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國的一百六十多年間,已經出現了中國商船遠赴日本和中日僧侶往來。同一時間亦有赴日的宋船,次數超過七十。宋朝商人運日的貨物,計有錦、綾等的絲織品,還有香料、藥材、茶碗、陶瓷器、銅錢和文具書籍等。日本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沙金、木材、水銀、錦、絹、布、扇和刀劍等。來往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宋代商船,體積多數屬於小型,可以搭乘六七十人。商船從兩浙地區出發,橫渡東海後,抵達日本肥前(日本長崎、佐賀一帶),之後轉往築前(日本九州福岡)的博多,有些商船更深入至日本海沿岸,最深入者去到越前(日本福井)的敦賀。其中博多一地成為華僑的聚居地方,該地稱為「宋人百堂」,而博多的華僑大部分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浙江明州和臨安,還有福建地區,人數上以福建人居多。他們很多是商人和手工藝者。至於南宋政府則規定日本商船只可以進入靠近長江口的明州。南宋海上貿易發達的時候,正值日本先後處於平安時代末期和鐮倉時代。平安時代的平清盛和鐮倉時代的源賴朝,均重視日本的對外貿易,採取比較放任的政策,容許自由貿易。既然南宋政府和日本政府均注意海上貿易,因此兩國之間貿易繁盛,移居日本的中國商人不絕,當中以居日的宋商謝國明,值得我們的留意。
謝國明原來是臨安商人,在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出生,他是日本華商中的領袖,被人稱為「船頭」或「綱首」。謝國明在博多居住,並改名為謝太郎國明,娶日本女子為妻。他積極在日本經營其事業,佔據中日交通要道上的玄海灘孤島(小呂島)。由於謝國明性格慷慨樂施,深受日本人的愛戴,所以在日本人之間出現了一些傳說,就是中國的針灸、造船,以及製作唐鋏(剪刀)和饅頭等技術,均由謝國明帶來日本。此外,謝國明與日本僧人的關係密切,資助臨濟宗僧人圓爾辨圓(1202-1280)前往南宋,又對圓爾辨圓興建承天寺作出財政援助。公元1252年,謝國明在日本病逝。從謝國明的一生,我們可以見到南宋商人在日本發展的黃金時期。然而日後由於日本的權勢集團對中日貿易權的爭奪、南宋的滅亡,以及蒙古侵略日本,中國商人來日居住的數量逐漸減少。
在探討臨安、南宋和日本三者之間的文化關係時,中日兩國僧人的角色及其作用不容忽視。來華的日本僧人利用每年三四月吹東北季候風的日子,初時乘坐宋人商船,及至南宋中後期則改坐日本商船,中日商船經朝鮮半島南部,前往南宋的明州,而日僧回程時則多在八九月份,這個時候正是吹西南季候風。在眾多來華的日本僧人中,以榮西、南浦紹明、心地覺心、俊芿的表現比較突出。榮西,日本備中人(今岡山縣),為了振興日本的天台學,榮西決定前往天台學的發源地──中國天台山。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四月,榮西踏足明州,同年九月返回日本,在南宋期間他發現到以臨安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禪宗的發展非常繁盛。因此公元1187年,榮西再次來臨南宋,直接前去臨安,向臨安知府申請從陸路遠赴印度,但是通往印度的道路被外族佔據,所以榮西只好放棄去印度。後來榮西離開臨安,在天台山等地學禪,至1191年才返回日本。榮西學成回國後,融合天台、密、禪三宗,創立了臨濟宗,又把南宋的禪宗式建築移植於日本,在九州和近畿地區指揮興建三座禪寺,分別是聖福寺、壽福寺和建仁寺,並且舉行禪宗式受戒會,跟隨他的弟子數目眾多,使到禪宗在日本大行其道。此外,榮西又在日本宣傳南宋的抹茶法,撰寫了《吃茶養生記》一書,在榮西的提倡下,飲茶風氣逐漸在日本的高尚階層中盛行起來,而榮西亦因此享有「茶祖」的稱譽。
南浦紹明(1235-1308),諱紹明,道號南浦,日本臨濟宗僧,出生於駿河國安部郡(今屬日本靜岡縣)。他俗姓藤原氏,十五歲剃度為僧,入鐮倉建長寺參禪學道十年,師事赴日宋僧、鐮倉建長寺開山祖師蘭溪道隆(1213-1278)。受到蘭溪道隆的影響,南浦紹明於1259年赴宋尋師學法,在浙江寧波的雪竇山拜謁宋朝高僧虛堂智愚(1185-1269)。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八月,虛堂智愚奉朝廷之命主持臨安徑山的興聖萬壽禪寺。徑山寺初建於唐代,因寺有路徑通往天目山而故名,既是江南第一大寺,又是臨濟宗楊歧派的大本營。南浦紹明亦隨虛堂智愚來到臨安徑山寺,度過了三年時間。其間他不僅努力修禪,並且認真考察徑山的種茶和製茶技術,還有徑山茶宴的禮儀,回國後把它們廣泛傳播。雖然現時日本茶道與南宋的徑山茶宴,兩者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別,不過日本茶道中茶室的典雅佈置、行茶的莊重禮儀,還有以茶論道和注重德性的特色,仍然保存了徑山茶宴的韻味。由此可見,日本茶道源於徑山茶宴,而南浦紹明對於徑山茶文化東傳日本,可以說作出了貢獻。此外,南浦紹明亦是鐮倉新佛教的代表人物,大力弘揚南宋的臨濟禪風,同時又參與蒙古與鐮倉幕府之間的外交事務。
心地覺心在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來到南宋,在臨安各寺訪師問學,把杭州護國仁王禪寺的「尺八」技藝和餘杭徑山寺的接待寺(庵)制度帶往日本。俊芿(1166-1227),日本國肥後(熊本縣)人,字不可棄,號我禪房。公元1199年入宋,在徑山寺跟隨蒙庵元聰禪師修習禪法,受到南宋權臣史彌遠和其他臨安的士大夫推崇,十二年後返國,帶回眾多典籍,包括律宗大小部文三百二十七卷、天台教宗典籍七百一十六卷、華嚴章疏一百七十五卷、儒道二教書籍二百五十六卷、其他雜書四百六十三卷、法帖御書堂帖等碑文七十六卷等,總數達二千餘卷。
此外,無准師範(1179-1249)及其中日弟子亦值得我們留意。無准師範俗姓雍,師範是名,無准是號,四川梓潼人。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無准師範奉敕前往徑山,成為徑山寺主持,並獲朝廷賜予「佛鑒禪師」的稱號。他的禪宗思想,具有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傾向。無准師範的弟子甚多。日本僧人圓爾辨圓來宋學法,拜無准師範為師。他將臨濟宗楊歧派引進日本,兼且整頓日本寺院禪規,推行宋朝的禪院制度。與其師無准師範一樣,圓爾辨圓亦倡行三教合一,携帶宋代理學著作返回日本,在不同場合上講授宋學,並且親撰《三教要略》一書。宋學傳入日本,不但對鐮倉時代武家文化的形成構成了影響,還有使到「禪僧無不兼儒,蔚成禪學與儒學之一大合流,禪儒合一,參禪者無不傾心宋學。」(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無准師範是書法家和繪畫家,在無准師範的感染下,圓爾辨圓亦重視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他把宋代書法拓本、書帖,以及無准師範的墨迹和頂相圖帶回日本。頂相圖是祖師的肖像畫,由老師贈予臨別的學生。頂相圖的東傳日本,為日本的宗教肖像畫提供了學習樣板,促進日本人物畫在寫實方面的發展。最後圓爾辨圓也帶走徑山的典籍與茶種。典籍方面,數目有幾千卷,分為內典和外典。內典有二百六十二部,包括經論章疏一百七十部、僧傳語錄等九十二部;外典共有一百零二部,內容關於五經、朱子學、老莊、兵家、小學、文學、醫學等,這些典籍收藏於京都東福寺普門院書庫,為將來日本五山文化的繁盛奠定了發展基礎。至於茶種方面,圓爾辨圓在日本靜岡縣播種,後來又仿照徑山碾茶的製作方法,製作出日本的碾茶。
宋僧兀庵普寧和無學祖元亦是無准師範在徑山寺時期的高足。兀庵普寧(1196-1276)是四川成都人,於公元1260年應在日宋僧蘭溪道隆之邀前去日本,在日本逗留了五年,其間主持鐮倉建長寺,大倡教外別傳,感化了幕府執政北條時賴,使他把禪宗與鐮倉武士兩者結合起來。無學祖元(1226-1286)俗姓許,字子元,號無學,慶元府鄞縣人,公元1279年接受北條時宗的邀請來到日本,宣揚宋朝風格的禪宗,成為鐮倉圓覺寺的開山祖師。無學祖元結合日本禪林的特點,又根據自己的參禪問道經驗,以細緻入微、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解禪理,表現猶如苦口婆心的老婦人,日本人稱其宣教方式為「老婆禪」。無學祖元踏足日本不久,已經預言蒙古軍隊入侵日本,而蒙古侵略日本期間,他為日本求佛祈禱,鼓舞了抗蒙日兵的鬥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