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康有為、梁啟超》,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0年。(106頁)
本書是第三屆「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書首有張哲郎〈序〉,共收錄論文五篇,依次為張堂錡〈戊戌之後:梁啟超、黃遵憲的生命同調與思想歧路〉、李淑珍〈私領域中的梁啟超〉、周祝瑛〈近百年來中國留學教育之研究──以教育部公費留學為例〉、何信全〈儒學與自由主義──梁啟超的詮釋進路〉和薛化元〈改革與革命──以民國時期的改革派為中心的討論(1911─1949)〉,書末附與會學者名錄。
■ 蔣廣學著《梁啟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38頁;按:本書附何衛東著《譚嗣同評傳》,共640頁)
本書共有十二章:(一)青少年梁啟超的成長之路;(二)梁啟超「民主主義」思想的孕育和形成;(三)梁啟超對西方近代自由觀的認同;(四)「新民說」:重建中華民族之魂;(五)以「政體進化」為特色的中國憲政主義活動家;(六)第三次中西文化「對話」的先覺者;(七)行鑄「小康」、神往「大同」的社會主義論辯家;(八)墨學研究:建立與唯科學主義爭勝的學術基地;(九)影響不在江河而在大海的「現代新儒學」的倡導者;(十)以「科學」立教、以「無我」鑄造人生的佛學研究;(十一)一生之魂融於史的歷史哲學家;(十二)清代學術精神的積極承繼人。正如〈內容簡介〉所說,本書亦可稱作「梁啟超的思想史」,書中強調梁氏思想一生均隨時而更新,故此他的思想變化實是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思想史的縮影。
■ 石雲艷著《梁啟超與日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53頁)
著者在〈引言〉中強調:「本書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梁啟超與日本的關係為線索,通過新發現的歷史研究資料,力求弄清楚梁啟超流亡期間的歷史蹤跡和政治立場、思想理論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彰顯梁啟超在近代中國思想啟蒙中的歷史作用。」
正文分為十章:(一)〈流亡初期的政治活動和日本政府的對應〉;(二)〈梁啟超與《和文漢讀法》〉;(三)〈《東籍月旦》和翻譯介紹西方文化思想〉;(四)〈梁啟超與《松陰文鈔》〉;(五)〈梁啟超與明治思想家〉;(六)〈梁啟超的辦報活動及其新聞思想〉;(七)〈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期的辦學活動及其教育思想〉;(八)〈梁啟超國家觀和自由、民權思想的形成〉;(九)〈梁啟超的經濟思想〉;(十)〈流亡中的兩次政治立場轉變〉。
〈結語〉指出幾點:第一,流亡期間日本政府和日本思想家對梁啟超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第二,通過辦報、辦學倡導開民智、興民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思想文明;第三,在不斷學習和批判中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第四,梁啟超矢志不變的是其愛國、救國的思想;第五,政治立場的轉變根源於對中國前途的認識。附錄〈梁啟超在日活動秘錄〉、〈為救援清皇帝梁啟超致書大隈伯爵的函件〉、〈《新民叢報》梁啟超文章一覽表〉和〈梁啟超在日活動年表〉。書末有〈主要參考文獻〉和〈後記〉。
■ 梁台根著《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道德主義與智識主義──以梁啟超思想型塑為線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454頁)
書首有周昌龍、白永瑞撰寫的兩篇序和著者自序,正文分為八章:(一)〈緒論〉;(二)〈重塑:知識,權界,經世〉;(三)〈革新:思想解放道德覺醒〉;(四)〈途徑:輸入學理重塑道德〉;(五)〈新民:群己相諧積私而公〉;(六)〈民族:道德主義思想進程〉;(七)〈道德主義與智識主義重整〉;(八)〈結論〉。書末有〈參考書目〉。
概括地說:本書以梁啟超重視道德思想領域的學術態度為線索,把他與嚴復、章太炎、胡適以及福澤諭吉等人的重智思想脈絡進行比較研究,藉著道德主義和智識主義的構圖重新顯現中國近代的思想進程,正如〈緒論〉所言:「在本書中想釐清的是中國啟蒙思想家之間的思考邏輯和爭論焦點,不是單方面地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並同時在其思想深層確是保持著他們各自的思想傳承。」
■ 吳銘能著《數風流人物──梁啟超、徐志摩、陳獨秀、雷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60頁)
本書以梁啟超為主,旁及徐志摩、陳獨秀、雷震三人的史事。書首有〈數風流人物──作者序〉,交代了本書結集的由來。收錄的十篇文章,前七篇都是關於梁啟超的,包括〈你所不知道的梁啟超〉、〈駁斥日本人的謊言──梁啟超撰擬對於《順天時報》啟事〉、〈梁啟超《年譜》被動了手腳〉、〈梁啟超飲冰室的藏書〉、〈梁啟超對於蔡松坡身後事的處理〉、〈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梁啟超與徐志摩的交誼〉,另外三篇是〈徐志摩與張幼儀「伉儷情篤」嗎?〉、〈除卻文章無嗜好、世無朋友更淒涼──陳獨秀晚年在江津生活的片段〉和〈堂堂溪水出前村──雷震案真相大白〉。
■ 梁啟超著,林洙編《梁啟超家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253頁)
本書是梁啟超家書的選編,內容主要是有關個人修養及學業方面。編者林洙是梁思成的第二位妻子。書首有〈梁啟超簡介〉、〈前言〉和〈梁啟超的兒女們──他們個個成才〉,書信分成八輯,時間由1912年12月至1928年10月,附錄〈為學與做人〉、〈梁先生北海談話記〉和〈1923年梁先生小釋「玄學」與「科學」的關係〉。書末有〈後記〉。
■ 金玉甫著《梁啟超與中國書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205頁)
劉守安在〈序言〉中指出梁啟超具有很高的書法水平和書學成就,作者〈緒論〉強調「梁啟超作為世紀之交的一位思想家、文化巨子,他同樣對書法有著自身的獨特的見解。」正文分為六章:一、〈梁啟超生平及著述〉;二、〈梁啟超對書法功能的認識〉;三、〈梁啟超對中國書法的研究〉;四、〈梁啟超對學「書」方法的認識〉;五、〈梁啟超的書法活動〉;六、〈梁啟超書法對後世的影響〉。〈結語〉認為梁啟超完全是站在一個傳統文人的角度來認識和把握書法的,其半新半舊的知識結構與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方法的運用,但他也無愧於「過渡時代之英雄」的稱號,但在中國書學界開創了一種新的風氣以沾丐後人,雖非盡善盡美,卻也十分盡責地完成了應負的歷史使命。書末有〈參考文獻〉、〈附錄:梁啟超書法活動年表〉和〈後記〉。
■ 石瑩麗著《梁啟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19頁)
王學典在〈序〉中指出,「本書以史學史和社會科學史為雙重維度,從二者的交集上觀察梁啟超在地理史學、社會史學、經濟史學、心理史學和歷史統計學等領域的開拓性貢獻,集中呈現梁啟超跨學科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引言〉包括梁啟超生平及學術述略,梁啟超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現狀,以及本書的思路和方法。正文分為六章:一、〈過渡時期的中國史學界〉;二、〈歷史人文地理學的先行者〉;三、〈從社會學角度闡釋歷史〉;四、〈援用西方經濟學理論解析歷史〉;五、〈心理史學的開風氣之人〉;六、〈對歷史統計學的倡導與實行〉。〈結束〉闡述了跨學科方法的學術史意義,梁啟超之後「跨學科」理路的延續,「跨學科」方法的局限性及其面臨的挑戰。書末有〈參考文獻〉和〈後記〉。
■ 董方奎編《梁啟超研究著論目錄》,武漢:崇文書局,2010年。(331頁)
本書是梁啟超研究的論著目錄及參考工具書,〈前言〉指出學界對梁氏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29年至1947年是第一個階段,1948年至1977年是第二個階段,1978年以來是第三個階段。正文包括八個部分:(一)梁啟超原著及筆名;(二)梁啟超著述編年初稿;(三)梁啟超研究專著;(四)梁啟超研究相關論著;(五)梁啟超研究論文;(六)台灣、香港、澳門梁啟超研究論文;(七)外文部分;(八)參考文獻。附〈梁啟超研究會〉。書末有〈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