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是歷史最悠久的香港博物館。在過去的五十年,博物館蒐藏不少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陶瓷、青銅器及中國水墨畫和油畫,其中約千個的元代景教銅十字及唐代的釉裡藍三足水注最為矚目和罕有。除展出館藏外,博物館經常舉辦各類型展驍,介紹中國的現代和傳統藝術,以及本地和其他國家的藝術文化。藝術能提升個人的生活質素,對社會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博物館致力提供各類型的藝術和文代活動,促進社會終身學習的風氣。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Lei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九龍深水埗東京街,館內包括一座東漢磚室墓及展覽廳。該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地,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碑銘文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公元25至220年)。2005年為李鄭屋漢墓發現五十週年,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進行了一系列翻新工程,包括重新裝修展覽廳、更新展覽及為加強保護漢墓而展開的天幕蓋建工程。漢墓旁邊是展覽廳,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利用文字、線圖、照片、地圖、航空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展廳亦添置多媒體電腦,以互動方式介紹漢墓的內部結構,增加趣味性。
【東華三院文物館】(Tung Wah Museum)
東華三院的成立始於1870年創辦的「東華醫院」,是全港首間以中醫免費治療貧病華人為服務宗旨的醫院。經過135年的耕耘,東華三院已發展成為全港最具規模的慈善機構,致力為市民提供多元化和優質的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服務。東華三院文物館前身是於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於1970年東華三院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時成立,開始有系統地收集、保存和修復與東華有關的文物及典籍。時至今日,館藏約有600件文物、7,000多冊文獻及20,000多張相片。此外,糅合中西建築特色的文物館亦是一座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珍貴文物。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Art Museu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文物館成立於1971年,經常與國內博物館、本地私人藏家合辦專題展覽,亦常舉辦館藏品展覽,並輔以出版刊物、公開講座、國際研討會等,將豐富珍貴的中國藝術文物介紹給香港公眾,促進中外學術交流。又與校內各學系緊密合作,積極推動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教學和欣賞。文物館藏品凡萬餘項,主要來自本地熱心捐贈。館藏文物內容豐富,包括廣東書畫、秦漢璽印、碑帖拓本、歷代陶瓷等,備受重視。文物館館友會於1981年成立,積極參與文物館的活動,又舉辦講座、文物參觀旅遊等,推廣中國藝術的欣賞,歡迎有興趣人士加入。
|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
【香港歷史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香港歷史博物館自1975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蒐集、保存、研究及展示與香港及華南地區的自然歷史、考古、民俗及歷史發展有關的文物及資料,以提高廣大市民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興趣及認識。博物館設有兩個大型展覽廳:長期展覽廳佔地7,000平方米,展出「香港故事」常設展;專題展覽廳佔地1,000平方米,經常舉行不同主題的展覽。此外,博物館亦舉辦多元化的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免費導賞服務、講座、參觀活動、錄影帶節目、示範、工作坊巡迴展覽等。另外,博物館更提供外借資料服務及設立參考資料室,配合教學及研究需要。
【古物古蹟辦事處】(Antiquites and Monuments Office)
古物及古蹟條例於1976年實施,以確保本港最具價值的文物古蹟得到適當保護。古物諮詢委員會及古物古蹟辦事處(辦事處)於同年相繼成立。古物古蹟辦事處負責執行古物事務監督(即民政事務局局長)的行政工作,及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供秘書處服務和行政上的支援。辦事處的主要工作範圍包括:1.鑑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予以記錄及進行研究;2.組織及統籌具考古價值地點的勘定及發掘工作;3.保存及編整與上述古蹟及文物有關的文字紀錄及照片資料;4.安排古蹟的保護、修繕及維修工作;5.評核工程項目對古蹟文物的影響,並安排適當的保護及搶救措施;6.安排合適的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7.通過宣傳及教育活動包括舉辦有關本地文物的展覽、講座、導賞團、考古工作坊及設立文物徑等,以喚起公眾人士對香港文物的關注。
【香港太空館】(Hong Kong Space Museum)
香港太空館於1980年10月對公眾開放,是一所以推廣天文及太空科學知識為主的天文博物館,它設計獨特的蛋形外殼,早已成為香港的一個地標。太空館設有兩個展覽廳及何鴻燊天象廳。展覽廳內共有59組展品,大部份都可讓觀眾親自操作,寓教育於娛樂。在何鴻燊天象廳內直徑23米的半球型銀幕下,觀眾可享受全天域電影震撼和逼真的視覺和聽覺效果。此外,太空館亦利用能投映超過8,000顆星的星象儀,再配合百多部特技效果放映機,將深奧的天文學課題,糅合成生動有趣的天象節目。太空館每年亦舉辦不少推廣活動:包括趣味天文班、講座和觀測等。而內容豐富的太空館網頁,更是獲取觀星資料、基礎天文知識和教學資源的好地方。
【上窰民俗文物館】(Sheung Yiu Folk Museum)
上窰民俗文物館原為一條超過150年歷史的客家圍村,該村早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並於1984年復修為民俗文物館,開放讓市民參觀。這座堡壘式的客家圍村面積約500平方米,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有居室、豬舍、牛欄、更棲、曬坪及農具用品。除此以外,在距離博物館外約50米近海處有一個古老灰窰,過去上窰村的居民就是用這個窰來燒製石灰作為建築材料。
|
|
茶具文物館 |
|
【茶具文物館】(Flag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茶具文物館是香港藝術館的分館,成立於1984年1月。它是一所利用現有古老建築物重修而成的博物館。現址前名旗杆屋或司令總部大樓,在1978年以前為駐港英軍總司令辦公大樓和官邸。這幢蓋於1844年至1846年間的兩層大樓,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屬希臘復興期風格的西式建築物,並且於1989年9月14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被列為受保護的歷史建築物。茶具文物館是國際上第一間以茶具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工作包括收集、研究及展示茶具文物和有關茶藝文化的資料,茶具文物餉的基本藏品是由羅桂祥博士捐贈,其中包括一批約600件、年代由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前771年)直至20世紀的茶具及有關文物。茶具文物館現址旁邊的一所新翼「羅桂祥茶藝館」,於1995年12月落成啟用,展出羅桂祥基金餽贈的25件瓷器和600多方印章的精選。羅桂祥茶藝館的成立,有助茶具文物館推廣中國茶藝,並且促進大眾對中國陶瓷及印章藝術的欣賞。
【香港鐵路博物館】(Hong Kong Railway Museum)
香港鐵路博物館位於大埔墟市中心,是一所佔地6,500平方米的露天博物館。鐵路博物館的主要組成部份,包括舊大埔墟火車站大樓、窄軌蒸汽火車頭、柴油電動機車、六輛歷史車卡和一座用紅磚建成的辦公室。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於1913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中國金字頂傳統建築。1984年火車站大樓被列為法定古蹟,經復修工程及重新佈置後,於1985年開放讓市民參觀。
|
|
三棟屋博物館 |
|
【三棟屋博物館】(Sam Tung Uk Museum)
三棟屋是香港典型的客家圍村,於18世紀由陳姓族人興建。雖然建村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三棟屋仍然保留著初建村時的基本結構。1981年,政府宣佈將三棟屋列為法定古蹟,並修建為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三棟屋博物館佔地約2,000平方米,包括宗祠、接待室、介紹室、四間復古居室、八間用作展覽民間風俗的橫屋及一間200平方米的專題展覽廳。
【警隊博物館】(Police Museum)
警隊博物館的前身是在1964年成立的「警察歷史紀錄委員會」。該委員會搜集了不少與警隊歷史有關的文物,並建議開設一所博物館展出這些藏品。警隊博物館遂於1876年成立,原址位於警察總部,其後遷往灣仔大生商業大廈,再於1988年遷至現址。博物館分為四個展覽廳:歷史展覽廳、毒品展覽廳、三合會展覽廳及專題展覽廳。博物館的樓面面積570平方米,展品超過600件。(1)歷史展覽廳──藉歷史圖片、歷史檔案、制服、設備、配槍及其他文物以展示警隊的演變。珍貴的展品包括在1915年射殺的「上水之虎」頭顱標本、前警務處處長麥景陶先生遺孀所捐贈的紀念物品、1894年的「瘟疫」獎章,以及各種偽鈔樣本。(2)毒品展覽廳──披露香港的毒品問題。展品包括各種仿製毒品、吸毒用具、形形式式的運毒方法和一個舊式海洛英製造工場。(3)三合會展覽廳──介紹本地三合會的歷史、活動範圍,以及成員所奉行的信條和採用的儀式。(4)專題展覽廳──不時更換展覽的主題,例如展出「警隊今昔」展覽。
【羅屋民俗館】(Law Uk Folk Museum)
羅屋民俗館是一座法定古蹟,距柴灣地鐵站5分鐘路程。「羅屋」建於18世紀,是柴灣目前碩果僅存凡一座古村屋。其原來的戶主是一家姓羅的客家人,故名「羅屋」。博物館利用民俗藏品,包括傢俬、農具、日用品等,復原了村屋的內部面貌,充份反映出客家人儉樸刻苦的生活方式。屋外空地的一套展板扼要地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習俗。
【香港科學館】(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香港科學館自1991年4月啟用至今,已成為大眾探求科學知識的理想地方。它透過舉辦高質素展覽與趣味科學節目,來推動科學普及化,並協助推展科技教育。有別於傳統的博物館,它鼓勵參觀者透過操作展品來發現當中的科學原理,讓他們從中體驗探索和學習科學的樂趣。科學館常設展覽廳的總面積為6,500平方米。館藏展品逾五百件,當中百份之七十是互動展品,老幼咸宜。其中最為矚目的展品是「能量穿梭機」,它是目前世界上同類展品中最大的。而DC-3客機可算是科學館的另一珍藏。它是香港首架客機,旨是館內第一件安裝的展品。除了常設展覽外,科學館還會定期舉辦科學專題展覽以推介科技新知。此外,科學館也向大眾提供各種科學推廣及科普教育活動。
【香港藝術館】(Hong Kong Museum of Art)
香港藝術館前身為1962年創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以保存中國文化遺產及推廣本地藝術為宗旨。1991年,藝術館遷往尖沙咀現址。藝術館現有藏品超過14,000件,收藏範圍以本地及中國藝術為核心。包括中國文物、中國書畫、香港藝術及歷史繪畫。其中「虛白齋藏中國書畫」、竹刻、石灣陶塑等更是名聞遐邇。藝術館樓宇面積為17,530平方米,設有七個展覽廳,展覽廳面積佔6,019平方米,分別展出藝術館珍藏及重要的國際性展覽。此外,藝術館亦為六民提供多元化教育及推廣活動,包括講座、示範、工作坊、導賞服務等,是欣賞及瞭解中國、香港及世界各地藝術的好去處。
【香港賽馬博物館】(The Hong Kong Racing Museum)
香港賽馬博物館在1996年10月18日開幕,目的是為了保存香港的賽馬歷史而設。經過多年的發展,博物館的使命不但擴展至保存香港賽馬會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它標誌著香港賽馬會的慈善服務在香港社會發展中的貢獻。香港賽馬博物館位於跑馬地快活看台二樓,佔地超過6,000平方尺,盡覽馬場景色。博物館通過運用多媒體和互動形式,讓參觀者認識香港賽馬會的成立、賽馬運動的發展、參賽馬的訓練情況,還有騎師和練馬師的工作。此外,在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廳內也會定期舉辦與馬會慈善服務有關的展覽。館內也播放短片「再顯輝煌」,講述前參賽馬「心多」因傷退役後被送往雙魚河鄉村會所,及後在跳欄比賽中再顯輝煌的故事。博物館亦會在全新的多功能劇院舉辦不同類型的表演、教育及文化活動。
|
|
香港醫學博物館 |
|
【香港醫學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Medical Sciences)
「香港醫學博物館」是本港一個專為收藏及展覽香港醫療科學發展歷史資料的地方,建築物的前身是舊病理檢驗所,為法定古蹟。博物館在1996年3月開幕,並由一群熱心人士組成的非牟利民間組織「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獨立管理。藉著展覽和教育推廣活動,希望使公眾對健康與疾病加深了解和認識,同時印證香港醫療的歷史、展示醫療科學所要面對的挑戰,更希望為探索中西醫學交流而作一點綿力,推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博物館大樓分三層,合共十一個展覽廳,常設永久性的展覽有東華三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放射學的發展、1894年香港鼠疫、中草藥堂、中西醫對「補」觀念的比較等,其中最特別莫如檢驗所以前的工作間舊實驗室和為培植天花疫苗所用的牛隻接種檯了。2003年,我們在博物館的花園範圍內更設立了「草藥園」。2005年醫學博物館獲得香港文物獎(2004)文物保存及修復獎優異獎。2006年是博物館的開幕十週年紀念,亦是這座古蹟的百歲誕辰。歡迎大家到來這所集保存香港醫療發展歷史、體現中西醫療文化交流,滲入英國愛德華時期建築特色於一身的香港醫學博物館參觀,分享香港醫療科學的過去和現在。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Po Leung Kuk Museum)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設於香港禮頓道保良局中座大廈內,其中林烱偉展覽廳及關帝廳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博物館收藏了保良局自1878年倡立以來,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文物檔案,總數逾60,000件。展覽廳內的展品定期更換,將保良局的歷史資料作專題介紹,類別包括文獻檔案、照片、刊物、圖片、器物及聲像紀錄等。關帝廳大堂中央供奉著象徵「忠義仁勇」的關帝神座,堂內亦有不少富歷史特色的對聯、碑刻、瓷相及傢俱等。博物館亦協助提供資料予海內外學者進行研究工作,同時,並積極進行文物的蒐集、鑑定、編整及復修,利用電腦科技作整理及保存。館內亦致力研究館藏資料,編研「保良局歷史」及出版相關的歷史刊物。
【人類民俗館】(Museum of Ethnology)
人類民俗館是香港首個以世界民族為主題的博物館,展出來自世界各個地區的生活文化結晶共千多件藏品,顯示出人類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如何利用及組合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加上創意與發明,來改善生活質素;內裡所蘊涵的驚人智慧與生機,及「適應」與「改善」的精神,正是現代都市人所日漸遺忘的。大自然有時並不容易親近──如冰天雪地的嚴寒,又或乾燥曝曬的酷熱;但大自然往往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寶庫,只要肯動腦筋,就可以從這些珍貴的資源中取得生活所需;畢竟,我們的祖先靠著這些資源,已渡過了艱困的數百萬年。本館嘗試將互動元素加入展覽之中,部份展品可讓參觀者觸摸和操作,並有各種示範、互動遊戲和研習,讓參觀者與展品有更直接的接觸,深入體會不同民族的生活智慧。
【香港文化博物館】(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香港文化博物館是一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樓宇面積32,000平方米,其中展覽廳面積佔7,500平方米,內容涵蓋文化、歷史及藝術等各範囹。博物館設有十二間展覽廳,其中六間是常設展覽廳,包括視聽導賞廳、新界文物館、粵劇文物館、兒童探知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及趙少昂藝術館;另外六間是專題展覽廳,輪流舉辦有關本地文化的展覽,以及與國內及外地博物館合辦的借展。為配合不同觀眾的需求,博物館透過多元化的展覽及節目,配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文物,讓參覲者藉著欣賞及參與每個展覽環節,寓學習於消閒。
【香港海防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由鯉魚門砲台修建而成,分為兩個主要部份:堡壘及古蹟徑。堡壘建於1887年,是當時最具規模的海岸防禦設施;經修復後,展出「海防風雲六百年」常設展,介紹香港自明、清兩代、英治時期,以至回歸中國後的海岸防衛歷史。堡壘內還有上層展覽廳,展出以海防及軍事歷史為主題的展覽。而原有的各種軍事遺蹟,如砲台、魚雷發射裝置、溝堡及彈藥庫房,經修復後開闢為古蹟牴,供遊人參觀。
【香港電影資料館】(Hong Kong Film Archive)
香港電影資料館旨在蒐集和保存香港電影和相關物品,並把資料編目和存檔。資料館的總樓面面積約7,200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電影院、展覽廳、資源中心及多個藏片庫。資料館現已蒐集得約67萬項影片拷貝及相關物品,主要由市民捐贈或寄存於館內。資料館舉辦各類專題電影放映及展覽以推廣電影文化。為配合展覽和放映活動,資料館亦與本地的教育和文化機構合辦多項活動,並輔以講座和工作坊,供修讀電影課程的學生、研究人員和市民參加。此外,為了研究香港電影的歷史,資料館進行「口述歷史計劃」,訪問多名資深的電影人,以及出版多份與電影有關的刊物。資料館內的資源中心設有電腦和個人視聽間,還藏有大量與電影有關的讀物,廣為市民及電影研究者使用。
【藝術推廣辦事處】(Art Promotion Office)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肩負推廣本港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的責任,我們積極開香港視覺藝術方面的發展,並於2001年初成立「藝術推廣辦事處」,旨在為我們的生活添上色彩,讓藝術投入社群。辦事處設於香港視覺藝術中心,中心改建自昔日英軍營房「卡素樓」,建築物保留了19世紀西式建築的風貌,加上現代化的金屬支架與玻璃天幕,成為一所既糅合傳統與現代,又可看透自然的獨特建築。藝術推廣辦事處主要負責推廣社區藝術和公眾藝術,及提供專業視覺藝術設施與培訓。辦事處著力提供高質素及多元化的視藝活動和服務。透過不同層面,我們經常與藝術工作者及各有心推廣香港藝術發展的機構、團體及單位,結為策略性的合作夥伴,配合市民的需要,把不同領域的視覺藝術形式向大眾推介,從而提高公眾對視覺藝術的欣賞及參與興趣。
【香港懲教博物館】(Hong Kong Correctional Services Museum)
香港的懲教制度有超過160年歷史。期間,本港的經濟、政治、司法和社會狀況在不同階段皆有變遷,懲教制度亦隨之出現多番改革才發展至今天的面貌。這個演變過程實為香港歷史重要的一環。香港懲教博物館樓高兩層,座落赤柱懲教署職員訓練院操場側,面積約480平方米,藏品多達600餘件。館內共設九間展覽室,一座模擬絞刑台及兩間模擬囚室。博物館頂部有模擬的監獄瞭望塔,以突顯本館的主題。博物館設有副館,展示在囚人士的手工藝品。在操場的看台上另有社區教育中心,介紹本署懲教及更生計劃。博物館外尚有面積達20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遊人可在此飽覽大潭灣的海光山色。歷史愛好者和各地遊客定會覺得不虛此行。
【香港海事博物館】(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香港唯一的海事博物館位於赤柱美利樓地下。美利樓是香港最古舊的殖民地時期建築,昔日地處今天中環的中國銀行大廈,用作英軍的兵營。其後為配合市區發展,美利樓被拆卸,並於2000年在赤柱完成整個重建工程。赤柱是香港島其中一處最早有人聚居的地方並曾一度成為海盜的巢穴,建於此地的海事博物館可遙望南中國海的景貌。本館設有兩個展館,展覽內容以香港為重點,展示古今中外華南沿岸與亞洲各國以至西方世界海上交往的故事。你在館內可積賞到不同時期的船模型、航海儀器、油畫、中國畫卷、版畫、陶瓷器、絲織品、書籍,以及海圖和大量其他與航運相關的文件。展館的設備既先進又創新,你不但能夠觀賞短片及聆聽口述訪問,而且更可試玩多款互動遊戲,親身體驗駕船到海運碼頭或葵青貨櫃碼頭、裝置貨櫃到貨櫃船上或發送摩斯電報的樂趣。
【香港文物探知館】(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
香港文物探知館位處九龍公園前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座,這兩幢歷史建築物約於1910年建成,並一直被英軍用作營房。至1967年,政府收回這片軍事用地,發展為文娛康樂用途。自1983年開始,該建築物被香港歷史博物館用作臨時館址,直至1998年位於尖沙咀東部的新館落成啟用為止。經過嚴謹和小心的修復工程,這座歷史軍事建築與現現代化的陳列設備及教育活動互相融合,展現嶄新的面貌。香港文物探知館自2005年10月起對外開放,主要設施包括專題展覽廳、演講廳、教育活動室及參考圖書館等。以香港文物古蹟為主題的常設展覽,現在在籌備當中,並將於2007年中展出。有關展覽將透過展示出土的考古文物及歷史建築構件,並配合模型、影音解說、多媒體節目與互動展品等,生動地介紹香港的考古及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Hong Kong 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 Exhibition Gallery)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陳列了香港主要的規劃及基建項目,包括城市規劃、旅遊、運輸物流及環境保護四個專題。透過館內立體模型、電腦動畫及多種互動遊戲,你可飛越新市鎮,在文物徑漫步,暢遊天水圍濕地公園,參觀多項大橋及其他基建工程,再在香港一個熱門景點前拍照留念。參觀者可走進那18.5米長的立體模型,置身香港心臟地帶,欣賞一連串有關主要基建項目的精彩影音介紹。
【文物修復組】(Central Conservation Section)
文物修復組共設有十三個專科的修復工作室,為十二所公營博物館、藝術推廣辦事處及古物古蹟辦事處提供全面的文物修復服務。文物修復組的主要工作是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約八十萬件出土文物及約二十萬件不同類別的博物館藏品提供檢視、鑑別和修復服務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並為各博物館籌辦的專題展覽提供技術支援。此外,舉辦推廣活動也是文物修復組為大眾服務的一環。由文物修復組負責照料的文物類別十分廣泛,當中包括紙本文物、書畫、紡織品、木器、陶瓷器、金屬、雕塑、民間用品以至其他出土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