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二、中國舞蹈史

【1】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158頁)
1961年,原中國舞蹈史教材編寫組成立,負責編寫舞蹈史教材工作。該編寫組決定首先編撰《中國古代舞蹈史長編》,並在長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編纂中國舞蹈史教材。1964年,《中國古代舞蹈史長編》完成定稿。本書就是源自這個長編,在出版前經過修改。著者在〈說明〉中交代本書的產生過程,他說「原中國舞蹈史教材編寫組成立於1961年全國文科教材會議之後。當時主要任務是編寫舞蹈史教材,因為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基礎較差,決定先搞出《長編》,為進一步編寫教材積累資料和經驗。《長編》於1962年秋完成初稿。經廣泛徵求意見,進行了修改,於1964年初定稿,這次整理修改根據的就是這個本子。」內容由三章組成。第一章〈遠古〉論述原始文化和舞蹈的起源、舞蹈在氏族公社中的發展、古代傳說中的原始氏族和舞蹈,以及原始舞蹈的內容、形式和社會作用。第二章〈夏、商〉的探討課題,包括: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舞蹈、夏商時期舞蹈的發展,還有巫、樂舞奴隸和民間的歌舞活動。第三章〈西周、春秋、戰國〉既介紹當時的重要儀式舞蹈,如六代舞、小舞,又闡述宮廷舞蹈機構與舞蹈教育、貴族和民間的歌舞活動、樂舞理論、宗教舞蹈、舞蹈文化的交流等。

【2】王克芬:《中國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307頁)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促進南北兩地的樂舞交流。隋亡唐興,唐代統治者對外來文化,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為吸收外國樂舞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唐代統治階級對樂舞亦相當重視,設立了專門的樂舞機構如教坊、梨園,加上貴族廣置營伎和家伎的風氣盛行,因此盛唐時期,出現很多專業的舞蹈藝人,他們創作了不少新的樂舞,使中國舞蹈發展步向鼎盛。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自此唐室由盛轉衰,受政治動亂的衝擊,大批舞蹈藝人被迫流落民間,他們對民間樂舞的發展、提高和傳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唐代於公元907年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再一次分裂,中原戰亂頻仍,使北方舞蹈發展大受打擊,相反南方政局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頗為繁榮,樂舞得以繼續發展,然而其多承襲唐制,所以五代十國在中國舞蹈史上,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時期。《中國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一書深入闡述隋唐五代的舞蹈歷史。書首是〈概況〉。繼後另有六章,分別是(一)繁盛精湛的表演性舞蹈;(二)來自民間的宮廷宴享樂舞;(三)群眾自娛性舞蹈、民間祭祀及寺院中的舞蹈活動;(四)樂舞機構和舞人;(五)隋、唐舞蹈形象和舞蹈;(六)五代十國時期的舞蹈概況。書末有〈結語〉和〈後記〉。

【3】王克芬、隆蔭培、張世齡:《二十世紀中國舞蹈》,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年。(268頁)
新中國於1949年建立以後,中國舞蹈史研究逐漸出現。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於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展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8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更積極推動研究發展,出版了若干學術著作,如《中國古代舞蹈史話》、《唐代舞蹈》、《敦煌舞姿》、《中國歷代舞姿》、《中國舞蹈史》、《中華舞蹈通史•圖錄卷》,等等。此外,其他學者亦進行研究,締造甚多研究成果,然而有關近現代中國舞蹈史的專著未見出現,本書的出版正好補充這個空白。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近現代中國舞蹈〉共有五章,包括:(一)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二)歐美舞蹈的傳入和五四運動後產生的新舞蹈;(三)蘇區歌舞活動;(四)抗日戰爭時期的舞蹈;(五)新中國建立前期的舞蹈。下編〈當代中國舞蹈〉由第六章至第九章組成,依次為:(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闢了中華舞蹈的新紀元;(七)十年浩劫中的舞蹈藝術;(八)新時期舞蹈藝術的繁榮昌盛;(九)香港、台灣舞蹈藝術概貎。

【4】馮雙白、王寧寧、劉曉真:《圖說中國舞蹈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234頁)
書首〈導言〉表示「中國古代舞蹈史不僅起源久遠,而且流派曼衍,綿綿不絕。有刻劃在山崖上的壁畫、埋藏地下而被後人挖掘出來的舞蹈陶俑、文人騷客詩詞歌賦中的描寫、史書典籍中的樂舞志錄等,為漫漫舞史提供了形象的佐證。」因此本書利用文字資料如史籍、文集、筆記和詩詞作品,還有畫作、壁畫、陶俑等圖像或實物資料,圖文並茂描述上古至明清時期中國的舞蹈歷史。全書共分為八章:第一章〈文明誕生的紀錄──祖先之舞〉;第二章〈制禮作樂的創造──兩周樂舞〉;第三章〈百戲紛呈的規模──秦漢舞蹈〉;第四章〈文化交流的時代──魏晉、南北朝舞蹈〉;第五章〈泱泱大國的壯觀──隋唐舞蹈〉;第六章〈民俗民藝的宏闊──宋遼金夏舞蹈〉;第七章〈審慎兼容的謙遜──元代舞蹈〉;第八章〈雅俗共舉的承續──明清舞蹈〉。認識中國舞蹈史,既可以了解中國體育發展,又能夠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趣味。作者表示「中國古代舞蹈的歷史,是一部燦爛的動作語言史,它所傳達的意蘊、意緒和意境,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趣味,成為整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長河的重要支脈。」

【5】金秋:《古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307頁)
古代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希臘、羅馬各地區的道路。至於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與東亞、東南亞、阿拉伯各地聯繫在一起。兩漢至唐代前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期,中唐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則較為繁盛。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主要透過陸、海絲綢之路上進行。就舞蹈而言,龜茲、印度樂舞通過絲路傳入中國,而中國樂舞亦經絲路傳至日本、朝鮮。本書對中外樂舞交流與絲綢之路的關係作出深入闡述。全書共有七章:(一)緒論;(二)先秦時期中西樂舞文化交流;(三)兩漢時期的絲路樂舞;(四)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樂舞交流;(五)隋、唐、五代「絲路」樂舞文化交流;(六)海上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一)──古代日本與中國樂舞文化交流;(七)海上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二)──中國與朝鮮半島樂舞文化交流。書末是〈結束語〉。作者在〈緒論〉中交代書中的探討範圍,她說「本書試圖沿古絲綢之路的滄桑歷史探索中外樂舞交流的狀況,在探索中外樂舞藝術交流歷史的同時,還對絲綢之路沿線的文明古國的樂舞藝術的生成、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作一探索,以便對各個不同民族文化圈內的樂舞文化,以及圈與圈之間的文化交流有個較為全面的了解。」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