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三國史大事記

三國是繼東漢之後出現的三個鼎立的國家,包括:
一、魏國(亦稱曹魏;220-265年);
二、蜀國(亦稱蜀漢;221-263年);
三、吳國(亦稱孫吳或東吳;229-280年)。

三國時期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時起,至280年吳亡為止,共歷六十一年。不過,三國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以及軍閥混戰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魏、蜀、吳三個政權正式建立前,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因此三國的歷史應該從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講起。

公元184年(甲子,漢中平元年)

  • 二月,由太平道首領張角(?-184)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歷時九個月,其間曹操(155-220)、孫堅(154-192)和劉備(161-223)均參與鎮壓起義。劉備招兵買馬時,關羽(163?-219)、張飛(165?-221)二人加入。

公元188年(戊辰,漢中平五年)

  • 二月,黃巾起義又起,其中以常山人張燕(褚飛燕)率領的黑山軍最有名。
  • 三月,靈帝劉宏(156-189)採納劉焉(?-194)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以劉焉為益州牧。

公元189年(己已,漢中平六年、光熹元年、昭寧元年、永漢元年)

  • 四月,靈帝死,十七歲的太子劉辯即位為少帝,母何太后臨朝,其兄何進任大將軍,與袁紹(158?-202)謀誅宦官。
  • 八月,何進被宦官殺害,袁紹盡殺宦官。涼州軍閥董卓(?-192)率軍入國都洛陽。
  • 九月,董卓廢少帝,另立九歲的劉協(181-234)為獻帝,自任相國,獨斷朝政。
  • 十二月,曹操回家鄉募兵反董卓。

公元190年(庚午,漢初平元年)

  • 正月,關東的州郡牧守結成聯盟,推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史稱「關東軍」,進圍洛陽。
  • 二月,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使人發掘諸帝陵,火燒洛陽,脅迫百姓離開。
  • 本年,曹操以陳留太守張邈(?-195)部屬的名義加入關東軍。劉備則以縣尉、縣令身份加入。孫堅也舉眾參加,其身份是長沙太守,與董卓軍交戰,斬敵軍都督華雄。劉表(142-208)被任命為荊州刺史。

公元191年(辛未,漢初平二年)

  • 二月,孫堅進入洛陽。
  • 四月,董卓入長安。
  • 七月,袁紹從韓馥手上取得冀州。曹操在濮陽打敗了黑山軍白繞部,袁紹任命他為東郡太守。
  • 十一月,公孫瓚(?-199)攻打冀州,以劉備為平原相。劉焉派張魯(?-216)攻打漢中。


公元192年(壬申,漢初平三年)

  • 正月,袁術派孫堅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208)迎戰,黃祖被打敗,孫堅進圍襄陽,被黃祖士兵射死。公孫瓚率軍與袁紹戰於界橋,公孫瓚被打敗。
  • 四月,司徒王允與董卓部將呂布(?-198)聯手謀殺董卓。六月董卓部將李傕(音角,?-198)、郭氾等殺王允。
  • 四月,青州黃巾軍入兗州,殺刺史劉岱,曹操代任兗州牧,十二月打敗青州軍,得降卒三十多萬,男女共百餘萬口,並收編其中精銳,號稱「青州兵」。

公元193年(癸酉,漢初平四年)

  • 正月,袁術攻打曹操,袁紹助曹操擊敗袁術(?-199)。袁術被趕出南陽,轉據淮南。
  • 秋,曹操以替父復仇為名,東征徐州的陶謙,下十餘城,屠殺百姓,陶謙守城不敢出。公孫瓚派劉備率兵救陶謙。
  • 十月,公孫瓚吞滅劉虞,控制幽州,並與袁紹展開大戰,征戰兩年後青州落入袁紹手上。

公元194年(甲戌,漢興平元年)

  • 二月,劉備援陶謙,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曹操糧盡退兵。
  • 四月,曹操再一次攻打徐州,拔五城,屠五城百姓。陳留太守張邈與謀士陳宮(?-199)迎呂布,反擊曹操,兗州郡縣群起響應,只有鄄城、范縣、東阿縣三城未下,三城由曹操謀士荀彧(163-212)、程昱(141-220)鎮守。
  • 八月,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相持百餘日,雙方糧盡,各自退兵。
  • 十二月,陶謙病重,臨死前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代理徐州牧。劉焉死,其子劉璋(?-221)接任益州牧。
  • 本年,孫堅子孫策(175-200)投靠袁術,後率孫堅舊部千餘人渡江,幾年後擁有江東。


公元195年(乙亥,漢興平二年)

  • 二月,李傕、郭氾在長安城大戰。
  • 閏四月,曹操擊敗呂布。呂布投奔劉備,駐屯徐州小沛。
  • 七月,獻帝逃出長安。
  • 十二月,曹操收復兗州所有郡縣。

公元196年(丙子,漢建安元年)

  • 六月,袁術兵犯徐州,劉備率軍相拒,呂布乘機奪取徐州。劉備向呂布求和,駐屯小沛。
  • 七月,獻帝抵達洛陽,曹操率軍迎接。
  • 九月,曹操遷獻帝於許昌,十月開始實行屯田。
  • 十月,呂布攻打劉備,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表劉備為豫州牧。

公元197年(丁丑,漢建安二年)

  • 正月,曹操進攻宛城張繡(?-207),張繡降。曹操納其嬸母為妾,又收買其親將。張繡發兵攻曹,曹操幾乎喪命,其長子曹昂、姪兒曹安民、大將典韋(?-197)戰死。
  • 正月,袁術稱帝於壽春,控制江東的孫策斷絕與袁術的關係。九月,曹操率軍攻打袁術,將其擊敗。

公元198年(戊寅,漢建安三年)

  • 十二月,曹操擒殺呂布,攻佔徐州。

公元199年(己卯,漢建安四年)

  • 三月,袁紹攻殺公孫瓚,佔有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割據者。
  • 六月,曹操派劉備東出徐州,阻擊袁術,袁術病死。
  • 十一月,張綉歸降曹操。
  • 十二月,劉備攻據徐州。
  • 本年,董承(?-200)受獻帝密詔,聯絡王服、种輯和劉備等,欲誅殺曹操。孫策奪取廬江郡,並親自率軍攻打黃祖,以報父仇,大勝而回。


公元200年(庚辰,漢建安五年)

  • 正月,董承受密詔事件洩露,董承、王服、种輯等盡被誅殺,夷三族。劉備聲討曹操,佔領徐州。
  • 正月,曹操攻下徐州,趕走劉備。劉備投奔袁紹,不久離去,帶領趙雲(168-229)等前往汝南。
  • 二月,袁紹與曹操交戰,官渡之戰爆發,十月袁紹被曹操打敗。
  • 四月,孫策準備率軍攻許昌,但被仇家刺客暗殺。十八歲的孫權(182-252)接替哥哥孫策,在周瑜(175-210)和張昭(156-236)的輔助下,繼續割據江東六郡(吳郡、會稽、丹陽、廬江、豫章、廬陵)。
  • 九月,張魯叛劉璋,割據漢中。

公元201年(辛已,漢建安六年)

  • 九月,曹操在汝南擊敗劉備。劉備敗走,投奔荊州劉表,駐屯新野。

公元202年(壬午,漢建安七年)

  • 五月,袁紹病死。少子袁尚(?-207)領冀州牧,長子袁譚(?-205)為青州刺史,中子袁熙為幽州刺史,甥高幹為并州刺史。

公元203年(癸未,漢建安八年)

  • 八月,袁譚與袁尚爭奪冀州,袁譚戰敗,向曹操求救。
  • 十月,山越人武裝反抗孫權的管治。

公元204年(甲申,漢建安九年)

  • 八月,曹操大破袁尚,攻克鄴城,佔領冀州,九月自任冀州牧,常駐鄴城。

公元205年(乙酉,漢建安十年)

  • 正月,曹操破袁譚於青州南皮,袁譚被殺。袁熙、袁尚為其部將所攻,逃奔烏桓,幽州歸於曹操。
  • 四月,黑山軍首領張燕率眾十餘萬歸順曹操。

公元206年(丙戌,漢建安十一年)

  • 正月,曹操親征并州,三月斬高幹。

公元207年(丁亥,漢建安十二年)

  • 五月,曹操採納謀士郭嘉(170-207)建議,遠征烏桓,在田疇(168-214)的引路下,八月到達柳城,並大破烏桓,斬烏桓王蹋頓(?-207)。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十一月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斬殺,並將二人首級獻給曹操。從此北方基本統一。
  • 本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181-234)。諸葛亮向劉備提出「隆中對」,建議劉備取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


古戰場赤壁今貌

公元208年(戊子,漢建安十三年)

  • 正月,孫權率軍佔領江夏,斬黃祖,後撤兵回柴桑。
  • 七月,曹操揮軍攻取荊州,八月劉表死,其次子劉琮為荊州牧。
  • 九月,劉琮向曹操不戰而降。劉備撤退至夏口。
  • 十月,孫權與劉備聯盟,共抗曹操。
  • 十一月,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軍得勝。
  • 十二月,孫權率兵攻打曹操控制的合肥,同時派周瑜攻打荊州南郡的江陵。劉備佔領荊州南部的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陽四郡。
  • 本年,名醫華佗(約145-208)被曹操處死。

公元209年(己丑,漢建安十四年)

  • 正月,劉備表孫權為徐州牧,孫權表劉備為荊州牧,孫權將其妹許配給劉備,鞏固孫劉同盟。
  • 十二月,周瑜攻克江陵。

公元210年(庚寅,漢建安十五年)

  • 十二月,劉備陪妻回娘家,向孫權求借荊州南郡江陵,魯肅(172-217)贊成。周瑜病死,魯肅接替。孫權接納魯肅意見,答應劉備要求。孫權佔據交州。

公元211年(辛卯,漢建安十六年)

  • 七月,曹操進攻關中,九月關中軍閥馬超(176-222)、韓遂被打敗。
  • 十二月,劉璋迎請劉備入蜀協助攻打張魯。孫權派人接走妹妹。

石頭城遺跡

公元212年(壬辰,漢建安十七年)

  • 正月,曹操留夏侯淵駐屯關中長安。
  • 九月,孫權作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今南京),經營濡須口,建立江北防線。
  • 十月,曹操率軍征伐孫權。
  • 十二月,劉備攻打劉璋,圖奪取益州。

公元213年(癸已,漢建安十八年)

  • 正月,曹操領軍四十萬進軍濡須口,孫權率兵七萬迎敵,雙方相持月餘,曹操退兵。
  • 五月,曹操進封為魏公。
  • 九月,馬超被鎮守關中的夏侯淵打敗,投奔漢中張魯。

公元214年(甲午,漢建安十九年)

  • 四月,劉備軍師龐統(179-214)中流矢死。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等領兵入益州。
  • 閏五月,劉璋投降,劉備自領益州牧。
  • 十月,夏侯淵殺掉軍閥宋建,曹操完全控制隴右。
  • 本年,孫權北征,佔領皖城。曹操領軍十萬再征孫權,無功而還。

公元215年(乙未,漢建安二十年)

  • 五月,孫權向劉備索取荊州南部三郡,劉備婉拒。孫權派兵奪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率軍前赴荊州,劉孫大戰一觸即發。
  • 七月,曹操率軍進攻漢中,十一月張魯投降,留夏侯淵守漢中。劉備恐怕失去益州,向孫權求和,以湘水為界與孫權平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劉備。
  • 八月,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再次進攻合肥,敵將張遼(168-222)、李典以七千人相拒,孫權兩次遇險,大敗而回。

公元216年(丙申,漢建安二十一年)

  • 四月,曹操進爵魏王。

公元217年(丁酉,漢建安二十二年)

  • 二月,曹操征孫權,進軍濡須口,三月引軍還。孫權遣使與曹操修好。
  • 十月,魯肅卒,呂蒙(178-219)代魯肅領兵。曹操立曹丕(187-226)為太子。劉備採納法正(176-220)建議,率軍奪取漢中。
  • 本年,全國爆發瘟疫,文壇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的五人包括王粲(177-217)、陳琳(?-217)、劉楨(?-217)、徐幹(170-217)、應瑒(?-217)都死於該場瘟疫。

公元218年(戊戌,漢建安二十三年)

  • 七月,曹操領兵與劉備決戰。

公元219年(己亥,漢建安二十四年)

  • 正月,劉備進軍定軍山,夏侯淵戰死。
  • 三月,曹操領兵與劉備爭奪漢中,五月曹操撤兵,放棄漢中。
  • 七月,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命魏延(?-234)鎮守漢中。
  • 八月,孫權三攻合肥,無功而回。關羽領兵攻打曹魏的樊城。
  • 十二月,孫權派呂蒙、陸遜(183-245)領兵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向曹操稱臣。
  • 本年,《傷寒雜病論》作者、中國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約150-219)病逝。


魏受禪表碑

公元220年(庚子,漢建安二十五年;魏黃初元年)

  • 正月,曹操病死。曹丕嗣為魏王。
  • 三月,曹魏的陳羣(165?-236)創立「九品中正制」。
  • 七月,蜀將孟達(?-228)以上庸降魏。
  • 十月,曹操兒子曹丕逼獻帝禪讓,正式建立魏國,為魏文帝,東漢亡。年底遷都洛陽。



公元221年(辛丑,魏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

  • 四月,劉備稱帝,史稱先主或昭烈帝,國號漢(蜀漢),五月以劉禪(207-271)為太子,任諸葛亮為丞相。孫權移都鄂,改名武昌。
  • 六月,張飛被部下殺害。
  • 七月,劉備率軍伐孫權。
  • 八月,孫權向曹丕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公元222年(壬寅,魏黃初三年;蜀漢章武二年;吳黃武元年)

  • 閏六月,吳將陸遜火攻蜀軍,劉備在夷陵慘敗。
  • 九月,曹魏兵分三路攻吳,十一月孫權向劉備求和,同時再向曹丕稱臣。
  • 本年,曹操子曹植(192-233)撰寫了著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

公元223年(癸卯,魏黃初四年;蜀漢章武三年;吳黃武二年)

  • 四月,劉備在白帝城病死,劉禪接位,史稱後主,丞相諸葛亮輔政,受封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
  • 十月,諸葛亮派鄧芝(178-251)出使東吳,蜀吳關係緩和。
  • 本年,曹植寫成著名的五言敍事長詩《贈白馬王彪》。

公元225年(乙已,魏黃初六年;蜀漢建興三年;吳黃武四年)

  • 三月,諸葛亮率軍征南中,七擒七縱叛亂首領孟獲,使其心服,穩定蜀漢後方。
  • 十月,曹丕征吳,臨江而回。

公元226年(丙午,魏黃初七年;蜀漢建興四年;吳黃武五年)

  • 五月,曹丕死,臨死以曹真(?-231)、陳羣、曹休(?-228)、司馬懿(179-251)為輔臣。曹叡即位,為魏明帝。
  • 八月,孫權率軍攻打江夏,又派將進攻襄陽,但無功而還。

公元227年(丁未,魏太和元年;蜀漢建興五年;吳黃武六年)

  • 三月,諸葛亮向後主上《出師表》,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

公元228年(戊申,魏太和二年;蜀漢建興六年;吳黃武七年)

  • 正月,諸葛亮率軍第一次伐魏,出祁山,魏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降蜀,其間姜維(202-264)降蜀。同時孟達在新城起兵叛魏,司馬懿揮軍破新城,斬孟達,屠殺新城百姓。由於馬謖(190-228)失街亭,加上孟達配合失敗,諸葛亮離開祁山,撤軍回漢中。
  • 八月,魏曹休率軍攻打吳國,於石亭被陸遜擊敗。
  • 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伐魏,出散關,圍陳倉二十餘日,糧盡而退。遼東公孫淵(?-238)自立。

公元229年(己酉,魏太和三年;蜀漢建興七年;吳黃武八年、黃龍元年)

  • 春,諸葛亮第三次伐魏,取魏武都、陰平二郡。孫權偷襲魏西陽,魏軍早有防備,孫權退兵。
  • 四月,孫權稱帝,史稱吳大帝,九月定都建業。
  • 六月,吳蜀結盟。

公元230年(庚戌,魏太和四年;蜀漢建興八年;吳黃龍二年)

  • 二月,孫權派兵前赴夷洲(台灣)。
  • 七月,曹真、張郤(?-231)、司馬懿三路攻蜀,尚未入蜀,因遇連綿陰雨,九月不戰而退。
  • 本年,蜀將魏延與魏將郭淮(?-255)交戰於陽溪,魏軍大敗。

公元231年(辛亥,魏太和五年;蜀漢建興九年;吳黃龍三年)

  • 二月,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出祁山,三月與司馬懿相遇於上邽,五月兩軍交戰,被打敗後的司馬懿堅守不戰。六月蜀兵糧盡而退,斬魏將張郤。

公元233年(癸丑,魏太和七年、青龍元年;蜀漢建興十一年;吳嘉禾二年)

  • 三月,公孫淵向吳稱臣,孫權封公孫淵為燕王。
  • 十二月,孫權再領兵圍合肥,並遣將攻六安,皆不克而還。

公元227年(丁未,魏太和元年;蜀漢建興五年;吳黃武六年)

  • 三月,諸葛亮向後主上《出師表》,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

公元234年(甲寅,魏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吳嘉禾三年)

  • 二月,諸葛亮第五次伐魏,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於渭濱,司馬懿堅守不戰。
  • 五月,孫權派陸遜、諸葛瑾(174-241)攻打魏襄陽,他則親自率兵圍合肥。魏明帝率軍征吳,七月吳軍全線撤退。
  • 八月,諸葛亮病死軍中,楊儀(?-約235)斬殺魏延,蔣琬(188?-246)接替諸葛亮,主持蜀漢朝政,停止北伐行動。吳諸葛恪(203-253)率軍整治丹陽山越。

公元235年(乙卯,魏青龍三年;蜀漢建興十三年;吳嘉禾四年)

  • 正月,司馬懿任魏太尉。
  • 八月,魏國馬鈞作指南車。
  • 公元237年(丁已,魏青龍五年;蜀漢建興十五年;吳嘉禾六年)
  • 七月,公孫淵公開搞獨立,自立為燕王,與東吳串通。

公元238年(戊午,魏景初二年;蜀漢延熙元年;吳嘉禾七年、赤烏元年)

  • 六月,司馬懿在春天率軍攻打遼東,八月斬公孫淵,將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公孫淵屬下的官吏及其家屬全部斬殺。
  • 本年,倭女王卑彌呼遣使至魏。

公元239年(己未,魏景初三年;蜀漢延熙二年;吳赤烏二年)

  • 正月,魏明帝死。司馬懿與曹爽(?-249)共同輔助八歲的曹芳(232-274)。
  • 公元241年(辛酉,魏正始二年;蜀漢延熙四年;吳赤烏四年)
  • 四月,孫權四路北伐,無功而回。這次亦是孫權最後一次北伐。
  • 五月,吳太子孫登病卒。

公元242年(壬戌,魏正始三年;蜀漢延熙五年;吳赤烏五年)

  • 正月,孫權立孫和(224-252)為太子。
  • 八月,孫權立子孫霸為魯王。

公元244年(甲子,魏正始五年;蜀漢延熙七年;吳赤烏七年)

  • 二月,曹爽遣兵十多萬攻打漢中,五月無功而回。

公元246年(丙寅,魏正始七年;蜀漢延熙九年;吳赤烏九年)

  • 二月,魏攻打高句麗。
  • 十一月,蔣琬病死,費禕(?-253)以大將軍職在蜀執政。

公元247年(丁卯,魏正始八年;蜀漢延熙十年;吳赤烏十年)

  • 本年,姜維第一次伐魏,小勝。

公元249年(己已,魏正始十年、嘉平元年;蜀漢延熙十二年;吳赤烏十二年)

  • 正月,司馬懿趁曹爽等外出祭高平陵的機會,在洛陽發動政變,殺曹爽、何晏(190-249)等,獨掌大權。
  • 本年秋,姜維第二次伐魏,出攻雍州,包圍由鄧艾(197-264)防守的洮城,不克而還。

公元250年(庚午,魏嘉平二年;蜀漢延熙十三年;吳赤烏十三年)

  • 八月,孫權廢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十一月另立年僅八歲的幼子孫亮(243-260)為太子。
  • 十二月,姜維第三次伐魏,出西平,無功而回。

公元251年(辛未,魏嘉平三年;蜀漢延熙十四年;吳赤烏十四年、太元元年)

  • 四月,魏太尉王凌謀立楚王曹彪,事敗告終。
  • 八月,司馬懿死,其子司馬師(208-255)控制魏朝廷。

公元252年(壬申,魏嘉平四年;蜀漢延熙十五年;吳太元二年、神鳳元年、建興元年)

  • 四月,孫權病死,死前以諸葛恪等五名大臣為輔臣。年僅十一歲的孫亮繼位為吳帝,史稱會稽王。
  • 十二月,魏將諸葛誕(?-258)、胡遵等率軍七萬攻打吳國東興,諸葛恪領兵四萬拒敵,大破魏軍。

公元253年(癸酉,魏嘉平五年;蜀漢延熙十六年;吳建興二年)

  • 正月,費禕在春天被曹魏偽降刺客郭循(郭修)刺殺,姜維接著執政,宦官黃皓干政專權。
  • 三月,諸葛恪大舉伐魏,五月失敗而歸。
  • 四月,姜維第四次伐魏,領兵數萬圍魏城南安,糧盡退兵。
  • 十月,孫峻(219-256)策動政變,殺害諸葛恪。

公元254年(甲戌,魏嘉平六年、正元元年;蜀漢延熙十七年;吳五鳳元年)

  • 六月,姜維第五次伐魏,率軍出隴西,十月攻下魏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移其民而回。
  • 九月,司馬師廢二十三歲的齊王曹芳,另立十四歲的高貴鄉公曹髦(241-260)。

公元255年(乙亥,魏正元二年;蜀漢延熙十八年;吳五鳳二年)

  • 正月,鎮東將軍毋丘儉(?-255)、揚州刺史文欽(?-258)起兵反司馬氏,司馬師抱病親征。
  • 閏正月,司馬師斬毋丘儉,文欽降吳。孫峻率兵十萬攻打魏壽春,被魏將諸葛誕擊敗。
  • 二月,司馬師逝世,其弟司馬昭(211-265)接著控制朝廷。
  • 八月,姜維和魏降將夏侯霸領兵第六次伐魏,出狄道,大敗魏軍於洮西。

公元256年(丙子,魏正元三年、甘露元年;蜀漢延熙十九年;吳五鳳三年、太平元年)

  • 正月,姜維第七次伐魏。
  • 七月,姜維軍隊被魏將鄧艾大破於段谷,慘敗而還。蜀人開始不滿姜維。
  • 九月,孫峻死,其堂弟孫綝(232-259)繼續執政。


公元257年(丁丑,魏甘露二年;蜀漢延熙二十年;吳太平二年)

  • 五月,諸葛誕在壽春起兵造反。
  • 六月,吳兩次派軍支援諸葛誕。司馬昭親率大軍二十六萬攻打壽春。姜維第八次伐魏,率數萬士兵出駱谷,鄧艾堅壁不出,後聞諸葛誕失敗,姜維退兵。

公元258年(戊寅,魏甘露三年;蜀漢景耀元年;吳太平三年、永安元年)

  • 二月,司馬昭斬諸葛誕,滅三族。後自任相國,封晉公。
  • 九月,孫綝發動政變,廢孫亮為會稽王,另立孫權第六子、二十四歲孫休(235-264)為帝,史稱景帝。
  • 十二月,孫休與張布(?-264)設計在百官朝賀時執殺孫綝。

公元260年(庚辰,魏甘露五年、景元元年;蜀漢景耀三年;吳永安三年)

  • 四月,司馬昭為相國,封晉公。
  • 五月,曹髦率侍從二百人攻司馬昭,被弒。
  • 六月,司馬昭另立曹奐(246-302)為元帝。

公元262年(壬午,魏景元三年;蜀漢景耀五年;吳永安五年)

  • 十月,姜維第九次伐魏,領軍出侯和,被鄧艾擊敗,駐軍沓中。

公元263年(癸未,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六年、炎興元年;吳永安六年)

  • 五月,司馬昭派鍾會(225-264)、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同時攻蜀。
  • 十月,鄧艾經陰平直進蜀國腹地。
  • 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200-270)等人建議,向鄧艾投降,蜀漢亡。
  • 本年,著名數學家劉徽完成《九章算術注》一書。

公元264年(甲申,魏景元五年、咸熙元年;吳永安七年、元興元年)

  • 正月,鄧艾在蜀中被捕殺。鍾會援引姜維,欲據蜀叛魏,二人被殺。
  • 三月,司馬昭稱晉王。
  • 七月,孫休死,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孫皓(241-284)接位,史稱吳末帝。

晉武帝司馬炎畫像

公元265年(乙酉,魏咸熙二年;吳元興二年、甘露元年)

  • 八月,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成為相國和晉王。
  • 十二月,司馬炎逼魏帝禪讓,代魏稱帝,晉朝建立,史稱西晉,曹魏亡。

公元274年(甲午,晉泰始十年;吳鳳凰三年)

  • 本年,晉國和吳國爆發瘟疫。
  • 公元275年(乙未,晉咸寧元年;吳天冊元年)
  • 十一至十二月,晉國爆發瘟疫,京城超過十萬人死。

公元279年(己亥,晉咸寧五年;吳天紀三年)

  • 十一月,晉分兵六路攻打吳國。

公元280年(庚子,晉咸寧六年、太康元年;吳天紀四年)

  • 三月,孫皓出降,吳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