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石侯公祠本身為河上鄉侯族北沼一房的家祠,始建於明朝末年,為紀念十七世祖侯居石所捐建。由於古時立祠花費不菲,足見侯居石在村中較其他族人為富有。此祠又曾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後來「家祠」漸漸地成為河上鄉侯族的「公祠」,放置了河上鄉歷代主要祖先的神位,讓族人共享並供奉相同的祖先。該祠地方寬敞,既然是祖祠,則主要為村民祭祖和舉行傳統儀式的場所;除此之外,也是村民聚集聯誼議事、讀書學習的地方。1987年被列為認定古蹟,直至200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公祠為三進兩院式的建築,正面的鼓台、門框和部分牆身都是以廣東蓮花山的紅粉石來建造。祠堂的屋頂以木為材料,採樑架結構,就是用整齊的樹木做成柱子直立在地面,然後上面用橫向的樑和枋互相聯繫起來,以支撐整座祠堂的架構。此外,洪聖廟的屋頂採用了兩面坡的形式,屬「硬山」式的設計,即是在房屋的左右兩面,屋頂與牆體相接。房頂前後兩面的屋檐向前挑出,大大地減低笨拙的觀感,造型美觀之餘,也巧妙地運用了以木建築的特性,創造出曲面屋頂,這實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最為突出之處。
居石侯公祠亦用簷檁(即屋上托住椽子的橫木)與椽子為樑架,故向屋頂望上去便很容易看到一排排的樑枋。正廳天花的中間一條為「脊檁」,又名為「龍骨」或「大樑」,多掃上紅漆,安裝時的工序稱為「上樑」或「上龍骨」,以顯尊嚴。
公祠的第一進範圍,左邊和右邊各有廂房一間,古時給人留宿之用。前有擋中,此乃門有中門的設計,又名門檔,主要是避免門外的人直望祠內活動及祭祀情況。平日多是關閉,遇有喜慶或特別情況下才打開,方便名流士紳的進出。
跨過檔中之後,便到了天井的位置。天井前方就是正廳的部分,是第二進的範圍,此處供奉了歷代祖先的神主牌。每逢祭祖、點丁及婚嫁等大大小小的事情,族人都帶備三牲禮品向祖先謝恩,以表孝道。
繞過正廳旁,即可到達後庭,即第三進的範圍,內也設有天井。第三進樓高兩層,曾是教學的地方,上為課室,下設廂房,為老師的休息室。據村民憶述,戰前是主要教授三字經、千字文,屬傳統的書塾類型。戰後命名為「河溪幼稚園」,改為教授中、英、數等現代課程,以配合時代的需要,以服務村內小童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