉編 |
歷史學習法 |
上海:中華書局 |
缺出版年份
(1941─1949) |
74 |
【1】〔美〕約翰生亨利著,何炳松譯《歷史教學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452頁+附錄80頁)
本書是Henry Johnso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1915)一書的中譯,〈譯者贅言〉指出「這本書的著者顯然屬於美國現在所謂新史學的一派,就是魯濱生所倡的那一派;主張進化,主張今古的不同,反對以歷史為應貶或者作殷鑒的工具,反對專去記憶事實同時期,等等。」〈編輯者的導言〉及〈原序〉以下,分為十六章:一、〈歷史是甚麼〉;二、〈各年級歷史分配的問題〉;三、〈目的同價值的問題〉;四、〈歐洲學校課程裏面的歷史〉;五、〈美國學校課程裏面的歷史〉;六、〈從傳記的進路到歷史〉;七、〈社群的研究〉;八、〈使過去成為真的〉;九、〈模型同圖畫的使用〉;十、〈地圖的使用〉;十一、〈歷史教科書〉;十二、〈教科書的使用〉;十三、〈參考書的選擇同處置〉;十四、〈學校的歷史同歷史研究法〉;十五、〈歷史同課程表中其他各種科目的互相關係〉;十六、〈歷史的考試〉。書末附錄歷史教授法書目、歷史名著的指南、圖解的材料的目錄並對於外國材料小規模搜集的提示、參考書選要以及對於本書的問題。
【2】吳研因、王志瑞著《小學歷史科教學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74頁)
這是最早論述歷史科教學方法的中文著述之一,內容集中於探討小學程度課程。全書共有三章:第一章〈歷史是甚麼和為甚麼要學習歷史〉指出在學校內教學歷史的最大目的,是要使學生能夠了解世界,其次便是他們得到一點「歷史的方法」。第二章〈歷史科的課程〉分為以下六節:(一)兒童所需要的歷史是甚麼;(二)編訂歷史課程的基本原則;(三)歷史教學在何時開始;(四)歷史科要與他科合併嗎;(五)對於新學制歷史課程綱要的批評;(六)課程綱要的擬例。第三章〈歷史教學的方法〉包括以下八節:(一)怎樣運用歷史科的課程;(二)怎樣引起學習歷史的興味;(三)教學歷史應該用些甚麼材料;(四)怎樣和兒童討論歷史問題;(五)怎樣使用歷史教科書;(六)怎樣使用補充讀物;(七)怎樣使用圖畫模型地圖和表格;(八)怎樣考查歷史科的成績。
【3】胡哲敷著《歷史教學法》,上海:中華書局,1932年。(251頁)
本書共分十五章,依次為:(一)教學法的意義;(二)甚麼是歷史教學法;(三)歷史的目的與教歷史的目的;(四)吾國小學校與中學校的歷史學科;(五)教材的選擇與配置;(六)傳記與社群在中小學歷史教材上的地位;(七)教科書之運用;(八)教學法的研究;(九)教授歷史應注意的幾點;(十)中小學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絡;(十一)上課與指導;(十二)模型圖表在歷史教學上的效用;(十三)歷史考試的問題;(十四)史學研究會;(十五)參考書提要。就討論範圍而言,前三章為歷史教學法概論,第四至七章討論學校課程、教材和教科書,第八章至十一章分述教學方法和教歷史要注意的問題,最後四章介紹與配合歷史教學相關事項。著者在〈自序〉中說:「關於歷史教學法這門學科,似乎國中注意者尚不甚多;雖亦間有若干譯著,然除其一般理論可以供給我們者外,實際教學的方法,就或難免窒礙難通之處。因此我更聯想到吾國倡新教育三十餘年,而收穫只於如此,其癥結莫非就在拿人家教育成規,生吞活剝,而不暇參活變通以求適用,於是淮橘成枳,貉過濟則死。不知者乃咒新教育為弱國病菌,能乎不能!」確是肺腑之言,至今仍足為戒。
【4】鄭鶴聲編著《中學歷史教學法》,南京:正中書局,1936年。(11+121頁)
本書共分八章,依次討論:(一)歷史的價值;(二)歷史的範疇;(三)教師的修養;(四)教材的研究;(五)教科書的評論;(六)教學上的設備;(七)教學方法的改進;(八)學生成績的考試。末附〈鄭鶴聲中小學本國史教授的目標〉及〈鄭鶴聲中小學本國史教材的運用〉兩篇。這是一冊很有見地的著作,現時還具一定的參考價值,可惜流傳不廣,沒有引起學界的注意。
【5】邢鵬舉編《歷史學習法》,上海:中華書局,缺出版年份。(74頁)
本書是「中華文庫」的一種,封面有「初中第一集字樣」;內文有「依照民國三十年教育部頒佈的《修正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等語,應出版於1941年至1949年間。內容分為十章:一、〈為甚麼要學習歷史〉;二、〈學習歷史應有的認識〉;三、〈三個原則〉;四、〈表解〉;五、〈地圖〉;六、〈綱要〉;七、〈札記〉;八、〈學習歷史最普通的幾種弊病〉;九、〈歷史在初中課程表上的地位〉;十、〈初中歷史複習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