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中山紀念館內的孫中山銅像。 |
|
近代中國政治家、思想家孫中山(1866─1925年),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現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農民家庭。他的家鄉位於珠江口的西面,與香港的距離很近,當地人很多時都會經過香港,前往外地謀生。1878年孫中山赴夏威夷檀香山(火奴魯魯)讀書時,就曾途經香港,目睹樓宇林立,「始見輪舟之奇……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1883年7月,孫中山從檀香山回國,經香港轉乘沙艇返鄉。同年秋天來港繼續其中學教育,最初是在香港島的拔萃書室(現拔萃男書院)就讀。拔萃書室是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教會學校,位於東邊街,該處後來改為羅富國教育學院,現時則為語文教育學院。
1884年4月,孫中山轉到中央書院唸書。至同年11月輟學,應其兄之召再赴夏威夷。翌年4月,取道日本回國;5月,與盧慕貞結婚。同年8月再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至1886年畢業。中央書院是香港第一家官立中學,中英雙語並重,位於歌賦街,原址現已改建為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1889年,中央書院遷往荷李活道,改名維多利亞書院,其後再改名為皇仁書院。皇仁書院於1950年遷往銅鑼灣,原址則改建為警察宿舍,現時宿舍已搬遷,建築物仍在。
1887年,孫中山在雅麗氏醫院附屬的香港西醫書院習醫。校舍在荷李活道,孫中山住在校舍二樓,與關景良是同學,亦是宿友。在校五年,結識何啟、孟生(P. Manson)、康德黎(James Cantlie)。1892年7月,孫中山在西醫書院畢業。西醫書院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所以香港大學視孫中山為校友。
1883年7月至1892年7月,是孫中山與香港關係最為密切的時期。既完成他的求學階段,確立了他的人際網絡;又孕育了他的革命思想,奠定一生事業的基礎。其間曾於1886年夏離港到廣州博濟醫院學醫,翌年得悉香港西醫書院成立,認為該校的課程較為完善,於是重返香港繼續其學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