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延伸閱讀

謝國楨著《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清兩代的筆記,種類繁多,雖良莠不齊,價值不同,但確實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供後人治史時參考。本書分為兩部分,前半為「明清筆記談叢」,包括《草木子》、《菽圍雜記》、《濯纓亭筆記》、《見聞紀訓》、《見聞雜記》、《三家邨老委談》等書提要凡四十八篇,扼要介紹各書內容及使用價值等,並敘述書中有關作者生平、社會風俗、科技發明等比較生動而有意義的事蹟;或連類並舉一些其他筆記等類的書籍,綜合比較,互相貫通印證。此外,作者還批判了以往拿筆記稗乘作為茶餘酒後「談助」的不正確看法。後半收錄〈明清史料研究〉、〈明代邊防史乘十種跋〉、〈叢書刊刻源流法考〉、〈三省礦防考跋〉、〈彭茗齋著述考〉、〈陳則雲事輯〉、〈張南垣父子事輯〉、〈關於全祖望鮚埼亭集之題跋〉、〈平景孫事輯〉等文章,或為史料評述,或為書籍題跋。總之,謝氏此書對於明清筆記等資料的介紹,扼要明白,是很值得注重的參考書。

包遵彭主編《明史論叢》十冊,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
這套關於明史研究的叢書共有十冊,各冊標題依次為:(一)《明史編纂考》;(二)《明史考證抉微》;(三)《明史考證○逸》;(四)《明代政治》;(五)《明代土司制度》;(六)《明代邊防》;(七)《明代國際關係》;(八)《明代經濟》;(九)《明代國際貿易》;(十)《明代宗教》。除了第三冊全本及其他各冊中少數文章是清人所撰之外,收錄的多是近數十年來較為出色的論文,每冊並有編者的簡要〈導論〉。在明史研究的範疇中,這套網羅了近百篇專論的大規模論文集,是很方便參考的。不過,內容的編排和論文的選擇等,似未經過嚴格的考慮,例如部分作品的撰寫年代過於久遠,或者所論過於瑣細,以致整套叢書予人參差不齊的印象;而且,編者若能有效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作出比較,則更能說明所選論文的價值所在。詳細內容,可參閱各冊的提要。

趙令揚著《明史論集》,香港:香港史學研究會,1975年。
本書是作者把發表在各學報上有關明史研究的論文,照原版影印輯錄而成,共收論文七篇:(一)〈論明代之宦禍〉綜論明代宦官為禍政事的經過,指出自太祖、建文之嚴御宦官至成祖寵任宦官,為明政一大轉捩點。至英宗時終發展為一代之禍。明之衰亡,乃宦禍所致;而宦禍之興,則為士大夫與宦官勾結及黨爭所促成;(二)〈論南明弘光朝之黨禍〉記述崇禎殉國後,南下諸臣不思合力救國,反而繼續加強黨爭的情形;(三)〈記明時中國人在東南亞之勢力〉概括明代華僑活躍於東南亞的狀況,認為明初至宣德是全盛時期,正統至正德期間是奮鬥時期,嘉靖至崇禎則是與歐人對抗的時期;(四)〈明憲宗朱見深之婚變〉考查憲宗因寵愛萬貴妃而廢后一事的經過,並反映宦官專橫的情形;(五)〈記明代會同館〉分析明代會同館(招待外國國王、王族和使節的機構)的職務及對外交、貿易、文化等活動的影響;(六)〈論明太祖政權下之知識分子〉探討明太祖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和政策;(七)〈李贄之史學〉闡述李贄所撰《藏書》、《續藏書》及其「六經皆史」的觀點。

〔美〕黃仁宇著《萬曆十五年》(增訂紀念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這是最廣為人知的明史著作之一。萬曆十五年(1587年)在歐洲史上是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在中國史上平平無奇,但著者黃仁宇Ray Huang)認為這年發生的一些事件看似末端小節,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伏線。此書是英文著作《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的中文版,1982年初版,共有七章:(一)萬曆皇帝;(二)首輔申時行;(三)世間已無張居正;(四)活著的祖宗;(五)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六)戚繼光──孤獨的將領;(七)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家。「增訂紀念本」作了一些校訂,附錄是重新編定的,附錄一是兩篇〈神宗實錄〉,附錄二收了黃仁宇的兩篇文章,一篇是〈《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另一篇〈1619年的遼東戰役〉指出這場戰役是關係明朝生死存亡的轉折點,明軍失利的根本在其官僚制度,這對理解《萬曆十五年》的主旨是有力的補充;附錄三包括富路特為《萬曆十五年》而寫的英文版序言,歐蒲台的〈萬曆:漫長的怠政時代〉書評)和黃仁宇之妹黃粹存寫的讀後感〈皇帝只是個牌位〉。

湯綱、朱元寅編著《二十五史新編‧明史》,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這是仿照「二十五史」紀傳體新撰的明史著作,方便初入門者。內容包括:(一)紀事1卷;(二)傳記40卷,計有明太祖、馬皇后、徐達等九十七人的傳;(三)志3卷,依次為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四)表1卷,即明帝系。其體例仍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加以變通和創新;以現代史學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並以新的文獻史料補舊史的不足或糾正其錯誤;不用文言文,改用現代的語言。

F. W. Mote & Denis Twitche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7-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中譯本:〔美〕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上、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這是西方學術界研究明史的代表性著作。本書上冊主要論述明代的政治史,結合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共有十二章:一、〈明王朝的興起,1330─1367年〉(牟復禮);二、〈明代的軍事起源〉(愛德華‧L‧德雷爾);三、〈洪武之治,1368─1398年〉(小約翰‧D‧郎洛瓦);四、〈建文、永樂、洪熙和宣德之治,1399─1435年〉(陳學霖);五、〈正統、景泰和天順統治時期,1436─1464年〉(崔瑞德、泰爾曼‧格里姆);六、〈成化和弘治統治時期,1465─1505年〉(牟復禮);七、〈正德時期,1506─1521年〉(蓋杰民);八、〈嘉靖時期,1522─1566年〉(蓋杰民);九、〈隆慶和萬曆時期,1567─1620年〉(黃仁宇);十、〈泰昌、天啟、崇禎三朝,1620─1644年〉(威廉‧阿特韋爾);十一、〈南明,1644─1662年〉(林恩‧A‧斯特魯夫);十二、〈明代的歷史著述〉(傅吾康)。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