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三、思想析論

•王德昭《國父革命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62年。(206頁)
張其昀在本書的〈序〉中強調,研究孫中山思想「必須精通三種學術,一為中國通史,一為西洋近代史,一為中國現代史。三者兼通,然後對三民主義之思想淵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王德昭先生適為一能精通此三種學術者,故於本源無不洞澈,於曲折無不講明。」本書由兩篇論文組成,一篇是〈同盟會時期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分析研究〉,一篇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分析研究〉,前者指出:「同盟會時期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大成的時期,也是他開始具有信念,相信革命的大業可以及其身而成的時期。」後者則集中論述孫中山於民國成立至五四運動爆發期間,其革命思想在新形勢下的進展。兩篇論文前後呼應,正如著者在〈自序〉中所說:「試圖就民元前後的政治、社會、與時代思潮的背景,以分析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構成、其合理性及其有效性。」

•周世輔、周陽山著《中山思想新詮──總論與民族主義》,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279頁)
本書是周陽山據其父周世輔數本舊著的合訂和修正而成,及增入新的詮釋,因而訂名《中山思想新詮》,藉以強調其中的詮釋性和學術性。著者將中山思想及三民主義學說視為一項仍在繼續發展成長,並不斷接受時代與環境挑戰的思想體系。書首有〈序〉及〈導論:如何認識中山思想〉,正文分為兩部分:第一篇「總論」,共有四章:一、〈中山先生傳略〉;二、〈中山思想形成的基礎及背景〉;三、〈中山思想的淵源及其理論體系〉;四、〈中山先生思想的演進〉。第二篇「民族主義」,包括:五、〈民族思想概說〉;六、〈民族問題與民族主義〉;七、〈民族精神消失的原因〉;八、〈恢復民族主義與民族地位的方法〉;九、〈中國存亡問題〉;十、〈大亞洲主義〉;十一、〈民族平等的文化理想〉;十二、〈民族主義與其他主義的比較〉。第一、二篇均各開列參考書目。附錄「原著選讀」,收載〈有志竟成──自傳〉、〈上李鴻章書〉等十三種。

•胡鋼主編《孫中山思想概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240頁)
這是「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教材系列」的一種,內容共分十講: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二、〈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後的繼續鬥爭〉;三、〈國共合作與和平統一〉;四、〈孫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五、〈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形成〉;六、〈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發展〉;七、〈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八、〈孫中山的經濟建設思想〉;九、〈孫中山的科學技術思想〉;十、〈孫中山的教育思想〉。前三講介紹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和重大貢獻,後七講闡述孫中山的理論學說和歷史影響。書末有〈孫中山年譜簡編〉、〈參考文獻〉和〈後記〉。

•黃明同、張冰、張樹旺等著《孫中山的儒學情結──中華文化的承傳與超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281頁)
書首有兩篇序,張磊的〈孫中山研究的深化與拓展〉強調「作者對中山的文化思想與中華文化的近代轉型的論述,甚有見地」;李錦全的〈全面探索孫中山儒學情結的新作〉指出作者沿著孫中山自述的思路作出分析,「認為孫中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儒者,卻有著儒學情結。」作者在〈導言〉中亦以此為言,並闡明孫中山的文化理念具有時代性與真理性,「三民主義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碩果,標示著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乃歷史的必然。」

正文分為八章:一、〈總論〉;二、〈遠大目標與儒家的大同理想〉;三、〈民族主義與儒家的民族觀〉;四、〈民權主義與儒家的「民為邦本」〉;五、〈民生主義與儒家「均富」論〉;六、「互助」論與儒家的「仁學」道德觀〉;七、〈系統思維方式與儒家傳統哲學〉;八、〈開放創新文化觀與中華文化轉型〉。書末開列〈主要參考文獻〉並有黃明同的〈後記──寫在完稿之後的話〉。

•張漢靜著《孫中山的科學技術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269頁)
書首有郭貴春的〈序言〉和著者的〈引論〉,正文分為八章:一、〈千年之志,科技興國〉闡述孫中山科學技術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二、〈真知特識,科學而來〉探討孫中山的科學技術哲學觀;三、〈機器巧,百藝興,製作盛〉分析孫中山的工業科技觀;四、〈農務有學,耕耨有器〉介紹孫中山的農業科技觀;五、〈交通便利,富強之道〉考察孫中山的交通科技觀;六、〈獨立自主,質量建軍〉記敘孫中山的國防科技觀;七、〈用人所長,補我所短〉析論孫中山的科技開放思想;八、〈立國之本,振興之道〉描繪孫中山的科技教育思想。結語以〈愈挫愈奮,振興中華〉為題,對中山科學技術思想作了綜括性的評述。附錄〈孫中山科學技術思想言論選〉和〈孫中山科學技術活動紀實〉。書末有〈參考文獻〉和〈後記〉。

•李本義著《孫中山對外方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98頁)
書首有孫穗芳和田子渝的序,正文分為九章:一、〈反霸維和的外交方略及其歷史影響〉;二、〈利用外資進行國家經濟建設的外資方略及其重要意義〉;三、〈對外開放方略的形成及其時代特色〉;四、〈對帝國主義的鬥爭方略及其演變歷程〉;五、〈聯合亞洲國家抵禦西方列強的大亞洲主義〉;六、〈對「黃禍論」的批判方略及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神聖責任〉;七、〈支持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的革命方略及其深遠意義〉;八、〈依靠海外華僑支援國內革命的統戰方略及華僑的貢獻〉;九、〈「以俄為師」建立新型革命軍隊的建軍方略及其現實啟迪〉。附錄〈作者已發表的研究孫中山的論文〉。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