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不僅是香港名人,並且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自然受到中外史家注意,對其生平和思想進行研究,創造出累累的研究果實。本文第二部分列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內容分為四個部分:(一)中英文書籍;(二)中外博碩士論文;(三)中日文論文;(四)英文論文。
(一)中英文書籍
許政雄:《淸末民權思想的發展與歧異:以何啓、胡禮垣為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張禮恒:《何啟、胡禮垣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Chao, G. H.(蔡永業),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Kai Ho Kai: A Prominent Fig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Hong Kong (Second Edi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二)中外博碩士論文
博士論文
Chiu, Ling-yeong(趙令揚),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Sir Kai Ho Kai Sydney: University of Sydney, 1968.
Tsai, Jung-fang(蔡榮芳), Comprador Ideologists in Modern China: Ho Kai (Ho Chi, 1859-1914) and Hu Li-yuan (1847-1916)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許政雄:〈十九世紀末香港における知識人の民権思想:とくに胡禮垣, 何啓の場合〉,東京:東京學藝大學,1991年。
碩士論文
Chow, Lo-sai, Pauline(周蘿茜), Ho Kai and Lim Boon Ke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ipartite Loyality of Colonial Chinese Elite, 1895-1912,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7.
(三)中日文論文
博士論文
Chong, Key-ray著;陳立文譯:〈何啟與孫中山先生〉,《中山社會科學譯粹》,2卷2期(1987年4月),頁127-142。
丁永剛:〈論近代港人何啟、胡禮垣的政治思想〉,《人文雜誌》,4期(1999年),頁116-119。
丁寶蘭:〈胡禮垣、何啟評傳〉,丁寶蘭主編:《嶺南歷代思想家評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285-311。
小野川秀美:〈何啟‧胡禮垣の新政論議〉,《石濱先生古稀紀念東洋學論叢》,大阪:關西大學,1958年,頁121-133。
方豪:〈清末維新政論家何啟與胡禮垣──兼記《新政真詮》二次重印的經過〉,氏著:《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學生書局,1964年,頁2105-2118。
王學斌:〈何啟、胡禮垣教育思想探析〉,《山東教育學院學報》,6期(2007年),頁1-5。
任繼愈:〈何啟、胡禮垣的改良主義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編:《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頁75-91。
吳醒濂編著:〈何啟博士〉,《香港華人名人史略》,香港:五洲書局,1937年,頁1-2。
李金強:〈香港華人與中國──何啟、胡禮垣個案之研究〉,《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23期(1997年7月),頁53-71;氏著:《書生報國──中國近代變革思想之源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40-56。
汪太賢:〈地方自治:民權與民治的制度依托──何啟、胡禮垣的地方自治論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5卷4期(2004年4月),頁184-188。
林啟彥:〈嚴復與何啟──兩位留英學生近代化思想模式的探討〉,《近代史研究》,3期(2004年5月),頁1-20;氏著:《近代中國啟蒙思想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頁303-324。
侯杰、胡偉:〈論何啟、胡禮垣的政治思想──以《新政真詮》為核心的探討〉,《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2卷2期(2005年6月),頁78-83。
施志明:〈何啟的聯邦思想研究〉,胡春惠、呂紹理、徐有威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頁313-324。
范耀登:〈全面批評「中體西用」論的第一人──胡禮垣、何啟政治思想略論〉,《汕頭大學學報》,16卷3期(2000年),頁65-73。
徐新平:〈宏日報以廣言路──何啟、胡禮垣的新聞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期(2010年),頁137-140。
徐霞輝:〈香港早期維新思想家何啟、胡禮垣洋教觀評析〉,《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期(2002年),頁60-63。
張秀蓉:〈1893年香港「保良局立案法團條例」與何啟〉,《台大歷史學報》,22期(1998年12月),頁33-89。
張遠:〈近代思想家何啟、胡禮垣的市場經濟思想〉,《南京政治學院學報》,4期(1997年),頁45-47。
莊政:〈何啟博士對早期革命的貢獻──國父香港習醫時的良師益友之一〉,《革命思想》,60卷4期(1986年4月),頁27-30。
莊政:〈國父的良師益友──何啟博士〉,《國魂》,492期(1986年11月),頁39-40。
莊政:〈國父的良師益友何啟博士〉,《香港呼聲》,35期(1985年11月),頁8-10。
莊政:〈國父的恩師何啟博士其人其文〉,《書和人》,578期(1987年9月),頁1-2。
渡邊哲弘:〈何啟、胡禮垣の新政論〉,《立命館文學》,197冊(1961年),頁59-75。
湘山:〈香港名流何啟〉,《春秋》,484期(1977年9月),頁20。
楊世寧:〈近代港人何啟吏治思想述評〉,《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6卷2期(1999年4月),頁138-142。
楊世寧:〈略論港人何啟對孫中山早年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期(1998年10月),頁32-35。
葉仁昌:〈何啟與胡禮垣的重商主義與理財思想〉,《法商學報》,31期(1995年8月),頁112-138。
葉仁昌:〈清末的官僚改革論──何啟與胡禮垣的個案研究〉,《法商學報》,28期(1993年8月),頁123-159。
葉仁昌:〈傳統的批判與轉化──何啟與胡禮垣的合理性與實用主義〉,《法商學報》,30期(1994年8月),頁139-172。
葉世昌:〈近代港人何啟、胡禮垣的《新政真詮》及其經濟思想〉,《學術月刊》,4期(1997年),頁79-83、97。
趙令揚:〈何啟:辛亥革命期間香港之中國資產階級〉,中華書局編輯部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2715-2723。
趙雨樂:〈晚清改革與何啟、胡禮垣的日本觀──《新政真詮》的初步探索〉,原武道、陳湛頤、王向華編:《日本與亞洲華人社會──歷史文化篇》,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59-74。
趙雨樂:〈何啟、胡禮垣的日本觀〉,氏著:《文化中國的重構: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與活動》,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6年,頁15-35。
劉琳:〈維新思想家批判「中體西用」說的力作──讀何啟《勸學篇書後》〉,《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5卷1期(1998年1月),頁105-111。
黎業明:〈何啟、胡禮垣對康有為的批評〉,《深圳大學學報》,22卷5期(2005年9月),頁37-39。
駱揚:〈香港人傑何啟〉,《文史春秋》,3期(1998年),頁30-31。
羅香林:〈國父與何啟爵士的關係〉,氏著:《國父的高明光大》,台北:文星書店,1965年,頁115-132。
龐志偉:〈簡論近代港人何啟、胡禮垣的議會觀〉,《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9卷2期(2010年6月),頁93-95。
關國煊:〈香港三元老韋玉、何啟、何東對中國革命與現代化的影響〉,《傳記文學》,48卷6期(1986年6月),頁10-19。
(四)英文論文
Carroll, John M., "Ho Kai: A Chinese Reformer in Colonial Hong Kong," Kenneth J. Hammond, Kristin Stapleton ed., The Human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a Lanham, Boulder, New York, Toronto, Plymouth, UK: Ro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8, pp. 55-72.
________________,"Nationalism and Identity: The Case of Ho Kai," in 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108-130.
________________, "Ho Kai," May Holdsworth and Christopher Munn ed., Dictionary of Hong Kong Biograph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188-190.
Chiu, Ling-yeong, "Debate on National Salvation: Ho Kai Versus Tseng Chi-tse,"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11 (1971), pp. 33-51.
________________, "Ho Kai (1859-1914): A Hong Kong Elite, Reformer and Revolutionary," The Chu Hai Journal, No. 9 (December, 1976), pp. 201-210.
Tsai, Jung-fang, "Syncretism in the Reformist Thought of Ho Kai and Hu Li-yuan," Asian Profile, Vol. 6, No. 1 (1978), pp. 19-21.
________________, "The Predicament of the Comprador Ideologists: He Qi (Ho Kai, 1859-1914) and Hu Liyuan (1847-1916)," Modern China, Vol. 7, No. 2 (Apr., 1981), pp. 19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