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二、王安石研究書目提要

梁啟超在二十世紀初撰寫的王安石傳記,可以作為國人王安石研究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多數士大夫對王安石變法、荊公新學作出否定,不過亦有少數人嘗試為王安石平反,如南宋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清代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然而影響力不大。梁啟超為王安石變法徹底翻案,從此這方面的著作逐漸增多。與此同時,國人亦拓展研究範圍,探討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哲學、文學、教育等思想。以下介紹有關王安石研究的一些中文書籍,並且根據其研究主題分為三類:(一)王安石傳記;(二)王安石變法;(三)王安石思想。

(一)王安石傳記

【1】柯昌頤編著:《王安石評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428頁)
二十世紀中國明清史研究先驅孟森為本書撰序,認為王安石的言行有獨到之處,反對鄙視王安石,並指出作者對王安石推崇備至,延續為王安石平反的潮流。他說「聞故鄉老輩言,承平時士大夫有不傳之秘兩事,於宋則王荊公,於清初則錢牧齋。然牧齋若舍文學而言人品,仍不為世所崇拜。荊公則學問文章操行皆有其獨到之處,不得以主張之迄未貫澈,而并其吐棄流俗者少之。且不得以身後為羣小借奉之傀儡,而并其當身之精神意氣抑之。推翻當時恩怨之論,盡情闡揚,亦反動之所必至也。柯君昌頤為荊公傳記一巨帙,尊荊公甚至,得風氣之所趨。」全書共有二十四章:(一)緒論;(二)年表與世系;(三)時代背景;(四)政治思想之淵源;(五)政治思想之轉移;(六)整理財政之初步;(七)社會政策一──青苗法;(八)社會政策二──募役法;(九)社會政策三──均輸法市易法;(十)社會政策四──農田水利;(十一)改革田賦;(十二)改革學制;(十三)改革兵制;(十四)外交及其武功;(十五)哲學;(十六)經學;(十七)文字學;(十八)文學;(十九)書法;(二十)著作之存佚;(二十一)用人之賢不肖;(二十二)變法之爭議;(二十三)史傳之失實;(二十四)安石身後及後世之評論。

【2】梁啟超:《王荊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217頁)
梁啟超(1873-1929)撰寫了《中國六大政治家》,其中第五篇是關於王安石,該書在1908年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繼後中台港三地的出版機構,將梁著的王安石部分抽出來,發行了單行本,多種版本因而出現。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交代了梁啟超的王安石傳記出版歷史和學術價值,他說「梁啟超的《王荊公傳》是二十世紀研究王安石及其新法影響最為持久的著作。從1908年上海廣智書局初次印行《中國六大政治家第五篇‧王荊公》後,有多種版本行世,1930年商務印書館以《王荊公》為名出版單行本,上海世界書局《王荊公評傳》(1935)、重慶中華書局《王荊公傳》(1944)、上海廣智書局《王安石政治論》(1945)、香港廣智書局《王安石評傳》(1958)、台北中華書局《王荊公》(1966)、海南出版社《王安石傳》(1993、2001年)。自南宋以降至元明清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議一直以否定性評議為主,直到梁啟超的《王荊公傳》才改變南宋初以來的這種局面,為王安石及其變法翻了案,從而突破了封建主義的樊籬。梁啟超在政治上主張改良主義運動,《王荊公傳》是他以改良主義思想考察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梁啟超為王安石翻案並不是單純地從屬於他的政治選擇,而是建立在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態度上,給王安石變法以多方面的說明,具有開創之功。」

《王荊公》由二十二章組成:第一章〈敍論〉;第二章〈荊公之時代(上)〉;第三章〈荊公之時代(下)〉;第四章〈荊公略傳〉;第五章〈執政前之荊公(上)〉;第六章〈執政前之荊公(中)〉;第七章〈執政前之荊公(下)〉;第八章〈荊公與神宗〉;第九章〈荊公之政術(一):總論〉;第十章〈荊公之政術(二):民政及財政〉;第十一章〈荊公之政術(三):軍政〉;第十二章〈荊公之政術:教育及選舉〉;第十三章〈荊公之武功〉;第十四章〈罷政後之荊公〉;第十五章〈新政之成績〉;第十六章〈新政之沮撓及破壞(上)〉;第十七章〈新政之沮撓及破壞(下)〉;第十八章〈荊公之用人及交友〉;第十九章〈荊公之家庭〉;第二十章〈荊公之學術〉;第二十一章〈荊公之文學(上)〉;第二十二章〈荊公之文學(下)〉。

【3】羅克典編著:《王安石評傳》,台北:國家出版社,1990年。(229頁)
王安石被醜化為誤國殘民的罪人,主要原因是元代編宋史者偏重採用宋代道學家的著作,還有原始資料的喪失,作者解釋「元代道學盛行,尤其一般學者多屬有湛深道學素養,故編修宋史之取材,遂大多偏重於宋代道學者及其同流的私人著述或家傳。凡屬道學及其同流之名臣能吏,專記其善而略其惡。反之,凡屬道學所厭惡與攻訐之人物,則只書其醜而排其善。尤其是神宗熙豐史迹與朝臣列傳更是如此。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京師被金人所攻陷,金人元帥粘罕盡將北宋宮內所有圖書、國子監、三省、六部司式官制,天下戶口圖籍,人民財物,宗正牒譜,法物車輅鹵籍,太常樂器及鐘鼓刻漏,朝廷儀制一概盡行搬去。而宮內慎藏的皇帝起居注、宰執時政記,大臣章奏,台官日曆等文件,連同徽宗欽宗二帝,也都被劫持而去,致無確實文獻參考而走偏方有以使然。」除〈自序〉外,本書另有九章:(一)多彩多姿的順程;(二)未執政前的讚與譭;(三)時勢的徵召;(四)奉命執政與新法逆流;(五)位高譭隨;(六)欲加之罪;(七)二度執政;(八)十年退休生活;(九)道學氣氛朦混史實。最後有六個附錄:(一)王安石年譜簡譜;(二)王安石家族;(三)王安石著作;(四)新法施行有關人物;(五)被元祐黨列為王安石親黨三十人;(六)參考書籍。至於本書寫作主旨,就是「對其一生多彩多姿的功業與其不屑流俗聲色利達之氣慨,均以事實作為指正之論據。但本書之重點,卻儘量將各種誣罔詆譭或捏造故事一一加以分析批評糾正。」

【4】畢寶魁:《回天轉地入扁舟:王安石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328頁)
全書共有十章:第一章〈少年高志〉;第二章〈名噪京華〉;第三章〈治鄞幹吏〉;第四章〈上萬言書〉;第五章〈多事之秋〉;第六章〈銳意變法〉;第七章〈堅忍不拔〉;第八章〈辭去相位〉;第九章〈東山再起〉;第十章〈悠游歲月〉。繼後有〈附錄:王安石百年榮辱沉思錄〉和〈主要參考書目〉。作者對王安石給予極高的評價,提出了三點意見:(一)在宋代那場轟轟烈烈的社會改革的運動之中,王安石敢於對沉悶腐敗的社會風氣進行大膽的改革,敢於為天下先,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諸方面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深刻的改革;(二)長期的封建等級制度和殘酷的專制制度使我們民族性格中有相當的奴化心態,容易使社會出現一種封閉、保守、停滯、沉悶的狀態。凡是敢於打破僵化的局面,進行社會變革的人物都值得敬佩。而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安石領導的變法運動;(三)他一生始終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以百姓的根本利益,以推動社會進步為自己變法的終極目標,不怕流俗非議,勇於承擔責任,不慕榮利,功成身退,既有堅定的志向又有淡泊名利的情懷。作者在中國內地大學的中文系任教,著作包括《中國古代文化史知識》、《東北古代文學概覽》、《王維傳》、《李清照》和《韓孟詩派研究》等。

【5】范文汲:《一代名臣王安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51頁)
北宋名臣輩出,如真宗時的寇準和文彥博;仁宗時的韓琦、范仲淹、富弼和歐陽修;神宗時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其中王安石在後世的爭議最大,他們對其變法改革進行廣泛討論,這方面的研究著作多不勝數。本書側重論述王安石的家庭生活、詩文、交友和與王安石相關人物的故事。作者在〈前言〉中指出「宋朝三百二十年中,綜理國事之宰相,北宋有七十二人,南宋六十一人,合計一百三十三人。當時宰相的職高位尊,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操人民福祉,國家興亡大權,但千年以後,猶為人所常道或欽仰者,則寥寥可數。有可傳者,是必於立德、立言、立功三者有其一。以北宋言,如真宗時寇準;身歷真、仁、英、神四朝之文彥博;仁宗時之韓琦,范仲淹兩人為樞密副使,主兵。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等皆為其中佼佼者。箇中尤為後人贊貶交加爭議者,莫過主改革倡新法之王安石(世稱王荊公)。關於研述討論新法之專著,已汗牛充棟,不再贅述。本書僅著重叙述荊公之家庭生活、詩文、交友,及其有關人物之故事。」全書共有二十章:(一)孝友之家;(二)書中乾坤;(三)前朝政事;(四)先賢遺澤;(五)歐陽修旋風;(六)初莅汴京;(七)斯人斯友;(八)鄞縣令;(九)胸懷天下;(十)以文會友;(十一)熙寧八使;(十二)繼往開來;(十三)兩大對手;(十四)邊陲懮患;(十五)熙河大捷;(十六)鄭俠的突擊;(十七)李士寧案;(十八)蘇氏父子;(十九)君臣情深;(二十)鍾山一老。書末分別有〈附錄一:王安石家族仕歷年表〉、〈附錄二:北宋帝系、朝代、改元、年號、官職淺介及分路演變〉和〈後記〉。

【6】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308頁)
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省臨邑縣人,1936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在北京大學擔任歷史學系教授、主任,以及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此外,亦出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等職。畢生從事宋史研究,著作等身,除《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書外,還有《岳飛傳》、《陳龍川傳》、《辛棄疾傳》、《辛棄疾年譜》、《韓世忠年譜》和多篇論文,獲學界譽為「二十世紀海內外宋史第一人」。《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前身是《王安石》,1951年出版。繼後多次重印,其間作者進行了修訂和改寫。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內地出版社決定重印該書,當時鄧廣銘已經是九十歲老人,仍堅持將七十年代出版的《王安石》重新改寫。至於重新改寫的原因,鄧廣銘予以解釋,表示「我是從現實政治經濟的飛騰活躍的改革場景的體認,得到了啟發,加深了對於王安石變法革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認識,從而產生了要重新改寫《王安石》一書的意念。」2007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鄧廣銘宋史人物書系》叢書,當中包括《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書。書首是〈序言〉。繼後有九章:(一)當國執政以前的王安石;(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王安石變法革新;(三)王安石入參大政時治國安邦的兩大抱負;(四)王安石推行新法及其所遇阻力;(五)王安石對待敵國外患的決策;(六)王安石的兩次罷相;(七)宋神宗的逝世與宋廷政局的大變;(八)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九)王安石的暮年和身後。書末分別有〈附誌〉和鄧小南〈編後〉。

【7】張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82頁)
作者在〈後記〉中交代了本書的撰寫源起,表示「1993年,我應《中華歷史文化名人評傳叢書》編委會之約,撰寫叢書『改革家系列』中的《王安石評傳》,該書1997年12月由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初,南京大學思想家研究中心約我撰寫《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中的《王安石評傳》。接受任務後,我邀我系對宋代思想史感興趣的魏福明老師參與其事。這本評傳,即是在原有《王安石評傳》的基礎上擴寫的結果。其中〈北宋社會的危機與改革思潮的興起〉一章,為魏福明老師撰寫。」全書共有八章:(一)北宋社會的危機與改革思潮的興起;(二)王安石的生平經歷;(三)政治思想;(四)熙寧變法;(五)文學思想;(六)哲學思想;(七)王安石與北宋諸子;(八)後世對王安石的評價。作者對王安石的評價問題,亦表達了個人意見,認為「要正確地評價王安石,必須將評價王安石新法與評價王安石區別開來。評價王安石新法與評價王安石是不同的。我的看法是,王安石新法必須否定,而王安石作為歷史人物,卻必須肯定。王安石新法是王安石等變法派制定的,當然不能把它與王安石截然分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否定王安石新法就必須否定王安石,肯定王安石就必須肯定新法,如同歷史上許多評論家所作的那樣。」

(二)王安石變法

【8】帥鴻勲:《王安石新法研述》,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315頁)
為王安石變法徹底平反是本書的寫作宗旨,作者在〈緒言〉中指出「雖然,良璞藏於深礦,終有被發而見貴於世之日。安石之冤,至南宋陸九淵作荊國王文公祠堂記,元吳澄序臨川文集,明章袞書臨川文集後,及陳汝錡論王安石,與夫清顏元評宋史,為之抉發隱義,始稍得白於天下。迨清初蔡上翔,積數十寒暑之力,搜羅數千卷之資料,以成王荊公年譜考略,及近人梁啟超著王荊公,更為之爬羅剔抉,發潛德之幽光,撥雲掃霧,耀白日之清暉。而今人柯敦伯著王安石評傳,蔣復璁編著宋史新探,熊公哲著王安石政略,黃乃隆著王安石變法的財經政策述評,又為之旁徵博引,踵事繼述,使此古今一大冤案,得以大白於天下。數君子為安石辯白之言,雖已提挈宏綱,抉發隱微,而其端緒曲折,全盤原委,尚若有未盡及者。蒙竊不揣淺陋,爰繼數君子之後,更為網羅眾說,就安石新法之本旨及其績效諸端,條析縷述,冀能使其善狀益彰,以塞今後囂囂之讒口,是所願也。」除〈緒言〉外,書中另有三章。第一章〈安石變法之時代背景〉由四節組成:(一)強本弱末國策之流弊;(二)民政及財政方面之積弊;(三)教育及貢舉方面之積弊;(四)安石對當時局勢之體認。第二章〈新法概述〉同樣有四節:(一)新法之體系;(二)民政及財政方面之新法;(三)軍政方面之新法;(四)教育及貢舉方面之新法。第三章〈新法之失敗及其影響〉只有兩節:(一)新法失敗之原因;(二)新法與北宋之敗亡。最後是〈結論〉。

【9】趙益:《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202頁)
自1978年起,中國內地政府實行改革開放。中國古代變法改革再一次受到人們注意,並且進行研究,目的是為國內改革開放發展,製造支持輿論,並提供歷史借鑒。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中國改革史鑒叢書》,該叢書主編卞孝萱和胡阿祥闡明變法改革史研究對當代中國改革的價值,還有叢書出版的目標。他們指出「改革史研究不可能為當代改革提供現成的模式;當代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是另一個亟待全面研究的宏大課題。改革史服務於現實的主要方面,還在於啟迪思路;豐富的改革經驗,深劇的改革教訓,不畏艱險的改革勇氣,都可供當今改革家提煉觀點,概括規律。至於讀者,在閱讀我們這部奉獻於偉大時代的不成熟的《中國改革史鑒叢書》時,則關鍵是要汲取古代改革的精神,明了唯有改革才有出路的事實,進而理解改革,參與改革。」本書屬於《中國改革史鑒叢書》系列,主題是探討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全書除〈緒論:永不消失的問號──關於中國十一世紀改革的疑問〉外,另有五章,順序是〈北宋的問題及其由來〉、〈王安石的出現和改革的過程〉、〈新法措施述論〉、〈新法批判之一──孔孟之道與管商之術〉、〈新法批判之二──富國與安民〉。繼後分別有〈結語:不是答案的答案〉、〈附錄一:王安石變法大事記〉、〈附錄二:本書重要人物與新法關係一覽〉、〈主要參考文獻〉和〈後記〉。

【10】孫光浩:《王安石寃屈新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63頁)
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不斷被當時和以後的士大夫惡意詆毀,有人甚至認為王安石及其變法要為北宋滅亡負上全部責任。作者對此論調甚不以為然,指出「宋史經梁任公飭為佞史,佞史則僅限於自熙寧至紹興之間,以熙寧新法為中心,以荊公為重點。元祐之時如司馬光、邵伯溫、黃庭堅、范祖禹等輩;宣和、靖康之時以楊時為最,紹興之時則有趙鼎、范沖等徒,後繼之朱熹也。詆詖荊公之罪魁禍首應屬朱熹,朱熹特將歷年毁訐荊公文字,彙集為《王安石傳》編於五朝名臣言行錄中。元代托克托編纂宋史,羅致南宋遺民,內中不乏元祐黨人之後裔及門生,故將依言行錄之王安石傳作為範本,而撰成宋史〈王安石本傳〉,復將靖康之恥推予荊公矣。靖康之禍,遠因:應為宣仁高后,罷革新法,釀成黨禍,削弱國勢,次為欽聖向后擅立紈褲無能趙佶為徽宗,數十年來治國一無是處。近因:欽宗一復無能,徽、欽二宗一味謀和,不圖一戰,此乃靖康之恥也。元祐黨人特將靖康之禍諉之新法,並得高宗之推波助浪,乃致禍延荊公,以使荊公蒙受千年不白之寃也。」本書旨在平反王安石,還原歷史真相。書首是〈自序〉,繼後有十四章:(一)宋史荒謬;(二)蒙寃始末;(三)熙寧變法;(四)荊公著作;(五)歐公情誼;(六)荊公素養;(七)誹謗文字;(八)元祐黨爭;(九)北宋四后;(十)徽欽二宗;(十一)元祐群象;(十二)溫公行狀;(十三)烏臺詩案;(十四)京本小說。

【11】漆俠:《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372頁)
漆俠(1923-2001)是宋史研究著名學者鄧廣銘的學生,在鄧廣銘的指導下,以三年時間撰寫畢業論文〈王荊公新法研究〉,1950年完成。1956、1957年間對該文作出修改,並定名為《王安石變法》,1959年出版。四十多年後,出版社重印該書,並且收錄作者最近的王安石研究論文。書首分別有〈序〉和〈對資產階級歷史學中有關王安石變法研究種種謬論的批判(代緒論)〉。接著有六章:第一章〈宋封建國家的政治、經濟概況(960~1069年)〉;第二章〈封建統治危機下改革要求的蘊釀及其成熟(1043~1069年)〉;第三章〈變法的內容和實質(1069~1085年)〉;第四章〈變法過程的鬥爭(1069~1085年)〉;第五章〈新法的廢除和反動的封建統治勢力的高漲(1085~1120年)〉;第六章〈結論〉。書末由〈重版後記〉、〈王安石新法校正〉、〈附錄〉和〈徵引書目〉四個部分組成。〈附錄〉一項共收錄六篇文章:(一)王安石;(二)論王安石變法;(三)再論王安石變法;(四)關於王安石變法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五)鄭熙亭教授《汴京夢斷》序(節錄);(六)王安石的《明妃曲》。漆俠在書中指出王安石變法的特點,分別是(一)變法目的是富國強兵,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二)強調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三)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四)主張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五)反對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六)改革範圍廣泛,包括經濟、社會、軍事和教育。

【12】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03頁)
書首是〈王安石歷史地位沉浮與南宋以後中國社會歷史變遷(代緒論)〉。接著有三編。第一編〈南宋時期否定王安石變法的由來和發展〉除引言〈宋高宗對王安石變法的徹底否定〉外,還有六章:(一)南宋時期新學與理學的消長;(二)朱熹論王安石;(三)南宋浙東學派對王安石變法的批判;(四)南宋時期主要官私史書對王安石變法的否定;(五)李燾筆下的王安石變法;(六)宋代筆記小說中的王安石形象。第二編〈元明清時期對王安石變法的評議〉由第七至十二章組成:(七)元朝史家筆下的王安石與王安石變法;(八)明清史家筆下的王安石及其變法;(九)明清著名思想家以及最高統治者論王安石;(十)四庫館臣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議;(十一)「桑梓情深」:來自王安石故里對「鄉賢」的褒揚;(十二)金元明清士人散論王安石。第三編〈二十世紀中國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的學術史〉除〈引言〉外,另有七章,就是第十三至十九章:(十三)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王安石變法研究;(十四)鄧廣銘、漆俠先生五十年的王安石變法研究;(十五)1950-1977年的王安石變法研究;(十六)二十世紀後二十年的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上);(十七)二十世紀後二十年的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中);(十八)二十世紀後二十年的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下);(十九)二十世紀後半葉台灣地區的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最後有〈附錄〉和〈後記〉,〈附錄〉共有三個:(一)各國對王安石的評價([日]東一夫);(二)參考文獻;(三)二十世紀王安石及其變法研究論著索引。

【13】李金水:《王安石經濟變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526頁)
本書前身是作者的博士論文,在出版前經過補充,作者表示「2006年,在導師陳明光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我寫成了〈王安石變法新探──以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為主〉的博士論文,並通過答辯。王安石關於經濟方面的變法共有六項,即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在博士論文選題時,本以六項變法作為研究對象,但因時間緊迫,論文答辯時,只完成了前四項變法的研究。為了對王安石經濟變法有全面的了解,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我再加寫了市易法與方田均稅法兩部分內容。」書首有陳明光〈序〉,繼後有〈緒論〉和六章:(一)均輸法補論;(二)論青苗法的制度變遷;(三)宋代地方官府的職能與農田水利法;(四)論宋代免役法的制度變遷;(五)論宋代市易法的制度變遷;(六)論宋代方田均稅法的制度變遷。書末分別有〈餘論〉、〈參考文獻〉和〈後記〉。本書的討論重點就是「關注新法實施過程中朝廷與地方官府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其對變法進程的影響,試圖通過王安石新法中的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有關經濟變法的研究,揭示地方官府與王安石經濟變法成敗之間的關係。」對於王安石經濟變法的結果,作者指出「除了均輸法、農田水利法的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算是成功的變法外,其他四項變法均未取得較好的成果,甚至事與願違,應該視為不成功的變法。」

(三)王安石思想

【14】張先覺:《王安石之教育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128頁)
王安石既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又是傑出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本書作者在〈前言〉中表示「王安石以不世之傑,具先識之智,處積弊之時,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而思有所施為,以『立法度』、『變風俗』來挽救宋朝的積弱和積貧。王安石的新政,雖然是失敗了,但是他所策劃的,卻又次第的實行在以後的國家社會中。像他這樣的人,在我國歷史上,真是再也難找出第二位。關於王安石的新法、學術、文學各方面的成就,諸先進學者皆有深刻的研究及發揚。是篇之作強調王安石不但為我國有名的政治家,同時亦為一位特出的哲學家及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及教育改革措施,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實為光輝的一頁。」全書共有五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王安石傳略及年表〉;第三章〈王安石之時代背景〉;第四章〈王安石之教育思想及教育改革〉;第五章〈王安石之評價〉。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安石認為教育目標是培育「可以為天下國家用之」的人材。他說「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於鄉黨,皆有學,博置教導之官,而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皆在於學。士所觀而習者,皆先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才亦可為天下國家之用。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此教之之道也。」為了達到這項目標,他主張人格陶冶、齊一道德、文武合一、下學而上達、教學用合一、財禮法並施、才德並重等。至於教育改革方面,內容分別是興建新校、頒布三經新義與字說,還有改革貢舉。

【15】馬振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哲學思想》,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274頁)
辛冠潔在〈序〉中指出「馬振鐸同志奉獻給讀者的這部《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哲學思想》,在我看來是一本有血有肉的研究性著作。這部書對王安石的哲學思想入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分析、論述,但也沒有忽略王安石的政治、經濟、教育思想。在作這些分析論述的時候,馬振鐸同志注意到了王安石的歷史地位,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改革家,又是一個有一定深度的思想家、哲學家。馬振鐸同志把王安石和他的思想放在宋代的歷史環境中作歷史的考察,發掘了時代對於這位歷史人物提出的要求,同時也從王安石的主觀條件方面,回答了王安石為什麼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和思想家、哲學家。馬振鐸同志刻劃出的是一有血有肉的王安石、具體的王安石,而不是一個改頭換面的另一個什麼人。」全書共有十二章:第一章〈王安石的時代〉;第二章〈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政治、學術活動〉;第三章〈王安石的天道觀〉;第四章〈王安石的元氣一元論思想〉;第五章〈王安石的運動觀和樸素辯證法思想〉;第六章〈王安石的人性論〉;第七章〈王安石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聖智論」〉;第八章〈君子和小人的鬥爭史──王安石的唯心史觀〉;第九章〈「聖人為政之道」──王安石的進步的政治思想〉;第十章〈「理財之道」──王安石的經濟思想〉;第十一章〈人材的教養取任之道──王安石的教育和人材的選取任用思想〉;第十二章〈「荊公新學」及其歷史地位〉。最後是〈結束語〉。

【16】羅傳奇、吳雲生:《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87頁)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姚公騫認為王安石是古代傑出的教育家,他提倡教育改革,目的是為政治變革服務。其教育改革思想至今仍具有價值。姚公騫在〈序〉中說「我認為王安石作為一個古代教育家是當之無愧的,他的學問胸襟,識見膽略都是超越時輩的。他所著的《三經新義》,連他的政敵也不敢輕視。他主張培養人材必須興學校,太學實行三舍法,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罷廢明經諸科、增進士額,又罷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試進士,並規定要以他的《三經新義》為依據。這一系列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要培養出能夠經世務的人材,立即能推行變法改革的人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不恤人言,力排眾議,銳意行之。可見,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主張的政治目的是極為鮮明的,是他的全面變法(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說,他確實站在他所處時代的前列,他的有關教育改革的思想至今還存在著許多閃光的東西。」書中共有七章:(一)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二)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三)王安石的教育理論;(四)王安石的道德教育思想;(五)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主張;(六)王安石教育思想同宋代其他著名教育家的比較;(七)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特點、地位及影響。書末分別有〈附錄一:王安石教育文選〉、〈附錄二:王安石生平年表〉和〈後記〉。

【17】王明蓀:《王安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23頁)
該書是《世界哲學家叢書》之一。書首有〈自序〉,繼後有八章:(一)王安石所處之時代及其生平與著作;(二)王安石對先秦諸子的評價及其當代哲學思潮;(三)王安石的宇宙論;(四)王安石的倫理學及知識論;(五)王安石的文史經學思想;(六)王安石的政治及財經思想;(七)王安石的人才及教育思想;(八)「荊公新學」的歷史評價。書末有〈年表(簡編)〉、〈徵引書目〉和〈索引〉。作者在〈自序〉中介紹各章內容,他說「宋代建國後的一般形勢,由初期到中期的時代環境,以及王安石的生平經歷等,是本書首先要敍述之處。其次說明安石對先秦諸子的看法,同時也將安石當時代的哲學思潮作大略地論述。第三章在於探討安石的宇宙論,可見其天道觀及形上學的部分。第四章論安石的倫理學及知識論,由道德哲學看其人性、價值等理論,同時兼述知識論。第五章將安石的文學、歷史、經學等思想作一探討。第六章則論及安石的政治、財經思想。第七章為安石的人才及教育思想。末章以安石同時代及後代對他的一些評價作為結束,但以『荊公新學』為討論的對象。」王明蓀是台灣宋遼金元史研究學者,主要著作計有《早期蒙古游牧社會的結構》、《蒙古民族史略》、《中國民族與北疆史論(漢晉篇)》、《宋遼金元史》、《宋遼金史論文稿》、《元代的士人與政治》等。

【18】李祥俊:《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381頁)
顧名思義,王安石的學術思想是本書的探討對象。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本書是其博士論文。他在書首的〈內容提要〉中說明書中研究主題和宗旨,表示「本書的研究角度著眼於學術傳承與思想演進、學派鬥爭與問題論述之間的相互依存狀態,以王安石本人的內在思路為框架,以現代的理論去具體分析他的學術論述中所蘊涵的思想內容。本書寫作的目的是通過分析王安石關於各派學術思想的評價、注疏、論述,揭示其本人的觀點及其在該學派思想發展中的地位,再進一步,通過王安石對於各派學術思想的闡釋,考察其學術思想的主導精神,確定其在宋代思想史以至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繼〈內容提要〉後,有周桂鈿〈序言〉。

全書由導言和三章組成。導言是〈二十世紀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回顧〉。第一章〈王安石的經學思想〉共有八節和附錄:(一)王安石對經學、經學的總體理解;(二)以《三經新義》為代表的王安石新經學;(三)王安石經學注解的宇宙論;(四)王安石經學注解的人生哲學;(五)王安石經學注解的君道思想;(六)王安石經學注解的君、臣、民關係論;(七)王安石經學注解的治國之道;(八)王安石的經學經世思想。附錄是「宋人對王安石經學的評價」。第二章〈王安石的儒學思想〉由六節和附錄「宋人對王安石儒學的評價」組成。各節分別是:(一)王安石對儒者、儒學的總體認識;(二)王安石對前代儒學人物的評價及其道統觀;(三)王安石對儒學性命之理的闡發;(四)王安石對儒學內聖外王之道的發展與修正;(五)王安石對儒學士人出處進退之道的體認;(六)王安石對儒學治國之道的創造性發展。第三章〈王安石的子學、佛學、道教思想〉有五節:(一)王安石對子學、佛學、道教的總體評價;(二)王安石的老子思想研究;(三)王安石的莊子思想研究;(四)王安石論楊朱、墨翟、商鞅等人的思想;(五)王安石的佛學思想。書末是〈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和〈後記〉。

【19】劉成國:《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18頁)
肖瑞峰在〈序〉中介紹本書的內容,「宋代文人往往集官僚、作家、學者於一身,而王安石尤為顯例。從政治角度對作為官僚的王安石,以及從文學的角度對作為作家的王安石,人們審視已久、探索已久,但從學術的角度對作為學者的王安石,則還認知未深、論析未透。《荊公新學研究》聚焦於此,卻又不拘囿於王安石其人其學,而由此拓展開去,將荊公新學這一北宋後期最大的學術流派納入視野,進行綜合研究與系統考察,對其形成原因、成員構成、代表著述、學術建構、盛衰歷程以及對宋代學術思想史的影響等諸多方面,逐一予以深入探討和詳細考釋。」書首有〈緒論〉。接著有六章:第一章〈王安石的學術歷程和思想發展〉;第二章〈荊公新學門人與著述考〉;第三章〈荊公新學的學術建構和理論特色〉;第四章〈荊公新學在宋代的盛衰〉;第五章〈荊公新學對宋代學術思想史之影響〉;第六章〈王安石的身後評價考述〉。書末分別有〈附錄:王安石《易解》輯佚〉;〈主要參考書目〉和〈後記〉。本書旨在還原荊公新學的本來面目,作者指出「本書著重從流派的角度,對荊公新學產生的政治文化背景、荊公新學的主要門人和著述、荊公新學的學術建構和理論特色、荊公新學在宋代的盛衰歷程、荊公新學對於宋代學術思想史之影響,以及王安石的身後評價等問題予以較為系統性的考論,以期盡可能去接近荊公新學這一北宋重要學術流派在歷史上的本來面目。」

【20】楊天保:《金陵王學研究:王安石早期學術思想的歷史考察:1021-106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80頁)
此書為《人文社科新著叢書》的其中一種。叢書的出版宗旨就是「近十幾年來,出版界愈益為生計所累,純學術著作因印數較少,出版頗為困難。而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高校招生的迅速擴大,整個社會的學術創造力大大增強,學術成果愈見豐厚。有鑒於此,本社決定策劃出版《人文社科新著》叢書,意在給學術專著的出版開辟一個新的園地,使廣大學者積年研究所得的學術心得能夠嘉惠學林,傳諸後世。」該書前身是博士論文。書首有何忠禮〈序言一〉和虞云國〈序言二〉。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編共有三章:(一)王安石學術思想性質研究述評及其研究轉向;(二)從考察王安石的學術命名開始;(三)從尋繹學術淵源轉向辨析學術生成的知識背景。下編則有四章:(四)「選舉社會」與早年治學觀念;(五)「舉業」背景下的「王學」生成史(1021-1042);(六)任職江南與學術積累(1042-1054);(七)金陵王學的建成(1054-1067)。書末分別有〈結語〉、〈附錄:古本與新版──在王安石詩文集「整理簡史」之後〉、〈主要參考文獻〉、〈後記一〉和〈後記二〉。何忠禮列舉本書的特點:(一)從探討「王學是什麼」的問題,轉向考察「王學是怎樣生成演變」的問題;(二)理順了「王學史」的產生和演進脈絡;(三)避免將「荊公新學」等同「王學」的錯誤;(四)完整地再現了「金陵王學史」;(五)梳理了古今多種不同的「王學」稱謂。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