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正式推行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由於課程內容廣闊,學生需掌握不同範疇及學科的知識,並需融會貫通。但教學時間緊迫,教師較難在有限的課堂內向教授大量的基礎知識,所以,在初中階段打好基礎,是學生研習高中通識的關鍵。此外,面對即將開考的首屆中學文憑試,不同教育機構和傳媒都十分關心通識科的考試評分標準、答題技巧等等,有見及此,本公司特別邀請多位資深通識科老師,以短片及教學實例分享如何銜接初高中課程。
鄧飛副校長(將軍澳香島中學)分享了初中生活與社會科和通識科的教學方式。鄧副校長指出初中通識課程規劃的自由度可根據不同學校的高中通識科內容而定,所以初中通識的作用主要是為高中通識科作準備,為學生打好基礎,教學模式則隨校本情況而定。初中通識科的教學目標有三項︰第一,培養學生掌握基礎概念知識,重點在於節選通識教育科課程,並予以簡化,令學生更容易吸收而不是死記硬背;第二,培養學生掌握基本思維分析技巧,掌握基本識別、列表、繪圖、描述、歸納、資料搜尋能力,並進而發展高階分析、闡釋、組織、評估的能力;第三,培養學生確立正面價值觀念。總括而言,學甚麼比如何學習來得更加重要。鄧副校長亦指出概念分為資訊性和抽象化,所以學校應着重培養學生掌握基礎概念而非理論,透過分辨和應用去衡量學生能否掌握概念,學校亦應多參考樣本試題、練習卷、將來試題、參考課本、報刊、網絡,但重點是應顧及初中同學的程度,因應實質情況而改變既有課程結構。他相信如果學校有清晰理念與目標,提供多元化教材,適當地因應校情改變課程結構,學生便能打好良好基礎,為銜接高中通識科作好準備。
此外,梁操雅博士(前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及四位前線老師—— 梁維恩老師、劉尚威老師、梁超然老師和謝道興老師,以「國民身份認同」的試教片段引入,各自分享了他們的教學經驗。他們就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學與教——「知識建構」分享各自的教學模式。老師指出通識科着重探究式學習,學生並非單純獲得知識,而是主動地連結起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從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該議題而言,香港人受歷史事件等影響而擁有多元化背景,所以國民意識、本土意識較薄弱,透過這些例子,他們建議學生可透過不同層面作分析,使答題更豐富充實。在講座尾聲,講者帶領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分成兩個小組,就教學模式和題材等進行討論。在彼此分享及交流中,老師提出各自的教學方法,可供互相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