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台北:聖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258頁)
作者在1945年已經開始進行三國人物研究,撰寫文章探討諸葛亮,並且與王芸生圍繞諸葛亮展開了筆戰。隨後他還出版評論三國人物的著作。本書除結集過去著作外,還有新的作品,同時亦收錄其他人的評論。全書主要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由二十一篇文章組成,討論三國時期著名人物,計有諸葛孔明、劉備、曹操、董卓、袁紹、關羽、魯肅、顧雍、司馬懿、曹丕、曹植、荀彧、孔融、禰衡、周瑜、田疇、蔣琬、魏延、譙周、蔣幹,以及劉備和諸葛亮的妻子。第二部份是附錄,既有自己作品,又有別人文章。本身作品方面,有〈與蔣君章先生論諸葛培養人才〉、〈諸葛亮為什麼「五月渡瀘」?〉、〈論諸葛亮的外交與軍事〉、〈論諸葛亮的政治策略〉、〈論「論諸葛亮」〉。至於別人作品方面,有陳壽恆〈重溫三國人物〉、杜如明〈祝著《三國人物論》讀後記〉、鄧澂濤〈三國人物論評介〉、殷正慈〈青年才俊諸葛亮〉。
【2】張大可等:《三國人物新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400頁)
該書前身是《三國人物評傳》,由張大可組織其他學者合撰而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踏入二十一世紀,張大可決定重印此書,原因是一方面回應讀者要求,另一方面是藉此聯絡其他作者。張大可表示「本書《三國人物新傳》,原題《三國人物評傳》,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筆者在蘭州大學任教時組織的,廣泛邀請作者參與,作者有四十二人,分散在全國各地,以高校教校為主,有的是我的學生。現在時過境遷,作者隊伍有很大變化,很多失去了聯繫。本書出版的當年成了暢銷書,很多讀者早已買不到這本書,筆者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希望獲得這本書,以增長知識,加強文化修養。有的中學歷史教師將本書列為向學生推荐的閱讀書。為此,筆者對全書重新做了修訂校核、編排,以嶄新的面貌在新世紀面世,以饗讀者。並通過本書的出版,聯絡舊友,不也是一件暢快的事嗎!」書首分別有〈前言〉和〈序論──「人謀」在三國鼎立形成中的歷史作用〉。內容分為六編:(一)東漢末年的軍閥;(二)曹操和他的智囊團;(三)曹魏名臣武將;(四)蜀漢君臣;(五)吳國君臣;(六)一統三國人物,總共評論五十位著名人物。
|
【3】方詩銘:《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46頁)
方詩銘畢業於齊魯大學歷史學系,師從顧頡剛、陳寅恪、錢穆等史學大師。先後擔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起,展開了三國史研究,撰寫多篇學術論文,如〈世族‧豪傑‧游俠──從一個側面看袁紹〉、〈孫堅軍事力量的形成壯大及其爭奪荊豫兩州的戰爭〉、〈曹操起家與袁曹政治集團〉、〈「梟雄」劉備的起家與「爭盟淮隅」〉,以及〈關於漢晉琅琊諸葛氏的「族姓」問題──論諸葛亮與劉備的政治結合〉等。1995年,還出版專著《曹操‧袁紹‧黃巾》。本書前身是《三國人物散論》,在2000年出版。方小芬在本書後記部分,交代了本書的出版源起與寫作宗旨,表示「本書原名《三國人物散論》,是父親應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約撰寫的,於2000年9月出版。他將三國史研究過程中所寫的關於人物的論文和札記作了整理,在此基礎上,又補充了對若干人物的評述,其宗旨是『還其本來面目』。父親在〈前記〉中說,研究三國人物的想法來自於他的老師──史學大師顧頡剛先生,顧老曾設想從史學研究的角度寫一部《三國演義》,終因工程過大而未能實現。如果寫出一部再現歷史真實的《三國演義》,那是最能告慰於前輩的。」
【4】張大可:《三國的輓歌:話說三國十二帝》,台北: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383頁)
張大可是中國內地重要的三國歷史研究學者,編寫數本這方面歷史的專書,如《三國史研究》、《三國史》、《三國人物新傳》。作者熱衷三國人物的研究,繼《三國人物新傳》後,又撰寫了《三國的輓歌:話說三國十二帝》,評述三國的創業者及其後繼人。全書由十章組成:(一)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二)曹劉孫三家集團的興起;(三)魏武帝曹操;(四)魏文帝曹丕;(五)魏明帝曹叡;(六)曹魏三少帝;(七)蜀先主劉備;(八)蜀漢後主劉禪;(九)吳大帝孫權;(十)孫吳三嗣主。書末順序有〈附錄一:三國十二帝帝系表〉、〈附錄二:三國大事年表〉,以及〈編後語〉。張大可在〈作者自序〉中解釋三國人物研究的意義和本書的討論重心。他說「三國人物太有意思,許許多多層面、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非常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因為那是一個人們拼爭的時代,許多人生哲理,與今天快節奏的生活所呈現的人生似曾相識,所以昨天的人生,可以為今天的人生提供借鑑和啟迪。本書話說三國十二帝,著重不是三國演進的歷史過程,而是三國鼎立是如何形成的?作為話說的人物,當以三方創業之主為中心內容。」
【5】張作耀:《曹操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468頁)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極富爭議的人物,本書全面刻劃曹操的生平、功過、思想和為人。作者在〈緒言〉中指出「曹操,一個對於中國歷史有著重大影響,但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終難蓋棺論定的人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郭沫若發表了〈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試圖重塑曹操形象。七十年代有所謂評法批儒運動,曹操被推崇為大法家、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者和徹底反對儒家思想的鬥士。一時間,光芒四射。但好景不永,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否定,特意加在曹操身上的光彩也自然褪去了。到底如何看待曹操?本書試圖通過系統地評述曹操的事功,並分析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等諸多方面的得失和思想,剖析他的為人,以回答大家頗感興趣的問題。」全書共有二十二章:(一)動蕩的社會背景;(二)家世源流及其青少年時代;(三)陳留起兵到中原始逐鹿;(四)迎帝都許;(五)推行屯田;(六)初試「挾天子以令諸侯」;(七)平定袁紹父子和北征烏桓;(八)兵敗赤壁;(九)外備邊防,內固權力;(十)西征馬超與韓遂;(十一)軍敗嘆贊孫仲謀;(十二)得隴不復望蜀;(十三)封公建國,晉爵為王;(十四)聯吳擊關羽;(十五)尚禮崇法,不信天命;(十六)用人重謀,舉賢勿拘品行;(十七)抑制兼併,改革租稅制度;(十八)整頓風俗,倡辦教育;(十九)文學貢獻;(二十)多才多藝及其譎詐性格;(二十一)妻妾及子女;(二十二)今古論曹評議。
【6】陳華昌:《曹操與道教及其游仙詩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96頁)
書首是趙令揚〈序〉。繼後有七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曹操家世與黃老道〉;第三章〈曹操與太平道〉;第四章〈曹操與方術〉;第五章〈曹操和五斗米道〉;第六章〈曹操之游僊詩〉;第七章〈結論〉。作者以「曹操與道教及其游仙詩」作為研究課題,出於兩個原因,一是曹操既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又同時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二是該課題橫跨歷史學、宗教學和文學三個領域,並且涉及多個重要的根本問題。作者解釋道「從橫向方面看,『曹操與道教及其游仙詩研究』是個超學科的課題,橫跨歷史學、宗教學和文學三個領域,學術涵蓋面較廣,涉及到的學術問題很多,如關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問題、農民起義和宗教問題、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動力問題、太平道黃巾和五斗米道張魯漢中政權的性質問題、《太平經》的階級屬性問題、游仙詩的評價問題,等等。其中,有些問題屬於學術理論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曹操與道教及其游仙詩研究』既是一個歷史跨度長、涵蓋面廣的多學科綜合研究的課題,且涉及到許多學術理論的重大問題,自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7】張作耀:《劉備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19頁)
作者在書末〈後記〉中交代撰寫《劉備傳》的原因及本書的內容特色,他說「有兩個因素促使我完成了《劉備傳》這本書。一是《曹操評傳》和《曹操傳》出版後,不少朋友鼓勵我做拓展性研究。二是自己在撰寫《曹操評傳》等書時形成了對三國人物的一些看法,想再進一步說一說。本書試圖勾勒出歷史人物的本來歷史面目,所以書中劉備和諸葛亮等許多人物的形象不同於《三國演義》和以《三國演義》為基礎衍生出來的諸多文藝作品中的形象。」書首是〈緒言〉。接著有十二章:(一)家世及其青少年時代;(二)始為封疆大吏;(三)周旋於曹操袁紹之間;(四)試圖在荊州發展;(五)實現跨有荊益的既定目標;(六)自領益州牧;(七)漢中王;(八)蜀漢皇帝;(九)病死白帝城;(十)折而不撓的一代人物;(十一)後繼乏人;(十二)《三國演義》是怎樣塑造劉備形象的。作者在本書中揭示劉備的優點和缺點:(一)折而不撓;(二)重義,愛民,甚知得人之要;(三)用人尚賢而不明於察;(四)尚儒而喜法術;(五)歷經沙場而不善用兵。
【8】張作耀:《孫權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452頁)
繼《曹操傳》和《劉備傳》後,作者再接再厲撰寫《孫權傳》,在本書〈後記〉中他解釋了撰寫原因,表示「《曹操傳》、《劉備傳》出版,一些重要的、廣大讀者感興趣而涉及鼎足三方關係的內容,如赤壁之戰、荊州之爭、夷陵之戰,以及相互的政治和外交鬥爭等許多內容都講過了,所以,本來不打算再寫《孫權傳》了。然而,諸多老朋友和讀者不斷給予鼓勵,認為應該對孫權的許多特有的事功做出述評,不能三缺一。自己也覺得,孫權是個很有作為的軍事戰略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上,以及用人等方面都有一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總結,即使一些消極的東西也可作為教訓借鑑。三缺一,不便把握這個人才輩出、風雲多變的特殊年代,更不方便讀者對孫權的為人及其應有的歷史地位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於是又有了這本書。」書首是〈緒言〉。接著有十八章:(一)父兄開基立業;(二)受命於猝然之間;(三)鎮撫山越,討不從命;(四)赤壁之戰;(五)北抗曹操;(六)荊州借還之爭;(七)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八)勸曹操做皇帝,接受曹丕賜封;(九)夷陵──猇亭之戰;(十)決策新變;(十一)做皇帝;(十二)固土拓疆;(十三)吳魏邊境的攻防戰爭;(十四)鞏固權力;(十五)開發經濟;(十六)實行文化寬容政策;(十七)誠待將,善用賢能;(十八)暮年諸失及其最後的歲月。
【9】柳春藩:《諸葛亮評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336頁)
1986年,作者出版了他的著作《諸葛亮傳》。日後他以《諸葛亮傳》為基礎,再吸收其他的諸葛亮研究新成果,撰寫了《諸葛亮評傳》一書。書首〈前言〉交代本書內容,表示「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呢?他的智慧和謀略究竟表現在哪裏呢?他的政治、軍事、外交才能有哪些勝人一籌之處呢?他的道德品格有哪些值得借鑒效仿的地方呢?在《三國演義》中他被美化、神化的主要情節是什麼?這些都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問題。《諸葛亮評傳》力圖在這些方面給讀者一個較為滿意的解答,對諸葛亮一生的主要歷史事迹,給予全面系統的介紹和評價,對小說《三國演義》的虛構之處,作必要的交代和說明。」全書分為十二章:(一)「隱居」待時──在亂世中成長;(二)隆中對策──預見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三)赤壁之戰──聯孫抗曹方針的勝利;(四)跨有荊益──開創基業和根據地的建立;(五)重聯孫吳──吳蜀聯盟的破壞與恢復;(六)勵精圖治──治理西蜀的政策措施(上);(七)任人唯賢──治理西蜀的政策措施(下);(八)南撫夷越──民族政策的貫徹;(九)北伐曹魏──軍事方針的執行;(十)軍事成就──軍事思想和才能;(十一)正己教人──思想品格和作風;(十二)識治良才──歷史事迹的總評價。書末附〈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10】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486頁)
魏晉以降,諸葛亮的故事就流傳於民間,他的形象發生了多種變化,《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塑造諸葛亮形象使其臻於完美的關鍵人物。《諸葛亮形象史研究》一書對諸葛亮的故事及其形象作出深入探討。書首有繆鉞〈序言〉和作者〈引言〉。全書有上、下兩編。上編〈諸葛亮藝術形象的形成與演變〉共有九章:(一)歷史人物諸葛亮──傑出的封建階級政治家;(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野史傳說;(三)唐代的故事傳說與詩歌藝術形象;(四)宋元時期諸葛亮故事的繁榮與發展;(五)說書場上的「軍師」諸葛亮;(六)諸葛亮形象在雜劇舞台上;(七)羅貫中對諸葛亮藝術形象的塑造;(八)《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典型形象;(九)從羅氏小說諸明刻本到毛宗崗對諸葛亮形象的評改。下編〈諸葛亮故事的流傳與影響〉則有五章:(一)對後世小說創作的影響;(二)在後代的戲曲舞台上(上)──明清傳奇與雜劇;(三)在後代的戲曲舞台上(下)──京劇與地方戲;(四)諸葛亮故事的說唱;(五)諸葛亮與三國故事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國外的流傳和影響。
【11】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和關聖: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428頁)
關羽是中國歷史上頗具特色的人物,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忠義仁勇精神。因為這種精神,他逐漸從一員戰將,上升為民間的崇拜偶像,更獲得封建王朝多次晉封,成為關公、關帝甚至是關聖。此外,關羽又跨越歷史、文學、宗教多個領域,在各個領域中呈現不同的形象,顯示了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在2001年2月,召開了「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舉行地點是河北省涿州市,會議目的是「從歷史、文化、宗教與民間信仰的角度,對關羽與關羽崇拜進行深入分析,藉此引伸出崇尚忠義仁勇的中國人文精神與凝聚力,挖掘出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豐富內涵。」本書收錄在該研討會上發表的學術論文,計有朱大渭〈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曹俊漢〈細說中國民間社會中的「義氣」:從關雲長與曹孟德一段恩怨情仇說起〉、王學泰〈關羽崇拜的形成〉、王卡和汪桂平〈從《關聖大帝返性圖》看關帝信仰與道教之關係〉、吳彰裕〈關公信仰研究〉、施哲雄〈從台北的行天宮看關公在台灣民間社會的影響〉、朱浤源〈「關公」在政治思想上的地位〉、尹韻公〈正史中的關羽與演義裏的關公〉、胡小偉〈三教圓融與關羽崇拜〉、梁滿倉〈關羽和荊州〉等。
【12】章新建:《曹丕》,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216頁)
曹丕,字子桓,沛國譙人,是曹操第二個兒子,生於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卒於魏黃初七年(226)。他結束東漢王朝,成為魏國第一位皇帝,同時又是文學家,是「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本書集中探討曹丕在文學上的表現與貢獻。書首有吳孟復〈喜讀章新建同志的新著《曹丕》──代序〉。繼後有七章:第一章〈曹丕的生平〉;第二章〈曹丕生活的時代及其政治主張〉;第三章〈曹丕在文學史上的貢獻〉;第四章〈曹丕與建安文學〉;第五章〈曹丕的文學理論〉;第六章〈曹丕的散文〉;第七章〈曹丕的詩歌〉。書末順序有〈附錄:曹丕年譜〉、〈後記〉、〈再版後記〉。作者認為曹丕的文學貢獻有三:一是他和曹操一樣,提倡活躍思想,從而促進了建安時代文學的繁榮。二是繼承了樂府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同時又有所革新和發展。三是突破了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了文學的獨立地位,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文學主張。因此作者強調曹丕是了不起的詩人和文藝理論批評家。他說「曹丕在文學史上,不僅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而且還是一位了不起的文藝理論批評家。這就是他在文學史上應得到的榮譽和應佔有的歷史地位。」
【13】黃守誠:《曹子建新探》,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576頁)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曹丕是其兄長。曹操、曹丕和曹植三人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人物。建安文學的主要特色,正如近現代中國文學家鄭振鐸所說「建安時代是五言詩的成熟時期,作家的馳鶩,作品的美豐,有如秋天田野中的黃色的禾稻,垂頭仰風,穀實豐滿;又如果園中的嘉樹,枝頭纍纍,皆為晶瑩多漿的甜果。五言詩雖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卻只是無名詩人的東西。民間的東西,還不曾上過文壇的最高角。偶然有幾位文人試手去寫五言詩,也不過是試試而已,並不見得有多大成績。五言詩到了建安時代,剛是蹈過了文人學士潤改的時代,而到了成為文人學士主要的詩體的一個時期。」《曹子建新探》除書首〈自序〉外,還有十四章:(一)曹子建的時代;(二)曹子建的家庭;(三)曹子建的政治生活;(四)曹子建的文學生活;(五)曹子建的文學觀念;(六)曹子建作品繫年;(七)曹子建的師承;(八)曹子建對江淹的影響;(九)曹子建對魏晉六朝主要作家的影響;(十)曹子建對駱賓王的影響;(十一)曹子建對李白的影響;(十二)曹子建對杜甫的影響;(十三)曹子建對韓愈的影響;(十四)曹子建對唐代詩人的影響。書末有三個附錄:(一)有關曹子建的兩件事──並談電視歷史劇的編劇問題;(二)〈七哀詩〉的寫作藝術;(三)「果下馬」考。
【14】王曉毅:《嵇康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68頁)
嵇康(223-262),字叔夜,譙郡銍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音樂家。他出身於官宦家庭,幼年喪父。性格真率自然、曠達不羈,並且博覽諸子百家,尤好老莊,加上精通絲竹管弦,琴技特妙。後來與沛王曹林的女兒長樂亭公主結婚,在朝廷任中散大夫,因此嵇康又有嵇中散之稱。當時中國的學術思想發展,出現了玄學思潮。何晏是這股思潮的領袖,其時正值魏正始年間,因此該玄學又稱正始玄學,對於正始玄學,嵇康亦積極投入其中,發表了〈養生論〉、〈聲無哀樂〉、〈難阮德如宅無吉凶論〉、〈明膽論〉和〈釋私論〉等文章,提出「名教即自然」的新玄學理論,該理論不僅豐富了玄學的理論內涵,並對玄學元氣論生命哲學流派的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始十年,以司馬懿為首的老資格保守派官員,發動了高平陵政變,何晏等人被殺。繼後司馬氏集團又高舉名教大旗,消滅各地親曹勢力,打算篡魏自立。面對險惡的政治形勢,嵇康一度與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在園宅竹林中飲酒清談,企圖逃避政治,嵇康等七人合稱竹林七賢。隨著司馬氏篡魏成為定局,與曹魏王室有親戚關係的嵇康,決定結束隱士生涯,挺身而出,發表〈難自然好學論〉,攻擊司馬氏倡導的讀經活動,甚至抨擊儒家文化。景元三年,司馬氏集團藉呂安案殺害嵇康。嵇康臨刑前,神色自若,索琴彈奏《廣陵散》,從容就義。《嵇康評傳》一書除〈引子〉和〈尾聲〉外,還有六章,論述嵇康短暫而不平常的一生。
【15】鄭建明:《張仲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00頁)
張仲景(約148-219),出身於大家族,接受劉表的邀請,擔任長沙郡太守。當時地方長期戰亂,瘟疫非常流行,而張仲景的家族有二百多人,其中不少人均死於一種名為傷寒的流行病。這大大刺激了張仲景,他毅然辭去高官,開始艱苦的行醫生涯。在行醫之餘,張仲景系統地收集、整理、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民間的多個驗方,加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以多年時間完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駁斥天命和鬼神致病的迷信說法,同時闡明傷寒病和其他雜病的診斷和預防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的五常、五臟的辨證關係,確立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西晉時期有人將《傷寒雜病論》進行全面的編輯和整理,把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後來被人稱為「醫經」,而張仲景獲得「醫聖」的稱譽。《張仲景評傳》一書共有九章:第一章〈家世與生平〉;第二章〈張仲景生活時代的社會背景〉;第三章〈仲景學術思想的淵源〉;第四章〈辨證論治的哲學思想〉;第五章〈六經辨證學說〉;第六章〈仲景學說中的辨證論治法則〉;第七章〈仲景學說方法論〉;第八章〈張仲景的治療學思想〉;第九章〈仲景學說評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