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民著《體育史》,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51頁)
書首有許義雄的〈許序〉,作者在〈自序〉中指出:「這本《體育史》是為修習體育專業教育者編寫的入門書籍,係以吳文忠教授編寫的《體育史》為模範,廣泛蒐集近數十年來發表的作品,採用現代史學的方法,並契合台灣體育的發展特色編寫而成;內容係以體育的概念為引線,貫穿古今,橫跨中西,期待提供讀者對體育之範疇有更寬的視野,對體育之時間有更清晰的脈絡,對體育之概念有更深層的理解,對體育之研究有更創新的課題。」全書分為十五章:一、〈體育史概論〉;二、〈中國古代的養生運動〉;三、〈中國古代的武術運動〉;四、〈中國古代的嬉戲運動〉;五、〈中國古代的禮樂運動〉;六、〈希臘古代奧運〉;七、〈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教育〉;八、〈歐陸近代的體操教育〉;九、〈英美現代的體育教育〉;十、〈歐美現代的競技運動〉;十一、〈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十二、〈現代的全民運動〉;十三、〈中國近代的體育〉(上);十四、〈中國近代的體育〉(下);十五、〈台海兩岸的體育〉。
•郝勤主編《體育史》,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年。(489頁)
本書是中國高校體育類專業的通用教材。全書共十四章,分上下兩編,每章章首有學習提示。上編為外國體育史,包括:第一章〈史前體育〉、第二章〈外國上古體育〉、第三章〈外國中古體育〉、第四章〈近代體育的產生與實踐〉、第五章〈近代體育的演進與發展〉、第六章〈現代體育的形成與確立〉及第七章〈現代體育的演變與發展〉;下編為中國體育史,包括第八章〈中國古代體育的形成〉、第九章〈中國古代體育的發展與演變〉、第十章〈西方近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1940-1911)〉、第十一章〈中國近代體育的形成與演變(1911-1949)〉、第十二章〈中國現代體育的建立與曲折發展(1949-1979)〉、第十三章〈中國現代體育的改革與發展(1979-2004)〉及第十四章〈20世紀後半葉的台港澳地區體育〉。書末有〈主要參考文獻〉。
•林伯原著《中國古代體育史》,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年。(501年) 本書是一本系統撰述中國古代體育自夏商周至清代的發展情況的專書。書首有〈前言〉及〈序〉,作者在〈前言〉中提及:「體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根據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的需要而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項文化活動。體育的發展變化,始終受到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思想以及民族風俗的影響。故撰寫中,先敘述和分析當時體育發展變化的社會條件,以期使讀者瞭解體育發展變化的原因。」全書分為十章:一、〈體育的起源及原始體育形態〉;二、〈夏、商、西周時期的體育〉;三、〈春秋戰國時期的體育〉;四、〈秦漢三國時期的體育〉;五、〈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體育〉;六、〈隋唐代時期的體育〉;七、〈宋元時期的體育〉;八、〈明代的體育〉;九、〈清代的體育〉;十、〈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述略〉。
•劉秉果著《中國古代體育史話》,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57頁) 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我國古代沒有『體育』一詞,『體育』一詞是在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爲了改革圖強發起『洋務運動』,由西洋翻譯而來。最初譯為『體操』,其意是身體操練;以后改為體育,其意是在身體鍛煉的過程中還能培育意志品德。我國古代雖然沒有體育這一總的名稱,但是,許多具體項目,養生的身體鍛煉、軍事的練武活動、競技的遊戲娛樂,都曾經廣泛地開展過。」本書分門別類地介紹中國古代體育相關項目,並挑選文物圖像與文字配合,從而較為清晰地反映了我國古代體育發展的面貌。〈前言〉之下,全書分為十個部份:一、〈蹴鞠〉;二、〈擊鞠〉;三、〈中華武術〉;四、〈摔跤〉;五、〈田徑〉;六、〈水上運動〉;七、〈騎射〉;八、〈圍棋〉;九、引〉;十、〈民俗體育〉。書末有〈後記〉。
•劉秉果著《中國古代體育簡史》,北京:中華書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128頁) 本書是「文化簡史」叢書中的一冊。作者指出:「身體活動娛樂是人類最早共同創造的,世界上各文明古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體育時代,但是,大多國家都曾中斷零落過。羅馬的競技場早已是一堆瓦礫,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斷了近二千年,只有中國古代的體育是續而不絕,雖然有許多項目消失了,卻又有新的活動來代替,而且是和時代文化同步發展,相映生輝。中國文化發展的特點就是適應性、融合性、創新性。變是爲了更好地發展,而不變的是健身、軍訓、娛樂的體育主旨。」全書分為六章:一、〈體育的起源〉;二、〈夏商周朝軍事體育的發展〉;三、〈秦漢時期角力體育的發展〉;四、〈隋唐時期競技體育的發展〉;五、〈宋代市民體育的發展〉;六、〈元明清養生體育的發展〉;最後有〈結束語〉。
•劉秉果、趙明奇、劉懷祥著《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51頁)
本書是「文史知識文庫」中的一冊,書首有〈國際足聯致詞〉及多幅彩圖。〈前言〉中提到:「中國古代足球是體育項目中起源最早,歷時較久,開展最為普通的一個項目。中華五千年文明歷程豐富多彩,曲折回環,封建社會的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足球在其中的發展變化也較為明顯。即以足球的遊戲方式來說,漢代有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唐宋時有單球門的間接競賽,漢代有音樂伴奏的蹴鞠舞,其後發展為雙人白打以及多人的不用球門的場戶表演。從性質來說,雙球門直接競賽是軍事練武,單球門間接競賽是朝廷宴樂,白打場戶表演則是自娛活動,可以說是全面地具備了古代體育的本質屬性。」〈前言〉之下分為五章:一、〈蹴鞠的發展演變〉;二、〈蹴鞠的方式〉;三、〈蹴鞠開展狀況〉;四、〈蹴鞠文化〉以及五、〈蹴鞠衰亡原因之探討〉。
•金啟孮、凱和著《中國摔跤史——摔跤的源流和演變,中華民族對體育的貢獻》,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216頁) 書首有〈序言〉,作者在〈緒論:中國摔跤源流述略〉中提到:「角觝舞或角觝戲是我國古代包含舞蹈和競技兩種內容的一種雜伎,後來作為舞蹈的一面逐漸衰落,而作為競技的一面逐漸發展,幾千年來一直發展成為今日的中國式摔跤,所以許多書上有時還把摔跤寫做『角觝』。」全書分為十二章:一、〈秦漢時代的摔跤——角觝〉;二、〈魏晉南北朝的摔跤——相撲〉;三、〈隋、唐的摔跤——相撲〉;四、〈五代十國時期的摔跤——相撲〉;五、〈宋代的摔跤——相撲〉;六、〈遼、金的摔跤——拔里速戲〉;七、〈元代的摔跤——蒙古式角力〉;八、〈明代的摔跤——角觝〉;九、〈清代的摔跤——演布庫〉;十、〈民國以後的摔跤〉;十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式摔跤的大發展〉;十二、〈中國式摔跤的傳承及服裝的演變〉。書末有〈後記〉。
•常法寬《中國古代足球》,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8年。(198頁) 書首有〈前言〉,正文分為兩部份:(一)〈圖說中國古代足球〉,收集了七十幅反映足球在中國古代產生、流傳以及發展的珍貴圖片,上至遠古的新石器時期,下至明清各代,包括多幅漢代著名的畫像石,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的蹴鞠畫卷、文具、生活用品和多種蹴鞠專門圖書以及古典小說中的插圖,左圖右文,以四字韻語作解說,並輔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二)〈與中國古代足球相關的文學作品〉,選收了與中國古代足球相關的一百多篇文學作品,其形式包括詩、詞、散曲、賦、雜體以及小說,其作者包括李白、杜甫、陸遊、馮夢龍、蒲松齡等。書末附錄有〈典故會鈔十五則〉。
•蘭州理工大學絲綢之路文史研究所編著《絲綢之路體育文化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00頁) 柴劍虹在書首〈序〉中說:「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是優秀燦爛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悠久、傳承有序、特色鮮明、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華夏文明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凝聚著中華各族人民的勤奮與智慧,也閃耀著中外文化交融的光芒。尤其在漢唐時代,在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形成與暢通時期,絲路作為經貿來往、文化交流的通衢與紐帶,體育文化的發達,成為長安、洛陽、涼州、敦煌等國際都會城市繁盛的重要標誌。絲路上遺存至今的大量的體育文物(包括敦煌壁畫)和古籍(包括漢晉簡牘、唐五代寫卷)中的相關文字,既是記載這一繁盛景象的彌足珍貴的信物,又是反映體育文化交流的生動形象的見證。」書中收錄相關文章23篇,包括〈絲綢之路體育考古研究〉、〈絲綢之路漢代體育簡牘研究〉、〈敦煌體育文物概論〉、〈敦煌古代百戲研究〉、〈敦煌魏晉古墓體育畫像磚研究〉、〈論「相撲」的演變與發展〉、〈古代馬球器械考析〉、〈論奧林匹克體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融〉等。書末有〈附錄:參考文獻〉以及〈後記〉。
•蘭州理工大學絲綢之路文史研究所編著《絲綢之路體育文化論集(續)》,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年。(277頁)
本書是《絲綢之路體育文化論集》的續作。編者在書首〈序〉中提出:「社會在前進,體育也在變革中發展,但是文化的延續卻從未中斷。從古希臘奧林匹亞的體育競技比賽到百年來的現代奧運盛會,從先秦、兩漢時期盛行的角抵、蹴鞠到今天為大眾喜愛的古典摔跤、現代足球,古今中外體育文化一脈相承、血脈相連。我們研究絲綢之路的古代體育文化,當然並非僅僅是爲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繼承與發揚優秀的文化遺產,為推動今天的體育工作的發展創新奠定深厚堅實的文化基礎,為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提供寶貴的借鑒。」書中收錄相關文章32篇,包括〈中國弈棋圖考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馬球運動史考辨〉、〈敦煌古代的體育舞蹈——胡旋舞與胡騰舞〉、〈從敦煌壁畫看古代舉重體育文化〉、〈論中國宗教對中國體育產生的影響〉、〈考『筋斗』一詞的源流〉、〈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研究〉、〈論析西藏岩石上的體育歷史〉等。書末有〈參考文獻〉和〈後記〉。
•崔樂泉著《中國近代體育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66頁) 本書是「文史知識文庫」中的一冊,作者在〈序說〉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近代體育,是指1840年到1949年這段時期在中國流行和實施的體育。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本身固有的由古代延續下來的傳統體育;一是由西方傳入的近代體育。古代中國體育曾經歷了高度繁華和發達的階段,但到了清代,它和它所處的社會,都已遠遠落後於歐洲。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接觸到西方近代體育,從而開始了它緩慢的體育近代化的過程。」全書分為五個部份:一、〈中國近代體育的興起(1840-1911年)〉;二、〈中國近代體育的演變(1912年-1927年)〉;三、〈中國近代體育的成熟(1928年-1937年)〉;四、〈中國近代體育的不平衡發展(1938-1949年)〉;五、〈各主要運動項目在近代中國的出現與開展〉。附錄〈中國近代體育大事記(1840-1949年)〉、〈舊中國歷届全運會情況一覽表〉、〈舊中國男子田徑、游泳、舉重最高紀錄一覽表〉及〈舊中國女子田徑、游泳最高紀錄一覽表〉。書末有〈主要參考書目〉。
•黎光成主編《圖說百年體育》,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8年。(211頁) 書首有〈序〉,其中提到本書是「對中國百年體育歷程的濃縮和描摹,數百張珍貴的體育老照片,連同它們背後泛黃的記憶,展現在讀者面前」。而本書最顯著的特色則在於「沒有羅列大家熟知的競技體育照片,而是重點選取了民間體育的角度:扭扁擔、掰手勁、跳自行車、跳橡皮筋、打彈弓……記錄著那個年代中國人對體育的草根熱情」。全書分為七章:一、〈睡獅初醒〉,記錄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民間武術的繼承發揚情況;二、〈西風東漸〉,記述19世紀60年代開始,現代體育傳入中國的進程;三、〈紅色熱忱〉,再現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根據地軍民及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積極從事體育鍛煉的景象;四、〈盛會〉,記錄了自1905年第一次全省運動會後,四川省舉行的大大小小各種運動會;五、〈博與弈〉,重點介紹武術、棋、牌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六、〈名人〉,敘述了多位體育名將的事蹟,包括石挪威、莊則棟、聶衛平等;七、〈草根〉,展現了普羅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激情。第三章與第四章中間插錄了〈體育實物珍藏〉,以彩圖形式展示相關的老證件、老獎狀、老獎章、老書刊、老體彩、老什物、世界杯及奧運會。書末有〈後記〉。
•郎淨著《近代體育在上海(1840-1937)》,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383頁) 書首有〈前言〉,作者在〈導言〉中指出:「對於近代體育來說,上海是一個重要的基地。早在上海開埠之初,體育就作為一種租界生活方式為國人所領略;20世紀初,上海更是成為西方近代體育傳入中國的主要擴散地。近代體育,始終伴隨著上海的革命史與現代化史進程,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可以說,近代上海市體育文化最大的舞臺,對上海的體育文化進行研究,就可以從一個側面映證近代中國的體育傳播及其文化價值。」全書以時間為序分為三篇:「上篇」1840-1911年,下分〈租界的生活方式〉、〈基督教與體育傳播〉、〈體操與學校教育〉及〈社團的興起〉四章;「中篇」1911-1927年,包括〈大眾傳播的興盛〉、〈社會分層與職業〉、〈民族主義與體育思想〉及〈一份教育報告中的中小學體育師資透視〉四章;「下篇」1927-1937年,分為〈制度化與教育局〉、〈民眾體育的開展〉、〈大型運動會及競技體育〉及〈「大上海計劃」與大上海體育〉四章。書末有〈參考文獻〉。
•〔法〕喬治‧維加雷洛(Georges Vigarello)著,喬咪加譯《從古老的遊戲到體育表演——一個神話的誕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200頁) 根據書籍的內容介紹,本書「主要以法國的競技體育發展史為例,展示了體育從古老的略顯粗野的競技遊戲到看似神聖而純潔的大型體育表演的發展歷程,同時客觀而又毫不留情地昭示了體育神話的陰暗面。」〈導言〉之下分為四章:第一章〈古老的競技運動——16至18世紀〉,談及舊制度時期的各種娛樂活動,它們的形式一直延續到19世紀;第二章〈現代體育的萌芽〉和第三章〈大型體育表演的誕生〉,則論及19世紀末現代體育形式的出現,它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的狀況及當代體育如何被媒體化和圖像化;第四章〈體育表演及其神話〉,揭示體育與媒體和演出的完美結合早就了體育成功的神話;最後有〈結論〉。
•〔俄〕瓦.利.施泰因巴赫著,紀聯華、張永全譯《奧運會通史》上冊(1896-1971),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397頁) 本書介紹了古代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其中包括古希臘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歷届奧運會賽場上精彩激烈的毫米和分秒的爭奪、奧運英雄為理想和榮譽而拼搏的不凡經歷、發生在賽場內外的逸聞趣事、賽場上正直公平的决鬥與幕後齷齪的陰謀及醜聞……此外,本書還詳細介紹了每一屆奧運會當時、之前或之後的歷史背景及重大事件,這些同樣是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書按時間順序分為六個部份,依次為:……-1900年;1901-1919年;1920-1931年;1932-1951年;1952-1963年;1964-1971年;在簡要敘述了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情況後,逐屆介紹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具體情況。
•[俄]瓦·利·施泰因巴赫著,張永全、王友玉、李之基譯《奧運會通史》下冊(1972-2000),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398頁) 本書承接上冊的內容,繼續介紹1972-2000年的歷届奧運會,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部份,依次為:1972-1979年;1980-1991年;1991-2000年。全書內容結束於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稱之為「20世紀最後一屆奧運會」。至於2000年以後的奧運會歷史,還有待來者補充。
•崔樂泉著《圖說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272頁)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前身,其延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實際上就是古代希臘的奧林匹亞競技賽會,古代希臘奧林匹亞競技賽會的歷史是古希臘歷史的側面反映,它的活動也是古希臘社會生活較為完整的縮影。它產生於希臘人的歷史生活中,受希臘社會文化的影響,又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本書以圖配文,以文釋圖,翔實生動地展現了古代希臘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及其宗教思想、傳統觀念和生活習俗,以及他們在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的壯觀場面。全書分為十三個部份,包括:一、〈古希臘、希臘人與體育教育〉;二、〈泛希臘的競技賽會〉;三、〈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的神話和傳說〉;四、〈奧林匹亞的場館與設施〉;五、〈奧林匹克「神聖休戰」〉;六、〈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儀式與盛況〉;七、〈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日程與競賽項目〉;八、〈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觀眾、教練員、選手、裁判和早期的運動醫學〉;九、〈赤身競技、女子與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十、〈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優勝者及其待遇〉;十一、〈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與文化藝術〉;十二、〈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衰落〉;十三、〈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遺產〉。附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大事記〉和〈本書涉及古希臘神話中奧林匹斯諸神及其他神祗一覽表〉。書末有〈參考文獻〉及〈後記〉。
•王曉華、張慶軍著《百年中國奧運》,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242頁) 本書以精煉的小文章形式,圖文並茂、富有趣味地展現了中國參與奧運的百年歷程。本書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敘述晚清民國時期中國逐步參與到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經過,收錄了〈國民體育熱的興起〉、〈足球與唐文治的熱淚〉、〈華北運動會與「南開五虎」〉、〈健美操與「美人魚」〉、〈從體育瞻國運〉等23篇文章;下部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奧運會的情況,收錄了〈新中國的第一次亮相〉、〈重返奧運大家庭〉、〈兵敗漢城的思考〉、〈「奧運爭光計劃」〉、〈申奧路上荊棘多〉等15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