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二、傳記事蹟

•羅香林著《國父之大學時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4年增訂台一版。(124頁)
本書主要闡述孫中山就讀香港西醫書院時期的史事及其學術思想之淵源,共有十章:一、〈引論〉;二、〈香港西醫書院之創設及其時代意義〉;三、〈西醫書院之組織與課程及教師〉;四、〈國父在西醫書院研讀之景況與日常生活〉;五、〈國父在西醫書院之同學與書院學員分析〉;六、〈國父在西醫書院之成績與畢業盛況〉;七、〈國父在西醫書院時之革命思想與言論〉;八、〈國父致書李鴻章及李氏擬在粵獨立之前緣〉;九、〈西醫書院師友之協助國父致力革命建國〉;十、〈餘論〉。書末有參考書目。

•尚明軒著《孫中山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210頁)
本書敘述了孫中山一生的革命經歷及其不斷發展前進的革命思想,著者在〈前言〉中指出他「對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奮鬥的一生,留給我們很多有益的東西。」正文分為七章:一、〈青少年時代〉;二、〈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三、〈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與改良派作鬥爭〉;四、〈領導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五、〈辛亥革命失敗後的繼續奮鬥〉;六、〈在絕望裏遇到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七、〈從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偉大轉變〉。〈結束語〉中一再強調孫中山「為國為民和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是值得人們學習的。」附錄〈孫中山年譜簡編〉。書中對孫中山生平有較全面的介紹,關於辛亥革命的經過佔了較多篇幅。

•張磊、張萍著《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213頁)
這是「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叢書」的一種,〈引言〉以下,分為五章:一、〈滿懷愛國與變革熱忱的青少年〉;二、〈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三、〈為建立獨立、民主和富強的共和國而奮鬥〉;四、〈捍衛共和制度的「艱難頓挫」〉;五、〈「另為徹底之革命運動」〉。書末有〈大事年表〉和〈主要參考書目〉。

•〔美〕史扶鄰著,丘權政、符政興譯《孫中山與中國革命》上、下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18頁)
本書是《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1968年)和《孫中山:勉為其難的革命家》(1980年)兩書中譯本的匯編,史扶鄰(Harold Z. Schiffrin)在〈中譯本再版序言〉中指出:「孫中山對中國人民的潛能充滿自信。他不僅是個民族主義者,而且是位國際主義者。他的中國現代化的視線,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尤其適當。……他還預見到現代化時代各國的互相依存的關係。首先,他深信,並試圖使世界各國領導人也確信,一個現代化的統一的中國,是一種有益於世界和平的力量,而不是威脅。孫中山還預想在中國發揚民主,建立一個基於公平正義的、沒有貧富懸殊的社會。凡此,至今仍在激勵著中國人民。」

上卷《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共有十二章:一、〈導言〉;二、〈孫中山:早期的影響〉;三、〈興中會的建立〉;四、〈1895年的廣州密謀〉;五、〈倫敦蒙難〉;六、〈東京。對大陸的重新滲透〉;七、〈李鴻章、卜力與何啟〉;八、〈惠州起義〉;九、〈學生和流亡的知識分子〉;十、〈民族主義和革命的語言〉;十一、〈孫中山:一個新的轉折〉;十二、〈建立同盟會〉。

下卷《孫中山:勉為其難的革命家》,包括七章:一、〈成為職業革命家〉;二、〈謀求「善意的中立」〉;三、〈外無援手〉;四、〈投身民族主義的洪流〉;五、〈辛亥革命〉;六、〈捍衛革命精神〉;七、〈順應新的潮流〉和〈後記:勉為其難的革命家〉。書末附錄史扶鄰撰寫的五篇論文,依次為〈孫中山與日本人(1914─1916)〉、〈孫中山早期的土地政策──「平均地權」的由來和涵養〉、〈孫中山的政治作風:堅持目的與靈活運用〉、〈孫中山: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典範〉和〈孫中山的精神遺產與中國的21世紀挑戰〉。

•〔韓〕李京來著《孫中山與呂運亨比較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251頁)
本書是孫中山與韓國政治家呂運亨的比較研究。呂運亨(1886─1947年),早年曾到中國,入南京金陵大學學習,1918年組織「新韓青年黨」,次年在上海參與組織「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20年入高麗共產黨,1933年任《中央日報》社長。1945年9月,宣佈朝鮮人民共和國成立,並任副主席,因受右派及美軍當局反對而失敗;1946年聯合左派組織成立民主主義民族戰線,失敗後被暗殺。〈緒論〉以下分為五章:一、〈宏觀的時代背景概括與相關概念分析〉;二、〈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三、〈呂運亨與首次統一運動〉;四、〈孫中山與呂運亨的政治思想研究〉;五、〈孫中山與呂運亨比較〉。作者在〈結論:對當代的啟示〉中提出幾點:第一,是關於民族(國家)統一;第二,是關於政治民主化;第三,是關於經濟發展與財富的分配;第四,是關於亞洲及世界和平。最後強調「今日中、韓兩國如何吸取孫、呂二人的教訓,把握國際形勢、調和國內紛爭是實踐國家統一的關鍵一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