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儒、蔣玲玲著《中國歷代女書法家》,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175頁)
本書透過介紹中國歷代女書法家,來展示中國歷史上地位相對低下的女性群體才華橫溢的一面。著者在書首的〈概論:古代女子社會地位與藝術關係〉中指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漫長的封建社會體制中,皇權、神權、族權、夫權至高無上的制度下,婦女的地位與許多權利漸漸地江河日下,這樣歷史自然而然地使得女性置於附屬地位。『女子無才便是德』、『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三從四德』……各種思潮束縛著幾千年的女性們的手足、社會活動和她們的思想。作為女生,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巨大陰影下,在文學上、藝術上取得成就實屬不易,沿著歷史的足跡,嘗試著去尋找中國歷代女書法家所留下的墨寶,並將其生平事蹟系統而完整的整理成冊,把她們的勇氣與智慧帶給讀者,使得我們的讀者知道,歷史上的女性不僅僅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面貌,還有她們的秀外慧中的聰明才智。」書中共介紹了31位女書法家,包括〈詠絮才媛——謝道韞〉、〈唐女尚書——上官婉兒〉、〈漱玉才女——李清照〉、〈斷腸芳草——朱淑真〉、〈一品封典——顧橫波〉等另附錄了兩位雖不是書法家,但也頗有才名的女性:〈文史奇才——班昭〉和〈絕代名妓——賽金花〉。書末有〈後記〉和〈參考文獻〉。
■ 顧麗華著《漢代婦女生活情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11頁)
本書以兩漢女性為探討對象,從國家政治制度、法律規範、經濟活動、國家政策、思想文化和醫療現狀、生育觀念等層面來檢視兩漢時期婦女日常生活實況,來表現兩漢時期婦女生活的複雜性,不同階層婦女生活差異性,底層婢女生活的多維性。全書在〈緒論〉下分為七章,依次為:第一章〈漢代主流文化玉器的理想女性形象與婦女生活〉;第二章〈漢代律令規範與婦女生活〉;第三章〈漢代經濟層面的女性生活考察〉;第四章〈漢代婦女與國家封賞政策〉;第五章〈漢代婦女與家庭〉;第六章〈漢代產育風俗對婦女的影響〉;第七章〈漢代婢女的生活情態〉。著者在〈結論〉中說:「總之,我們從不同的層面剖析漢代婦女生活,獲得了對漢代社會和婦女群體自身更全面的認識。一方面,我們更深刻、直觀地認識到漢代統治者所預設和期待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框架內以及『孝女順婦賢母』的女性標準影響和塑造了婦女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在以宗法制度和家族倫理、社會等級系統為價值核心的漢代社會,不同等級和階層的婦女,以及同一等級身份的婦女群體內部生活境況不一,情態各異。」書末有〈參考文獻〉、〈附圖〉及〈後記〉。
■ 張承宗著《六朝婦女》,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年。(414頁)
本書是「六朝文化叢書」中的一本,書首有李憑的〈叢書總序〉及〈導論〉。著者在〈導論〉中提到:「公元3-6世紀,建都在南京(孫吳時稱建業,東晉與南朝劉宋、蕭齊、蕭梁、陳朝時稱建康)的『六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六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經濟大開發與民族大融合的時期,由於各民族各地域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各民族各地域婦女家庭生活與社會地位的變化也不盡相同。同時,這一時期又處於早期封建社會,各階層的家庭生活狀況與社會地位也不盡相同。這一時期,就漢民族而言早已進入文明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已經形成;而少數民族中有些還處於從原始部落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的階段,所以仍然保留著母權制的殘餘。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風尚相互影響,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婦女家庭生活與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本書正文分為七章,依次為:第一章〈婦女的社會階層〉;第二章〈婦女與婚姻風俗〉;第三章〈婦女與家庭生活〉;第四章〈婦女的服飾〉;第五章〈婦女的社會活動〉;第六章〈婦女的教育與才華〉;第七章〈婦女與喪葬禮俗〉。書末有〈主要參考書目〉及〈後記〉。
■ 劉人鋒著《中國婦女報刊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410頁)
書首有羅婷的〈序言〉,指出:「中國的婦女報刊性1898年第一份婦女報紙《女學報》創辦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中,許多婦女報刊創辦、停辦、重辦。作為新聞傳播媒介,婦女報刊與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以婦女問題、婦女生活為重要內容的性別指向性很強的媒介,婦女報刊與婦女觀念的更新、婦女生活的變遷、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等方面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誠如作者所言:『如果說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報刊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政治、經濟、科學、教育的發展水平,那麼婦女報刊反映的內容則更多,它們不僅是新聞史、傳播史、報刊史、出版史研究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而且也是思想史、文化史、婦女史、社會發展史研究不可繞過的文本。』通過研究婦女報刊,不僅可以瞭解中國婦女百餘年來走過的歷程,而且可以在瞭解歷史的基礎上以史為鑒。」本書是目前所知第一本系統研究我國婦女報刊史的著作,〈導言〉以下,依照歷史時序分為十章:第一章〈我國婦女報刊的產生〉;第二章〈辛亥革命時期的國內婦女報刊〉;第三章〈辛亥革命時期的留日學生與婦女報刊〉;第四章〈民國初期的婦女報刊〉;第五章〈五四運動時期的婦女報刊〉;第六章〈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至抗日救亡之前的婦女報刊〉;第七章〈抗日救亡時期的婦女報刊〉;第八章〈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之前的婦女報刊〉;第九章〈新時期的婦女報刊〉;第十章〈90年代中期以來的婦女報刊〉;最後有〈結語〉。書末有〈參考文獻〉及〈後記〉。
■ 李玉潔著《辛亥女革命家劉馬青霞評傳》,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245頁)
劉馬青霞(1877-1923)是中國辛亥革命時期有名的女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是我國新學教育、女學教育的先驅,人稱「辛亥女傑」。辛亥革命黨人中曾流傳有「南秋瑾,北青霞」的說法,即「南秋北劉」之說。她出身官宦之家,為巨富之妻,卻倡導女性思想解放,入同盟會、捐巨款、辦雜誌、辦新學、辦女學,興辦民族工業等等。本書記述了她傳奇激蕩的一生,分析她的性格形成,記錄其傑出作為,讚賞其高潔品格。書首有〈序〉及〈引子〉,正文分為九章,依次為(一)〈宦門「千金」〉、(二)〈嫁入豪門〉、(三)〈兼濟天下〉、(四)〈東渡日本〉、(五)〈劉馬青霞與中國早期革命刊物〉、(六)〈河南新學教育的先驅〉、(七)〈劉馬青霞與辛亥革命〉、(八)〈「天下為公」〉、(九)〈生命的豐碑〉。書末附〈劉馬青霞與秋瑾之比較研究〉,另有〈劉馬青霞年表〉、〈馬丕瑤年表〉、〈馬吉樟年表〉,最後是〈後記〉。
■ 游鑑明著《超越性別身體: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26頁)
本書是「中國社會文化史叢書」中的一冊,書首有〈《中國社會文化史叢書》弁言〉、〈簡體版序〉、〈自序〉以及〈導言〉。著者在〈導言〉中指出:「傳統女子不乏體能運動,但如果和近代體育比較,除了球戲有較多人參與之外,傳統運動多半屬於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同時傳統女性的運動,大多是爲了消遣、娛樂或健身,不像近代體育帶有濃厚的競賽動機。……到了近代,中國女性的運動出現大的變化,一方面,近代的女子體育是被有目的地宣導、有計劃地運作,並透過學校教育,采循序漸進的集體訓練方式,對女性進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運動的形態出現很大程度的改變,運動的內容也比過去豐富許多……體育因此邁入運動競賽的時代。近代體育還有一個特色,也就是運動的對象沒有性別限制。」正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輿論、體育政策與校園文化」,把主軸放在有關女子體育言論的產生、學校體育政策的落實,以及體育如何進入女學生生活上,包括第一章〈眾聲喧嘩的女子體育觀〉、第二章〈學校政策與女子體育〉、第三章〈女學生的體育生活〉;第二部分「媒體、社會大眾與女子運動競賽」,借由媒體和社會大眾的不同聲音,進一步詮釋女子體育在近代中國的位置,包括第四章〈新聞媒體與女子運動競賽〉、第五章〈廣告與藝術文化中的女子運動〉、第六章〈社會大眾品評下的女子運動競賽〉;最後為〈結論〉。書末有〈徵引書目〉、〈圖片來源〉及〈索引〉。
■ 游鑑明著《躍動的女性身影: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台北:博雅書屋,2012年。(197頁)
本書是以1937年前有關近代中國女子運動的歷史照片和漫畫為主題的專著。著者在書中提到:「本書所引用的圖像有一百八十二張,分別來自二十一種書籍和報刊,包括《時報》、《時事新報》、《申報》、《教育雜誌》、《婦女雜誌》、《玲瓏雜誌》、《良友畫報》……這批圖像資料分成漫畫和照片兩種類型,不過,照片佔了絕大部分,因此,我不把它們分開處理,而是按書中不同主題和時間先後,讓漫畫和照片交錯出現。此外,這批圖像呈現的方式大致有四種:第一種是有文字說明的圖像;第二種史配合運動報導而繪製或拍攝出的圖像;第三種是雜誌封面或內頁的插圖,只有標題,沒有其他文字說明;第四種是畫家根據運動情景想像而成的漫畫。儘管其中有圖像沒有文字說明或憑空想像,但反映出的運動姿態或虛構情境,能讓人一目了然,不言而喻。」〈自序〉之下分為五章:第一章〈導言〉;第二章〈學校的女子體育活動〉和第三章〈無處不在的女子運動〉,以近代中國女子體育法陣的時間脈絡依序鋪陳,透過圖像展現出中國女性在不同時空的運動方式、運動姿勢,前者集中在清末到1937年學校的女子教育活動,後者則觀看女學生在向外不同場域的各種運動;第四章〈女運動明星的眾生相〉,以圖文並列的方式,陳述1930年代在體壇紅極一時的女選手的故事;第五章為〈結語〉。書末有〈徵引書目〉及〈圖片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