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1) 牌坊街
牌坊街早見於北宋時代已經形成,以一排排的石牌坊見稱,位於太平路與東門街的交界,是「潮州古城南北走向的第一通道」。清初,富有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建築傳入廣東一帶,因此潮州太平路、東門街亦加入這些建築元素。現時所見的牌坊是仿建而成的,這是由於20世紀50年代,中共政府以「阻礙交通、廢墜傷人」為理由,將太平路的石牌坊全部拆除。直到2006年,根據歷史文獻圖片,如清代《潮州古城圖》以及向民間徵集文物後,才著手動工復建,重建牌坊共24座,大致上恢復了古時風貌,彰顯昔日的皇權威嚴和宗族榮耀。現時牌坊街是潮州市內最為熱鬧的地段之一,並已發展成具有濃厚歷史文化的地區。

潮州太平路的牌坊多為三間三樓式的設計,從這次復修中的牌坊內,可以分為「功名、職官、馳封」三種性質,計有宋朝坊主1座、明朝坊主17座、清朝坊主4座,還有歷代宰相坊1座、門坊1座等。其中包括來自潮安、揭陽、潮陽、澄海、普甯、程鄉等潮屬各縣的歷史人物,如宋代抗金的王大寶;明代邊將翁萬達、年青狀元林大欽;清代大臣鄭大進等,多達39位,均是歷代潮州的精英分子。足見古時潮州十分重視教育,文風昌盛,飽學之士為數不少。而新修復的牌坊坊額中,只有「七俊坊」、「賜錦重光」、「木天人瑞」三坊為原件和「柱史」為拓片,其餘都是依據照片來臨摹,或由國內著名書法家重書。

牌坊街兩旁除欣賞騎樓建築外,還可以發現不少百年老舖雲集,例如「胡榮泉」、「吳祥記」、「百貨大樓」、「瀛洲酒樓」、「順發大燈籠」、「德隆綢緞莊」、「公安祥布鋪」、「金華百貨」等,形形色色,當中有賣傳統小食、賣茶具、賣傳統藥品、賣潮繡、賣木雕等,生意依舊不絕,其門如市,甚具特色。

(2) 開元寺
據《唐會要》卷48所載:「開元廿六年,赦全國各州郡同時建立開元寺」,換句話說,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曾下詔全國各州郡建設或改建一些寺院,並以當時的年號作為寺院的名稱,統稱「開元寺」,計有泉州開元寺、福州開元寺、潮州開元寺、邢台開元寺、定州開元寺、正定開元寺、邠州開元寺、揚州開元寺、宣州開元寺、濟南開元寺。

潮州開元寺位於市區開元路中段,前身是荔峰寺,元代曾改名為「開元萬壽禪寺」,明代又稱「開元鎮國禪寺」,或「鎮國開元禪寺」,並加額「萬壽宮」,然慣常都稱為「開元寺」。它是粵東地區第一古刹,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之稱譽。其主要建築群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香積櫥、方丈廳、神農堂、知客堂等,形成龐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築群,得見佔地甚廣,氣派不凡。

潮州開元時建於唐代,主要建材為木石,運用斗拱的技術,把整座寺院支撐起來,期間雖經歷了地震、海潮、颱風、雷電、冰雹等自然災害,甚至歷代戰亂、人為破壞等,但時至今日卻仍然完整地保留著唐代宮殿式的莊嚴建築風格,可見中國傳統建築技術的高超。寺內收藏了唐代的石經幢、宋代的大銅鐘、元代的石香爐、明代的潮州木雕千佛塔和清代乾隆御賜的雍正版《大藏經》等一批珍貴文物,無怪潮州開元寺有「古代建築藝術明珠」的稱道。

(3) 廣濟門城樓
廣濟門城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位於潮州市湘橋區東部,原稱「廣濟樓」,也稱「韓江樓」,俗稱「東門樓」。前方正好是廣濟橋,因外型巍峨壯觀,故是潮州古城七城門樓之首,亦是潮州內八景之一──「東樓觀潮」。1989年廣濟門城樓已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門城樓三層高,木石結構,屬重簷歇山頂的建築,而樑架、門窗、欄杆以至瓦脊等,均為明式設計,充分表現古代潮州城防建築的特點。現存在城樓內仍保留著南宋的巨型銅鐘,又有著名書法家的匾額柱聯,例如劉炳森的「嶺東首邑」、陳景舒的「城抱江如帶,天垂嶂列屏」、饒宗頤的「東為萬春」和「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等。藉此,可以表達出廣濟門城樓的文化內涵。

(4) 廣濟橋
廣濟橋,原名「康濟橋」,俗稱「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是古代閩粵交通的要道。又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整座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有21座。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初為浮橋,由浮船連結而成,「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又增建成有23墩的廣濟橋。及至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橋重修,在橋上修築樓閣12座,橋屋126間,並統稱為「廣濟橋」。而民間曾流行「仙佛造橋」的傳說,是一個關於韓湘子和廣濟和尚鬥法的故事,影響所及,江東岸的居民稱此橋為「湘子橋」,西岸的則稱之為「廣濟橋」。

潮州市人民政府立〈重修廣濟橋碑記〉(2007年6月)
「前代流傳諺有云『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者,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廣東潮州廣濟橋也。橋自南宋乾道七年初創,至明嘉靖九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綿曆達三百五十九年。百折不撓,前僕後繼,潮人堅韌不拔之毅力精神,可以概見。是橋合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且浮橋可開可合,橋面樓臺毗接,洵為宇內名橋中之特例,宜其佳話之迭興而卓譽之廣被也。然創辟八百餘年來,古橋頻受雷轟電擊,浪齧沙淘;更遭地震風災,洪峰兵燹,頹殘破損之狀,令人怵目驚心。是以起廢振頹,眾所厚望。一九九○年初,國家文物局主持召開『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修復古橋序幕由是揭開。複經充分籌措,至二○○一年制訂維修方案並呈國家文物局核准。翌年四月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攬全域,維修工程乃於二○○三年十月正式興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準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先後完成固墩清基、鋼橋拆卸、梭船架接、橋面敷鋪、亭台築砌等分項,至二○○七年六月而竣事。總投資人民幣九千八百萬元,其中上級撥款三千八百萬元,海內外捐款三千七百萬元。赤子摯誠,良可嘉焉。是役既成,萬眾歡抃:喜風華之重睹,慶梓裡之奮揚。傑閣雲連,炫江山之妍麗;長虹波漾,利來者之觀瞻。從茲而後,文物獲妥善呵護,名城展獨特風姿,此固吾潮之榮光,亦民族文化之福祉也。因泐石志其顛末,以垂久遠。」

(5) 道韻樓
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距潮州市區60公里。該樓建於成化十三年(1447年)由黃氏祖輩三代人創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竣工,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立於大門頂石匾「道韻樓」三字是由明禮部尚書黃錦所親題的。道韻樓異於閩西北、贛南的客家圍屋土樓的非圓即方,它是仿周文王八卦形設計,而建成為八角形的客家土樓。2006年5月25日,道韻樓以明代古建築為理由,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它也是全國少見的大型八卦形圍樓。

由於道韻樓與八卦有關,樓內充滿8的倍數──例如共有72間房、16個天窗、32道口井、112個架梯,土樓中廳有左右兩口水井,猶如八卦的兩儀。最高峰時期有600多人居於其中,而現時大部分村民已在外出生活,樓內只好作閑間之用。據了解,現時樓內只餘百多人仍在此安居而已。

道韻樓屬於土樓的一種,顧名思義,它主要以土磚建成。土樓的瓦磚是經土布包好,再經火燒而製成。歷經數百年的天災人禍,依然保存得很好,仍然十分堅固。樓內房屋分為三進──前進和中進為平房,每進之後設有天井,用於採光;後進為三層樓房,設有走廊貫穿整個頂層。

此外,土樓的四周設有槍眼和炮眼,在樓的門頂還特設有防火燒門的「注水暗涵」。整個大樓有所謂「八防」:一為防兵亂、二為防鄉鬥、三為防盜賊、四為防獸害、五為防幹旱、六為防火藥味災、七為防寒暑和八為防震,可見其建築的慎密與周全。

此外,土樓的四周設有槍眼和炮眼,在樓的門頂還特設有防火燒門的「注水暗涵」。整個大樓有所謂「八防」:一為防兵亂、二為防鄉鬥、三為防盜賊、四為防獸害、五為防幹旱、六為防火藥味災、七為防寒暑和八為防震,可見其建築的慎密與周全。

(6) 石炮台公園
石炮台公園位於舊汕頭的東南角,是以崎碌炮台為主要景點的一個紀念性公園。崎碌炮台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完工於光緒五年(1879年),當時耗費8萬銀元。石炮台公園屬環圓形的城堡建築,與隔岸甦安山上的炮台互相呼應,鎮守著汕頭海灣的出入口,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設施。

十九世紀末,清廷積弱,外國多來擾攘。當時駐潮州總兵方耀順應民意,提出「鄰分不淨,潮海嚴防」的理由,向清廷奏請建設崎碌炮台。由於崎碌炮台主要以貝灰砂、煮爛糯米飯及紅糖漿等混合而成。而大門和炮巷的建築材料都是以花崗石塊為主,故俗稱為「石炮台」。

炮台總面積19,607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0,568平方米,有一條寬23米、水深3米的護台河環繞炮台一周。炮台分上、下兩層,各設18個炮位和若干槍眼,台面上有72個通風報花塔,每三個為一組,呈品字形,主要用作上下傳達信息及供底層的通風採光。加上,台階的位置非常隱蔽,有利於作戰時作掩護疏散和運送彈藥之用。此外,炮台廣場東北角有一口淡水井,以供應當時士兵食水。凡此種種,得目整座炮台的設計獨特而實用。

總括而言,是次考察活動十分順利,收穫豐富,除了讓師生了解潮州的地理位置之外,還可以親身認識潮州獨特的生活文化氣息,諸如流傳至今的潮州戲劇、潮州工夫茶、潮州刺繡、潮州菜餚等,凡此種種,均深具地方的色彩,散發著中古的遺風。而且是次旅程十分榮幸得到潮州市潮劇藝術傳承中心藝術總監陳鵬先生和韓山師範學院陳利江先生的接待,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傳統潮州戲劇的曲目以及藝術系學生的精采表演。可惜是次行程甚為緊湊,未能與潮劇演員和韓山師範學院的學生作深入的訪談和交流,又沒法一睹「韓文公祠」的風采等等,實在有點可惜。但,無可否認,這確是一次難得的潮州文化體驗之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