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上報業非常發達的地區之一,中文報業的起源亦很早,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本地出版的中文報刊為數相當可觀,對海內外華人社會影響頗大,在近代中國報業以至全球華文報業史上,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報業史有時也稱為報學史、報刊史或新聞史,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報紙;至於新聞傳播史、大眾傳播史,則包括廣播、電影、電視等較後出現的傳播媒介。有關中國報業史的著作很多,其中亦有涉及香港報業和海外華文報業的介紹;而專論香港報業發展的書,一般也注意到香港報業與近代中國的關係。回顧學界的研究成果,不難發覺對於個別報紙的探討是頗為缺乏的,香港出版的報紙極少有專書或專文作出全面論述或專題研究。
關於中國報業史、新聞史的著作為數不少,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是奠基之作1,曾虛白主編的《中國新聞史》2、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3,這些專著大多都是由中國報刊的起源講起,概述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歷程,穿插介紹重要的報刊和報人。書中通常都會提及香港幾種在報業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報紙,如《遐邇貫珍》、《中外新報》、《循環日報》等,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二十五章第二節,就是專門論述港澳新聞事業的。但是,這些著述大多都集中於縷述香港新聞報業的早期歷史,即晚清時期香港的報業狀況,極少提及民國時期的香港報業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情況,甚至隻字不提。
還有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就是卓南生的《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4。卓南生發掘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彌補了報業史研究的一些空隙,並利用這些資料考證和修訂了以往其他著作中有分歧、有錯誤的地方,且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關於《中外新報》,卓南生找到了1872年5月4日的《香港中外新報》,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一份;5他還找到了1859年間的《香港船頭貨價紙》79份。利用這些資料,卓南生指出早期的《香港中外新報》是週三次刊,而不是戈公振所說的兩日刊,並推斷該報是在1873年改為日刊的;通過比較,認為《香港船頭貨價紙》是《香港中外新報》的前身;又考證了日本刊印流傳的《官版香港新聞》和《香港新聞》,斷定所根據的中文原刊即為《香港船頭貨價紙》。6
1 |
戈公振著《中國報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是研究中國報業史的必讀之書,其後面世的專著大多是以此書為參考依據。但是此書成書年代較早,資料缺乏,書中有不少錯漏之處,也影響了不少其他書籍出現同樣的錯誤。按: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重排本是以1955年三聯書店版為底本編印的。 |
2 |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
3 |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三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2年)。 |
4 |
卓南生著《中國近代新聞成立史》(東京:ぺりかん社,1990年)出版後,著者撰寫了此書的中文版《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其後有所補充,另出《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
5 |
在此之前,可見到的最早的《中外新報》是載於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一張1912年的報紙。 |
6 |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第99-14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