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二、「嶺南文化知識書系」

「嶺南文化知識書系」有逾百種書,其中不少是介紹潮汕文化和相關人物的,計有《潮州木雕》、《潮州開元寺》、《潮劇》、《潮繡抽紗》、《潮汕茶話》、《潮汕文化》、《韓文公祠與韓山書院》、《潮汕先民探索》、《潮州八景》等,茲簡述如下:

•楊堅平著《潮州木雕》,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01頁)
本書是「嶺南文化知識書系」中一本,書首〈引言〉中指出:「廣東東部的潮安、饒平、揭陽、潮陽、普寧、惠來、海豐、陸豐、五華、興寧、大埔一帶,明、清以來,木雕藝術異常發達,藝術水平也很高,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自成藝術體系。以上地方,都舊屬潮州府,人們便習慣稱之為潮州木雕。」在談及潮州木雕的藝術風格和雕刻技藝時提到:「潮州木雕,用樟木雕刻,極能發揮樟木的耐性、可雕性,宜鑿刻多層鏤空的雕刻藝術精品,是讓觀者驚歎的鬼斧神工之瑰寶。特別是經過髹漆貼金之後,又達到金碧輝煌、瑰麗精美而精彩紛呈之藝術境地。……而潮州木雕則以鏤通雕為特色;在浮雕的運用上,較為少見。在鏤通雕刻技藝中,尤以人物題材,特別是吸取潮州戲曲人物故事的題材和反映當地民間故事的題材,更顯示出濃郁的地方特色。」正文分為八章:一、〈古代潮州木雕述略〉;二、〈潮州木雕發展的鼎盛時期〉;三、〈50年來潮州木雕的發展歷程〉;四、〈熔雕刻與繪畫於一爐的藝術〉;五、〈種類繁多的潮州木雕〉;六、〈,木雕題材與地方特色〉;七、〈影響潮州木雕發展的諸多因素〉;八、〈潮州木雕賞析〉。書末有〈後記〉。

•黃挺著《韓文公祠與韓山書院》,廣州:廣東出版社,2006年。(106頁)
本書是「嶺南文化知識書系」中的一本,主要介紹潮州重要的文化地標韓文公祠與韓山書院。全書分為九個部分:一、〈從韓愈講起〉,談及韓文公祠與韓山書院都與韓愈有關,自北宋初年開始,韓愈即在潮州受到高度崇拜,潮州城東山被命名為韓山,韓山下的大河被稱為韓江,韓愈種植的橡樹被稱作韓木,韓山上的亭子叫韓亭……韓文公祠和韓山書院就是最能表現潮州人對韓愈敬仰之心的;二、〈宋代韓祠和韓山書院的創建〉,追述宋代前後三座韓祠修建和搬遷的經過,以及韓山書院的創建和發展管理;三、〈元代韓祠和韓山書院〉,講述潮州受元軍摧殘之後的數十年,韓祠和韓山書院的重建情況;四、〈明代韓祠與韓山書院的衰落〉,提到整個明代潮州人崇拜韓愈的熱情不減,韓文公祠不斷重修,但因受到朝廷政策和學術思潮的影響,韓山書院除了在嘉靖到萬曆年間有一個短時間的復興,其餘時間都衰落了;五、〈清代韓祠與韓山書院的別建〉,詳述清代韓祠的數次重修和擴建,以及韓山書院的再創、修葺直至轉型;六、〈韓山書院的轉型〉,專述清末至民初,韓山書院逐漸轉為現代師範學院的經過;七、〈韓山精英〉,列舉清代以後在韓山書院掌教的精英,包括黃釗、吳道镕、何如璋、丘逢甲、溫廷敬、詹安泰、饒宗頤父子等;八、〈韓祠風物〉,介紹韓祠的韓木、古碑及宋代用韓廟香火錢刻成的《昌黎先生集》;九、〈韓祠的新功能〉,敘述韓祠在新時期作為文物保護和旅遊景點的主要功能。

•張偉著《潮州八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106頁)
本書是「嶺南文化知識書系」中的一本,主要介紹古今潮州八景及相關知識,分為七個部分:一、〈名聞遐邇的潮州八景〉,追述了潮州八景的由來,分析潮州人文景觀的特點為:(一)潮人聰穎敦厚,對給潮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感恩戴德,(二)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徵,(三)潮人吸收外來文化,把眾神崇拜的宗教文化融合到景觀中,(四)建築形式最能體現潮州的建築特點;二、〈明代的潮州八景〉,介紹了明代潮州的韓亭秋月、西湖梅風、文峰飛翠、鳳棲木棉、鳳山秋菊、龍潭落照、筆架晚涼及金山朝旭八景;三、〈明末清初的潮州外八景〉,分述明末清初潮州的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鳳凰時雨、北閣佛燈、西湖魚筏、龍湫寶塔、鱷渡秋風及金山古松八景;四、〈潮州府城內八景〉,介紹潮州府城的東樓觀潮、奎閣騰輝、古刹梵唱、蓮花午照、西園觀菊、蘆荻晚眺、七星步月及府樓鐘聲八景;五、〈歷代吟誦八景詩文〉,輯錄歷代關於潮州八景的詩歌五篇共四十首;六、〈當代潮州新八景〉,對2010年新評選出來的八景作出介紹,包括濱江紅棉、廣場燈影、坊街亭韻、淡浮水墨、綠島晴嵐、桑浦禪泉、鳳凰天池及柘林漁火;七、〈列入「國保」的潮州景點〉,近年來,古城潮州還有八個景點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保」),包括廣濟橋、許駙馬府、筆架山潮州窯遺址、潮州開元寺、已略黃公祠、韓文公祠、道韻樓和從熙公祠。書末有〈後記〉。

•陳澤泓著《潮汕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16頁)
本書是「嶺南文化知識書系」中的一冊,介紹了潮地、潮人、潮語、潮藝、潮食、潮劇等潮州文化中的方方面面。著者提到:「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隅,潮汕民系指的是生活在潮汕地區的、使用潮汕方言的漢民族分支族群,是一個地域特點很強而且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共同體。潮汕地區習稱『潮州』、『潮汕』,包括現在的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三個地級市的地域。三市陸地面積為10819平方公里,現在常住人口1200萬人,通行共同的方言,稱為潮州話(或稱潮汕話),有著共同的人文特徵,形成了在嶺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潮汕文化。」全書分為十二個部分,包括:(一)既封閉又開放的地理環境;(二)潮汕先民與民系形成;(三)移民外遷與海外潮人;(四)群賢畢集耀潮汕;(五)閩方言分支的潮汕方言;(六)善於經商的潮人;(七)精如繡花的潮汕農藝;(八)潮人飲食與工夫茶;(九)多姿多彩的潮汕建築;(十)巧奪天工的工藝美術;(十一)多神崇拜的信仰風俗;(十二)潮劇與潮樂舞蹈。

•陳訓先著《潮汕先民探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91頁)
本書是「嶺南文化知識書系」中的一冊,追述了從古至今各朝各代生活在潮汕地區的人民。著者描繪潮汕這片土地時提到,「位於中國南方最富饒的一段海岸線上的潮汕大地,三面依山,一面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植被繁縟。雖不是人類的發源地,但至少遠自一萬年以前,便有九黎、三苗、南蠻、百越等族群相繼來到這裡,在這裡棲息、繁育;在這裡勞動、創造。這些族群,儘管族源龐雜,種姓繁複,各有君長,互不統屬,但經過了歷史上的幾次大碰撞、大遷徙和大演變,最終融合進華夏族——漢族的大家庭當中,成為光榮的炎黃子孫。」本書的溯源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直至清代,包括:(一)原始人類與潮汕人類先驅;(二)傳說時代與潮汕氏族傳說;(三)夏商周代的潮汕苗蠻部落;(四)春秋戰國與潮汕百越興起;(五)秦始皇南征百越;(六)漢朝對東南沿海的經略;(七)三國及後潮汕山越的演變;(八)隋至清潮汕畬民土著的入籍。

•陳歷明著《潮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14頁)
潮劇是潮汕地區的地方劇種,帶有鮮明的潮汕特色,本書即是介紹此一劇種的專書。著者這樣介紹潮劇:「在廣東東部潮汕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潮劇,是流傳廣泛、綜合藝術極其精妙的中國戲曲明珠之一。潮劇,向來稱為潮州戲或潮音戲,以潮州話演唱,用大鑼鼓及潮州管弦樂器伴奏,一直流行於潮汕地區、閩南一帶以及東南亞地區,20 世紀後期還傳播到歐美等地。潮劇是中國戲曲藝術含金量很高的一個地方劇種,在當地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到處普及演唱,家喻戶曉,世代流傳,雖屢經風雨,仍能推陳出新,一直繁盛不衰。」正文分為九個部分:(一)源遠流長的潮劇基因;(二)潮劇文化的發展軌跡;(三)絢爛多彩的劇目大觀;(四)輕婉動人的音樂情韻;(五)虛實諧巧的表演技藝;(六)璀璨繽紛的舞臺美術;(七)全面開花的演出活動;(八)留芳五洲的海外潮音;(九)研教兼得的藝論風光。書末有〈後記〉。

•達亮著《潮州開元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21頁)
本書分為十二個部分介紹潮州開元寺的由來、建置、建築結構、內部裝飾等方方面面,包括:(一)〈寺名由來〉,分析佛教建築「寺」、「院」、「寺院」、「叢林」等不同稱呼的區別,追述開元寺的前身和名稱由來;(二)〈建置沿革與五進格局〉,敘述開元寺從唐玄宗時期以來至今的建置沿革,并介紹開元寺為廊院式中的橫聯三院式佛寺,主院為五進、中軸式對稱結構;(三)〈天王殿的建築藝術〉,天王殿是開元寺第一重殿,又稱過殿,在建築格局中體現宏偉、莊嚴的特點,採用單檐歇山頂的建築形式;(四)〈一殿兩閣建置〉,一殿為大悲殿,兩閣為觀音閣和地藏閣一殿兩閣的的藝術裝飾,風格古樸敦厚,造型秀美,色彩俏麗,渲發了佛教文化的內涵及地方傳統技藝;(五)〈泰佛殿〉,泰佛殿為國內漢地佛教寺院中第一座泰國式佛殿,是潮州開元寺一處獨立殿閣;(六)〈四大部洲塔、大銅鐘與石經幢〉,開元寺有四座阿育王塔,俗稱四大部洲塔,大銅鐘掛於大雄寶殿內東側,大雄寶殿月臺前有東西對峙的兩座石經幢;(七)〈銅雲版、大香爐、大魚梆與關帝像〉,銅質碩大雲版、隕石大香爐、鯉形中空大魚梆,以及一幅融神、帝、將、帥為一體的關帝像是開元寺的重要收藏;(八)〈千佛塔、《大藏經》與舌血經〉,金漆木雕千佛塔、乾隆御賜的《龍藏》,以及智誠和尚刺血為墨繕寫的《華嚴經》為開元寺的珍貴文物;(九)〈潮州佛樂〉,介紹潮州佛樂及其流傳過程;(十)〈天王與菩薩〉,簡介佛寺供奉的四大天王與八大菩薩;(十一)〈開元菩提樹〉,菩提樹是佛教中的圣樹,開元寺菩提樹是南粵大地上舉足輕重的菩提樹;(十二)〈嶺東佛學院〉,這是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創辦的佛教文化教育機構,并出版有《人海燈》雜誌及數種書籍。

•楊堅平著《潮繡抽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11頁)
潮州刺繡簡稱潮繡,主要包括以潮州市為中心的整個潮汕地區的刺繡,色彩瑰麗,金絨結合立體鋪墊呈半浮雕,顯出獨特風格,又分為手繡、機繡、髪繡、珠繡等不同種類,還包括繡衣、潮劇戲衣、潮州鐵枝木偶、香包等衍生產品。抽紗是指根據圖案設計,用小剪刀在布料上將花紋部分批紗和緯紗挑斷抽出,然後在剩下的稀疏經緯紗上用繡線加以連綴,呈現透空花紋圖案的手工藝產品,運用墊繡、刁繡、平繡、十字繡、萬里斯、托地繡、花窗、星點窗、扭空等多種繡種,佈局巧妙,匠心經營,形成圖案優美、浮沉有序、抽通陪襯、清雅精緻的獨特風格。本書分為十個部分,包括:(一)民間手工藝——刺繡;(二)潮繡發展概說;(三)潮繡大家庭子女成群;(四)刺繡藝苑中一枝獨秀;(五)潮繡是源,抽紗是流;(六)萬花筒般的抽紗品類;(七)抽紗「二寶」與潮繡「二金」;(八)從鉤針編織到鉤針時裝;(九)從刺繡、抽紗到通錦繡;(十)傳統刺繡與現代服飾。書末有〈後記〉。

•郭馬風著《潮汕茶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93頁)
本書主要討論潮汕地區與茶的密切關係,全書分為五章:(一)〈全民嗜茶〉,潮汕人嗜茶,在清代以來的史誌雜著中已有不少記載,上至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地主商賈,下至販夫走卒、漁樵耕者,甚至乞丐流民都好飲茶,喝茶的地點也不拘於自家廳堂、酒樓茶座,商店鋪頭、路邊街頭都是烹茶飲茶之地;(二)〈茶葉生產〉,20世紀50 年代以前,潮汕本地茶葉品種稀少,品質普通,50年代起,開始調整本地茶類結構和品種結構,推廣原有茶種,引進新品種,打造本地名優茶樹品種,包括鳳凰水仙、鳳凰單叢、嶺頭單叢、鋪埔白葉水仙、石古坪烏龍、西岩奇蘭及西岩色種;(三)〈工夫茶具〉,工夫茶之所以稱工夫,是因為有許多講究,包括用茶、用水、茶具、沖泡程式、品嘗方法、環境佈置、茶伴、茶料(助飲食料、俗稱茶配)等等,其中傳統的潮汕工夫茶具有十多種,有所謂四寶、八寶、十二寳之說;(四)〈工夫茶藝〉,潮汕工夫茶藝的所謂工夫,包括優美的品茶環境、高雅陳設、整潔齊備的茶具、香味形色俱佳的烏龍類名茶、清洌甘純的用水、精美老練的沖泡茶藝、和誠悅意的茶伴,以及閒情逸致的時間心境等等;(五)〈工夫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物質功用(如消食、保健、解渴),及精神功用和境界(即思想、道德、禮儀、藝術、宗教、哲學、情感等精神世界)的綜合體現,潮汕工夫茶也有其獨特的茶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