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個案研究之一:孔子
孔子(約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喪父,曾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看管牛羊的「乘田」。中年時,擔任過魯司寇,被迫離職後,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理論,但終不見用。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教育。相傳曾整理《詩》、《書》,刪修《春秋》,其言論由學生輯錄整理,而成《論語》一書。孔子學說以「仁」為中心,講求「禮」、「樂」,企圖以「正名」的主張維護宗法制的貴族統治。歷代統治者尊孔子為聖人,孔子思想影響中國文化達二千多年。
《課程及評估指引》作了這樣的說明:「孔子在動盪的春秋時期曾有志參與政治,希望藉恢復周代的禮治社會令當時的亂世『撥亂反正』。他雖然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以誨人不倦的精神,有教無類,將自己的理想傳揚,從而成為影響中國教育發展極為深遠的偉大教育家。」
知識分子個案研究之二: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35年─前87年;一說公元前145─約前87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早年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初為郎中,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繼承父職任太史令,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參與改革曆法。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被捕下獄,受腐刑(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這本紀傳體史書稱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按:司馬遷的生年,另有公元前135年一說。
《課程及評估指引》作了這樣的說明:「司馬遷生當漢朝盛世,懷抱史家的精神及責任,追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奮力撰寫《史記》一書,記錄上古至當世(漢朝)的歷史,探究歷代政治盛衰得失的緣由,從而為歷代史家奠下撰述史書的楷模。」
知識分子個案研究之三: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慶曆進士。1058年(仁宗嘉祐三年)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069年(神宗熙寧二年),任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積極推行新法,但因保守派反對,受到阻礙。1074年(熙寧七年)被辭退,次年再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課程及評估指引》作了這樣的說明:「王安石以救世濟民為己任,大力推行北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涵蓋範圍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等各層面的重大改革──熙豐變法。這次變法雖因種種原因終未竟全功,但他的識見、魄力與處事方法卻充分突現了北宋士大夫做人為學的特色。」
《課程及評估指引》作了這樣的說明:「司馬遷生當漢朝盛世,懷抱史家的精神及責任,追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奮力撰寫《史記》一書,記錄上古至當世(漢朝)的歷史,探究歷代政治盛衰得失的緣由,從而為歷代史家奠下撰述史書的楷模。」
知識分子個案研究之四:何啟
何啟(1859─1914年),清末民初時期香港的思想家、政治家。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留學英國,後在香港任律師、醫生。1887年創辦香港雅麗氏醫院,附設西醫書院。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十餘年。1909年任香港大學助捐董事會主席,其後將所辦西醫書院併入香港大學。他用英文發表了不少政論文章,要求設立議院,主張發展私人工商業,反對洋務派的「官督商辦」。其著作譯成中文後,收入他與胡禮垣合著的《新政真詮》中。
《課程及評估指引》作了這樣的說明:「何啟出生於一個香港的基督教家庭,早年在港接受西式學校教育,出洋習醫學法(法律)後回港執業,成為少數學貫中西的華人菁英。他既不忘本身社會菁英的責任,廣泛參與香港的政治、社會、文化事務,努力從事改革與建設;更關心中國的國運,積極鼓吹改良思想。他立足香港、懷抱中國、重視社會、推動教育,對日後香港和內地的發展尤具不容忽視的影響。」
|
|
梁啟超 |
|
知識分子個案研究之五: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清末維新運動的領導者,著名報人、思想家、史學家。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他是康有為的學生,與康有為並稱「康梁」。1895年與康有為一起發動「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1898年與康有為等組織保國會,並參加戊戌變法。戊戌政變發生後,逃亡日本,主張君主立憲,並與革命派展開論爭。辛亥革命後重返中國,先後在袁世凱政府任司法總長,在段祺瑞政府任財政總長。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專注於學術研究。所著詩文甚多,編為《飲冰室合集》。
《課程及評估指引》作了這樣的說明:「梁啟超早年參加科舉,曾公車上書及積極投身戊戌維新,努力從事政治改革;民國成立後亦曾擔任官職;晚年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及學術研究工作,著作數百萬言,在史學、佛學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卓越成就。他的一生體現了知識分子從傳統到現代、自從政到為學的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