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三、中國棋藝史

【1】史良昭:《博弈遊戲人生》,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181頁)
「博」是指六博,「弈」則指圍棋。古人將博奕兩者結合,原因是兩者都是在「局」或「枰」上進行的娛樂遊戲。後來國人在博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系列的骰戲、骰棋戲、牌戲;在弈的品類中增加了象棋。最初博弈純粹是娛樂活動,然而隨著活動的發展,它朝向教育性、功利性兩個不同的方向,導致博戲與弈戲逐漸分途發展。本書作者在〈前言〉中闡明了中國博弈遊戲的重要性,他說「博弈雖歷來被目為小道,卻實為古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共同行為。它參與了人類生活機制的調節,與不少重大的歷史事件及社會活動發生聯繫,並直接影響了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審美趣味乃至思想方式。這一切使它有別於通常的消遣遊戲,而成為一種具有豐富內容的文化形態。」既然博弈本身是一種悠久和普遍的文化現象,與社會、歷史及其化文化形態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實在值得受到人們重視,並進而探討其演變歷程。全書收錄了二十八篇文章,如〈六博之謎〉、〈五花八門的骰戲〉、〈竹林戲──麻將〉、〈皇帝與圍棋〉、〈象棋戲的流播〉、〈圍棋與象棋的比較〉等,描述由上古至清代不同類型博弈遊戲的歷史。

【2】張如安:《中國圍棋史》,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498頁)
圍棋源於中國,發展源遠流長,在形成的過程吸收了兵家、道家和易家的思想,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人格形態、日常生活構成影響。清代文人張潮在《幽夢影》直截了當地指出「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傳統文化受到科技的重大衝擊。圍棋面對科技的挑戰,依然屹立不倒,發揮出一種攝人的魅力,不少國人對該棋藝運動仍樂此不疲。我們可以看到圍棋的魅力已經超越國界,向四方八面散播,圍棋越來越受到外國人士的注意。本書作者對圍棋的特色、影響及其未來,給予清晰的說明,他說「圍棋起源於中國,是中華民族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雙翼並展的光輝傑作,也是中華文化的奇葩。圍棋之道涵茹廣大,包容百家,它借助於兵家、道家、易家思想組織成筋骨脈絡,在紋枰縱橫的黑白世界,包孕了中國智慧的基因,複製著中國文化的密碼。這項充滿智慧的游戲,不但有極為悠久的歷史傳統,而且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長期以來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人格形態、日常生活等產生了深遠、積極的影響。時至今日,圍棋以其內在的動人魅力呈現出經久不衰的勃勃生機。它的內在意蘊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已愈來愈為不同膚色的人們所認識。圍棋正加速向全世界傳播,正在抓起一波高一波的熱浪,氣昂勢雄走向未來,走向全球。」

全書論述圍棋的起源及其歷史。書首有〈自序〉,繼後是五編。第一編〈肇興時期〉共有兩章,就是(一)圍棋文化源於黃河文明;(二)兩漢圍棋的曲折發展歷程。第二編〈崛起時期〉由五章組成,包括:(一)魏晉──圍棋的自覺時代;(二)南朝──圍棋的黃金時代;(三)北朝圍棋的發展;(四)魏晉南北朝的弈制、弈具和弈論;(五)先唐圍棋向鄰國的傳播。第三編〈拓展時期〉分別有十章,計有(一)隋與初唐──過渡期的圍棋;(二)奇峰突起的盛唐弈壇;(三)唐代的中外圍棋交流;(四)唐代的弈具、弈制和弈論;(五)五代十國的圍棋;(六)北宋宮廷職業圍棋的發展;(七)北宋多色調的社會性圍棋活動;(八)北宋的圍棋理論;(九)南宋的圍棋;(十)遼、金、元的圍棋。第四編〈深化時期〉則有三章,分別是(一)明代前期的弈壇;(二)從三派鼎立到群雄亂戰的結束;(三)元明以來的弈具、弈制、弈律和弈譜。第五編〈高峰時期〉包括五章:(一)清初的群雄爭霸;(二)上掩過周、下啟施範的「黃徐時代」;(三)座子時代的巍峨高峰;(四)清代前期的圍棋譜著;(五)近代圍棋的衰落。書末有〈後記〉。

【3】何雲波:《圍棋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591頁)
本書書首〈引言:黑白之間〉概述了書中內容,就是「《圍棋與中國文化》即試圖從多方面發掘圍棋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關係。文化一般被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就圍棋而言,弈具、弈地構成了其物質文化層面。弈具既是下棋的必備工具,又成了一種工藝品,不同的人對弈具、弈地的選擇,又折射出了各自的人生態度、精神追求、審美趣味;棋規棋約、競賽體制、組織機構、對局方式,則構成了一種制度行為文化;當然,文化更多地體現於精神方面,我們對中國圍棋文化的探討,也偏重於從精神心理方面,揭示圍棋與人生,與各種哲學、宗教思想,與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關係。」內容分為八章:第一章〈天圓地方:圍棋面面觀〉;第二章〈中國圍棋的源與流〉;第三章〈弈具、弈地、弈制〉;第四章〈圍棋與中國古典哲學〉;第五章〈圍棋與宗教〉;第六章〈黑白人生〉;第七章〈文化交流與對話〉;第八章〈文化的邊際人:吳清源〉。作者解釋為何另闢一章,集中探討當代中國的圍棋大家吳清源,原因是「說到圍棋遷移與文化雜交,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吳清源。二十世紀取得傑出成就的棋手,不少都是文化的邊緣人,吳清源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同時,吳清源已不僅僅是一個棋手,一個勝負師,他更是圍棋文化的巨匠,一個以棋發言的思想家、悟道者。他將兩種文化(中國與日本)、兩種人生(信教與下棋)統一在一己身上,他所提倡的二十一世紀圍棋典型體現了和諧為本的中國文化精神。」在現今的二十一世紀,有人倡議建立「圍棋學」。作者主張圍棋學應該包含四個層面:(一)圍棋原理,包括圍棋的本質、生成機制規則、技巧、棋理;(二)圍棋文化學,分別是圍棋哲學、圍棋美學、圍棋心理學、圍棋社會學等;(三)圍棋史,主要是梳理圍棋文化和棋藝發展演變的脈絡;(四)比較圍棋學,研究不同民族的圍棋文化,並且互相交流,藉此發掘圍棋藝術的規律。

【4】吳啟泰:《大國手》,香港:香港商報出版社,2002年。(240頁)
當代中國圍棋高手不斷湧現,在世界棋壇上光芒四射,使圍棋發展步向繁榮時期。出於熱愛圍棋,加上認識國內的圍棋高手,作者決定撰寫本書對這些高手一一介紹,並且從人文角度,嘗試探討他們的內心世界,尋找其與常人的不同地方。作者在開首〈導讀〉中指出「六十年代初,以陳祖德為代表的新一代棋手的出現,成為新中國圍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從那以後,聶衛平和馬曉春等年輕棋手的崛起,中國圍棋正式在世界棋壇登場,並在後來的歲月中進入一個空前的繁榮期。追尋歷史的足迹,一些傑出的棋手如同一個個閃光的亮點,將這些亮點鏈接,新中國圍棋發展流程赫然而現。出於對圍棋熱愛,以及我與這些棋界精英交往的特殊經歷,早就萌生了一個念頭,為這些人們熟知的大國手寫一本書。與新聞作品的區別在於作家的視角,力圖從人文角度探討這些圍棋武士作為普通人的內心感情,並從中挖掘他們靈魂深處與常人不同處。」全書總共十一章:第一章〈陳祖德:為棋而生〉;第二章〈聶衛平:並非遠去的輝煌〉;第三章〈馬曉春:苛求天才〉;第四章〈俞斌:一生有棋下〉;第五章〈常昊、張璇:棋緣〉;第六章〈王汝南:三劍客〉;第七章〈曹大元、楊暉:平平淡淡才是真〉;第八章〈劉小光:江湖煞星〉;第九章〈華以剛:筷子與圍棋文化〉;第十章〈龍的傳人:邵煒剛、周鶴洋、古力等七小龍群像綜述〉;第十一章〈王銘與大國手(代後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介紹圍棋高手之餘,亦討論中日韓三國的圍棋格局、韓國圍棋的勃興,還有將來圍棋在世界和中國的走向,目的是「希望有關話題,多少為研究中國圍棋現狀提供一些有益的東西。」

【5】馮建林:《中國歷代棋王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269頁)
「琴棋書畫」是中國的四大高雅藝術。就「棋」而言,它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兵學、儒學、道學、易學和佛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不僅富有趣味,並且具有豐富的競爭和哲理意味,被人們稱為「數學的藝術,趣味的科學,戰鬥的游戲,智慧的化身」。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圍棋、象棋天才,數目多如繁星,本書選取了圍棋、象棋天才各十位,論述他們的生平及其成就。至於選取原則,分別有四條:(一)生平事跡確有多種資料可稽考的,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二)棋藝出類拔萃,登峰造極,曾經有過戰敗當世前輩國手、有過轟動全國的弈棋戰績的,獨步一時,稱雄天下,鮮有競爭對手;(三)在中國棋史上的確有一定的「棋王級」影響力的,為後世學者公認的一代棋王;(四)其生平事跡具有傳奇色彩,有一定的故事性、可讀性的,能夠引人入勝、可卒一讀的。全書分為〈圍棋篇〉和〈象棋篇〉。〈圍棋篇〉包括了〈絕代棋王王積薪〉、〈鎮神聖手顧師言〉、〈宋代棋聖劉仲甫〉、〈明代棋神方新〉、〈倚蓋宗師過百齡〉、〈天才棋王周懶予〉、〈飛仙劍俠黃龍士〉、〈不戰屈人徐星友〉、〈清代棋聖范西屏〉、〈棋中杜甫施襄夏〉。〈象棋篇〉計有〈棋冠古今李開先〉、〈京都棋王傻貝子〉、〈巡河炮王巴吉人〉、〈西北棋聖彭述聖〉、〈無敵中炮林弈仙〉、〈象棋天王黃松軒〉、〈博學聖手謝俠遜〉、〈七省棋王周德裕〉、〈絲綿老虎竇國柱〉、〈四省棋王董文淵〉。書末有十一個附錄:(一)圍棋十訣;(二)棋經十三篇;(三)棋訣;(四)凡遇要處總訣;(五)弈旨;(六)橘中秘‧歌訣;(七)橘中秘‧全旨;(八)棋經論;(九)象棋凡例四則;(十)橘中秘‧殘局說;(十一)事林廣記。最後附有〈後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