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書 名: |
《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 |
作 者: |
孫立群 |
出 版 地: |
北京 |
出 版 社: |
商務印書館 |
出版年份: |
2003年 |
|
|
|
在周代以前,只有貴族才有機會讀書識字,直到春秋戰國時代王官失守,貴族所藏的書籍流落民間,雖然平民有極少的機會接觸到書籍,但由於他們是文盲,所以根本看不懂。秦漢時代開始設立國家教育機關,但只有貴族才能讀書識字,魏晉南北朝重門第,平民仍然很難才有機會接受教育,直至隋唐時代,平民讀書識字的機會才大增,形成有一定人數的士人階層,位居四民之首。中國古代士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本書有深入的敘述,以下是各章的內容:
第一章〈中國古代士人概說〉。「士人」是中國古代對知識份子的稱呼。周代以前,士人為貴族服務,其身份是不自由的,直到春秋戰國時代,私學興起,遊士說客四出游說諸侯令士人得以獨立。但是,秦漢以後士人又再次受到束縛。對統治者來說,擁有知識而不忠於自己的人是非常危險的,戰國時代的遊士、說客和間諜就是例子,所以歷代的統治者都對士人加以控制,加上士人不像農民、工人和商人般擁有謀生技能,所以只能服務於統治者。「符合自己心意」是古代士人的最理想生活方式,他們追求精神自由,以自己喜愛的方式生活。仕途如意的士人固然可享有物質條件比較豐富的生活,而仕途不如意的士人多數會回鄉歸田,以詩詞書畫寄意。
第二章〈士人的讀書生活〉。讀書、藏書、抄書和寫作是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出身平民的士人很難得才有讀書識字的機會,他們寒窗苦讀,希望一朝中舉,功利心驅使他們非常勤奮地讀書。古代的書籍非常昂貴,買不起書的就向別人借讀或者到書肆閱讀。古代科舉著重背誦,所以士人多以抄書去幫自己背熟書裡的內容。士人讀書不完全是苦的,當中亦有樂趣,孔子讀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在不同的環境下,讀書的樂趣也不同,清潮人張潮認為冬天宜讀史,因為寒冷的天氣能令精神更集中;夏天宜讀史,因為日照時間長;秋天宜讀諸子,因為秋高氣爽特別有興致;春天宜讀諸集,因為生機暢順。
書對士人來說非常寶貴,所以不少士人喜歡藏書,戰國時期蘇秦藏書數十箱,惠施藏書五車,不過的「書」是用竹簡造成的,所以五車其實並不算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詩》、《書》和諸子百家藏於阿房宮,禁止民間藏書,幸好有人私藏書籍,即使項羽於秦末燒阿房宮,仍能保存珍貴的典籍。東漢以後,用紙張造成的書籍逐漸流行,便於攜帶和保存,藏書家亦漸多,名士蔡邕藏書萬卷,三國時期的王修家裡只有半斗糧,卻有數百卷書,西晉文學家張華身死之時家無餘財,卻有三十乘書。唐代史學家韋述藏書二萬卷,全部親自校定,德宗宰相李泌更藏書三萬卷。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宋英宗之弟榮王藏書七萬多卷。明清時代,印刷術更為發達,民間藏書的數目已多於宮廷所藏。在印刷術發明以前,士人要自己抄寫書籍,不但能磨練意志,而且能更熟悉書中內容。寫作亦是士人生活的一部份,晉代左思於家裡每一處也放置紙筆,一想到好句子就立即寫下來,十年而成《三都賦》,士人爭相抄寫,致洛陽紙貴。唐代白居易勤於寫作,未老而齒髮早衰白。
第三章〈士人與仕途〉。對士人來說,入仕能夠改變其社會地位,改善其經濟生活。在周代以前,士人是最低級的貴族,他們是貴族的庶子,從事最低級的官職,高級的官職都是由皇親貴族世襲的。春秋戰國時期,平民開始有機會讀書,成為士人,列國國君以重金招聘人才謀士,有能之士能夠一朝成為宰相。出身寒微的蘇秦身兼六國宰相,欲以合縱之法破秦,但不敵秦國張儀的連橫之法,傲慢的秦王嬴政亦曾親自延請尉繚子,不過當時並沒有一套既定的選官制度,直至漢武帝才將士人入仕規範化,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對太學生進行考試,能通一經者就能入仕。魏晉南北朝時期設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評士人,被評為上品的才有機會做官,出身寒微的士人無錢賄賂中正官,只會被評為下品,阻塞了平民出身的士人的入仕之途。
隋代設科舉制,為士人提供較為平等的入仕機會。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眾多,要脫穎而出實在絕不容易,不少士人的一生就花在科舉考試之上。唐代有五位七十多歲的老士人,名叫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和鄭希顏,皇帝可憐他們窮一生精力也未能考上,特賜他們及第,被時人稱為「五老榜」。宋神宗時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士人在考卷上寫道:「臣老矣,不能為文也,伏願階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神宗閱後特賜官職,食祿終身。以上的老士人最終能夠如願以嘗,都終算幸運,不少老士人到死的一天還在盼望自己能夠中舉。歷代都有考官受賄,營私舞弊之事,落第的士人或再接再勵,或放棄考試,有些甚至出家為僧。其實,士人落第大可以務農、從商或在城市打工,但他們多不甘心,於是一生也就消磨在科舉試場之中。
第四章〈士人的衣與食〉。在中國古代,衣服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士人所穿的衣服稱為「儒服」,闊袍大袖,不開叉,長至足踝,內裡不穿褲子,以帶束腰,與現代的浴袍相似,頭上還戴上冠帽。清朝建立後,剃髮易服,包括士人在內的所有男子都要剃去前額頭髮,後束辮子,儒服長袍變成開叉,內裡要穿褲子。在食方面,豆腐菜羹是士人的主食。豆腐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後來更傳至日本。豆腐菜羹由士人自己在家裡煮食,外出用膳則吃饅頭、麵條、蒸包和燒餅,雖然饅頭和麵條源自北方,但很快便在南方流行起來。歷史上有不少擅長烹調的士人,例如白居易擅長做胡麻餅,蘇軾嗜吃豬肉,更發明「東坡肉」、「東坡羊肉」、「東坡金華火腿」和「東坡羹」。蘇軾自稱老饕,甚至曾說值得為吃河豚而死。古人非常重視食物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孔子特別注重食物的衛生,教人不要吃不潔淨和已經腐壞的食物,主張多穀多菜而少肉,而且不應暴飲暴食。秦代呂不韋說「肥肉厚酒」是「爛腸之食」,唐代孫思邈亦指出味濃而且肥膩的食物會使人短壽。
士人多好酒,當然也有滴酒不沾的士人,不過古代的中國人幾乎都將酒當成水喝。相傳夏代國君杜康發明釀酒之法,商代的帝王和平民都特別好酒。士人高興時以酒助詩興,不高興的時候以酒澆愁,詩仙李白無酒不歡就是最佳的例子,更寫成「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佳句。李白死的也特別浪漫,他獨自泛舟喝醉,欲撈水中之月而溺斃。酒能亂性,而且多喝對身體無益,相反茶能靜心養性,而且對身體有益,所以除了李白之外,士人多愛茶甚於酒。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可追溯至黃帝時代,歷代的士人都寫了不少頌茶的詩篇。士人普遍能夠潔身自愛,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人沉迷房中術,流行服食由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用來治病而且含有毒性的五石散,因為五石散有增強性能力的副作用,還能使服食者有飄飄欲仙的感覺,其實即是吸毒。西晉士人皇甫謐本來是一代才子,有「書聖」之譽,武帝司馬炎詔他入京任官,但皇甫謐說自己因服食五石散而致殘廢和精神錯亂,無能為朝廷效力,他的族弟亦因服食五石散致舌頭萎縮至咽喉。皇甫謐曾經試圖自盡,但被親人勸阻,於是發奮鑽研五石散的藥性,成為著名醫學家,並治療因服食五石散而得後遺症的人,更著書列出服食五石散的各種可怕後遺症,讓世人引以為鑑。
第五章〈士人的住與行〉。除了貪圖榮華富貴的士人之外,大多數士人都不追求富麗堂皇的豪華大宅,反而喜歡清雅樸素的居室,以體現他們的脫俗,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曾作《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興。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蘆,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士人喜歡遊歷山川,孔子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司馬遷亦四處遊歷,收集史料,寫成《史記》。南朝詩人詩靈運遊遍中國大江南北,堪稱旅遊家,創作了大量山水詩,為山水詩的鼻祖。李白遊古蜀國,寫下泣鬼神之作《蜀道難》。明代徐弘祖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每到一地都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包括歷史地理和民族風情等,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第六章〈士人與聚會、結社〉。古代士人喜歡聚在一起聯誼交流,曹操經常在自己的後園招待賓客朋友,一起飲酒作詩。魏朝竹林七賢常常聚在隱閉的竹林服食五石散。西晉著名詩人歐陽建、潘岳和陸機等常常在富豪石崇府中的金谷園聚會。書法家王羲之每年三月三日都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聚會,更寫下著名的《蘭亭序》。宋代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會結社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西詩社」,明代最著名的有無錫「碧山吟社」、浙江「越山詩社」和杭州西湖八社,即「紫陽詩社」、「湖心詩社」、「玉岑詩社」、「飛來詩社」、「月岩詩社」、「南屏詩社」、「紫雲詩社」和「洞霄詩社」。清初實行高壓統治,禁止士人結社,直到清中葉才恢復結社之風。另外,士人還會舉行形式的聚會,例如酒會、茶會、荔枝會、食蟹會、賞花會、琴會和棋會等。
第七章〈士人與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彈琴能夠陶冶性情,宣泄情感,所以歷代士人都愛彈琴,多在居室和庭園中設琴室和琴台。下棋是士人喜愛的活動之一,相傳在夏代已經發明圍棋,東漢馬融曾作《圍棋賦》,南朝沈約作《棋品序》。南朝的宋文帝和梁武帝都是棋痴,唐玄宗甚至設置位九品的「棋待詔」,等待被傳詔與皇帝下棋,隸屬翰林院。書法是唐代科舉取士的標準之一,有「明字」一科,所以字絕對不能寫得難看。通過禮部考試後還必須通過吏部的「身、言、書、判」考試才能做官,「書」就是書法,字寫得漂亮的甚至能擔任皇帝身邊的「侍書」。唐代政府設立書法學校教授書法,稱為「書學」,足見其對書法的重視。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書法家是李斯,他在周代大篆的基礎上創造出小篆,成為秦統一六國後的通用文字,由他所寫的《泰山石刻》還流傳至今。後來程邈又改良小篆而成隸書,被秦始皇擢升為御史,掌管文書和記事。畫畫亦是文人的嗜好之一,題材多為山水、鳥、石、魚、牡丹花、梅花、蘭花、菊花、竹和侍女等。
第八章〈士人與青樓女子〉。古代婦女的命運是悲慘的,生於帝王之家的公主由其皇帝父親將她許配給王候將相,生於名門的千金由其父親將她許配給達官貴人或二世祖,生於平民之家的姑娘要聽從父母之命盲婚啞嫁,生於窮苦之家的女兒最淒慘,不是被賣作婢女就是被賣作妓女。有別於現代,古代中國是不會有女人自願成為妓女的,所以除了少數恣意踐踏妓女的敗類之外,多數士人對妓女都抱有同情之心。曹植曾作《美女篇》:「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所指的青樓就是妓女居住的地方,所以青樓女子就成為妓女的代名詞。古代青樓女子除了賣身之外,還要賣技,所以能歌善舞,吟詩作對。士人到青樓尋歡,少部份是為了肉慾,大部份是為了和妓女聊天喝酒,聽她們唱歌彈琴。有些青樓女子會資助心儀的士人上京赴考,不過多以悲劇收場為多。古代的中國男人隨意嫖妓,但卻要求自己的未來妻子是處子之身,所以是不會娶妓女為妻的,納為妾侍也不可能,即使他真的不介意,也必定遭到家人的反對,最後只會落得殉情的下場。不過,仍然有錢謙益與柳如是、冒襄與董小宛終成眷屬的例子。不少士人還能夠將青樓女子當成朋友般看待,著名的例子有白居易、杜牧和柳永等。
第九章〈魏晉士人的生活〉。在歷代士人之中,魏晉時代的士人有非常獨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動蕩不穩的社會背景令他們產生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儒家宣揚的理想和社會的現實有強烈的差距,令魏晉士人不再相信儒家思想,轉而研究玄學,沉迷聲色,醉生夢死,腐化墮落。但是,亦有士人能夠在污泥之中覺醒。「放達」和「自我」是魏晉士人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執著,不屑追求官名,而且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擺脫儒家的禮教倫理和階級思想,不以外在的標準去判斷自身的價值,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不將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人。不過,不受控制的「放達」很容易會變成「放蕩」,致使不少魏晉士人吸食五石散,致殘致死者多不勝數。「自我」亦很容易成為「自誇」,例如孫公綽說自己的作品擲地會有金石聲,郝隆在太陽底下袒曬肚子,說自己在曬書,即是說自己滿腹學問。有別於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魏晉士人正視生與死的問題,自我意識的覺醒導致生命意識的覺醒。同時,黑暗的社會環境令他們貪生怕死,所以沉迷玄學、鍊丹術和房中術,服食五石散更是為害最甚。五石散要與酒同服,使藥力在體內運行得更快,每天喝酒數次,一直維持醉的狀態。
司馬氏篡魏,對不服的士人採取高壓政策,之後西晉滅,東晉偏安,政權由門閥大族操縱,互相仇殺,部份士人為免招來殺身之禍,選擇隱逸。隱逸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就是山林之隱、朝隱和田園之隱。山林之隱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近乎於原始人的生活,獨自一人居於深山之中與猛獸為鄰,吃不飽,穿不暖。朝隱就是既立於朝,但與隱逸無異,他們想退隱,但又受不了山林之隱的苦行生活,於是留在朝廷中苟且度日。田園之隱就是居於鄉郊,過著躬耕蓄牧的生活。作者別開一章特別討論魏晉士人,高度肯定魏晉士人的自我覺醒:「魏晉士人勇敢地沖破束縛人性的羅綱,大膽地喊出「我就是我」的時代強音。應該說,這是歷史的進步。」又認為魏晉士人的「放達」是積極的。對於作者的觀點,筆者未能苟同。所謂的「放達」,其實是逃避現實。九品中正制令出身寒微的士人難於入仕,於是他們就說自己不屑追求功名利祿,說穿了就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他們的「放達」是消極的,要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多士人服食五石散。如果他們覺得「放達」是快樂的,就不會吸毒酗酒。不過,無論如何作者也從他的角度探討了魏晉士人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很值得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