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挺主編《明清史資料》上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明清兩代史籍繁多,這部資料集比較系統而又有重點地介紹了這一時期的歷史情況,內容起自元末農民起義,至1840年為止。上冊分為十一個主題:(一)紅巾起義和明王朝的建立;(二)明初的政治措施;(三)明初的經濟政策;(四)明朝初期對黑龍江流域的經營管理;(五)明代中期的農民起義;(六)一條鞭法;(七)明代的資本主義萌芽;(八)滿族的興起及其統一東北;(九)明末農民大起義;(十)明代的對外關係;(十一)明代科學文化。內容包括原始資料、論文、論文索引和年表等。下冊為清史資料,於1981年出版。
倪道善編著《明清檔案概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
明清檔案是明、清兩朝政務活動的原始記錄,但數量多、內容廣、分佈廣,本書從歷史的、全面的角度,對明清檔案的歷史與現狀、特點和價值,以及檢索、利用等問題,作了系統的介紹和研究。〈前言〉以下,分為十二章:(一)明清檔案的歷史變遷;(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明清檔案綜述;(三)全國各地所藏明清檔案;(四)國外所藏明清檔案;(五)明清時期文書檔案工作制度;(六)明清檔案的種類及格式;(七)清代檔案的種類及格式;(八)明清檔案的特點;(九)明清檔案的價值;(十)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十一)明清檔案的檢索;(十二)明清檔案的匯編與公佈。
《明史》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是繼《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前四史」之後最可稱道的「正史」。正史原意是指最正規、最重要的史書,《隋書》〈經籍志〉的史部開始以紀傳體著作為正史,《明史》〈藝文志〉以紀傳、編年二體並稱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輯的《四庫全書總目》僅以紀傳體為正史,並詔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種為正史,自此正史遂成為二十四史所專有的名稱。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把《新元史》列為正史,合稱二十五史。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明實錄》二千九百零九卷,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料長編。明代定制,凡新君繼位,即詔修前朝實錄;有明一代,自明太祖或至熹宗十五朝,共修成十三部實錄,但實際上有關的情況並不一致。《太祖實錄》在建文、永樂時修過三次,建文朝附於其後;成祖時兩次重修,改動了一些史事記載。明太祖的廟號初為太宗,1538年(嘉靖十七年)改為成祖,是以《成祖實錄》初時稱為《太宗實錄》,有二百七十四卷。1930年代開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者李晉華、王崇武等及其後台灣黃彰健等人,相繼校勘各種藏本,於1960年代影印出版《明實錄》,計有正文一百三十三冊,校勘記二十九冊,附錄二十一冊,包括《崇禎長編》和《皇明寶訓》等。此外有《睿宗實錄》五十卷,費宏等撰,睿宗即世宗之父興獻王,所錄無關一代大事。
名稱 |
卷數 |
撰人 |
述要 |
明太祖實錄 |
257 |
董倫、解縉、胡廣等 |
凡三修。萬曆時附入建文朝元年至四年史事 |
明成祖實錄 |
130 |
楊士奇等 |
前九卷為《奉天靖難事蹟》,失實處較多 |
明仁宗實錄 |
10 |
蹇義等 |
楊士奇有《兩朝實錄成史館上表》 |
明宣宗實錄 |
115 |
楊士奇等 |
此前修實錄以文武勳臣充任監修官,自此實錄始,只任勳臣一人充任,不再用文臣監修 |
明英宗實錄 |
361 |
陳文等 |
附景泰朝史事,凡87卷。錄中稱景泰帝為郕戾王 |
明憲宗實錄 |
293 |
劉吉等 |
吏部尚書劉吉與憲宗末年大學士劉珝及吏部尚書尹旻不和,因此記事中多有曲筆 |
明孝宗實錄 |
224 |
劉健、謝遷、焦芳等 |
芳多曲筆,王世貞《史乘考誤》卷六、卷七揭其舛錯 |
明武宗實錄 |
197 |
費宏等 |
述事極詳,亦多有曲筆,如王守仁平宸濠事 |
明世宗實錄 |
566 |
徐階、張居正等 |
張居正時,二錄同時開館,其有《纂修事宜疏》, 敘致頗詳 |
明穆宗實錄 |
70 |
張居正等 |
明神宗實錄 |
594 |
溫體仁等 |
是時朋黨之爭已烈,纂修官各持門戶之見,是非難於統一;記載建州事蹟則詳,多不見於《明史》諸書 |
明光宗實錄 |
8 |
葉向高等 |
天啟三年修成。天啟末,霍維華等改修,崇禎元年進呈,二本並存 |
明熹宗實錄 |
84 |
溫體仁等 |
天啟四年之錄,為馮銓竊毀,又缺七年六月事 |
Wolfgang, Fran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