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368-1644年)末萬曆(朱翊鈞,神宗,1563-1620年;1572-1620年在位)年間開始,西方科技知識開始傳入中國,這股「西學東漸」的潮流成為推動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早期帶動這股潮流的正是天主教的耶穌會士,這是基於當時歐洲發生了宗教革命,新教基督教出現,其與舊教天主教形成分裂的局面。天主教為了擴張勢力,不得不向外另謀出路。剛巧葡萄牙、西班牙等國正向美洲以至亞洲進行海上擴展,故此,舊教耶穌會便乘勢派遣傳教士來華,藉此培植力量。
事實上,天主教在明末社會中的科學傳播算是十分順利的,這不僅是由於利瑪竇等耶穌會會士的努力外,還與當時的學術風氣有關。明末士人多空談心性,學術變得迂腐煩瑣,促使經世之學漸起。士人轉而講求實學,以振學風。加上,熹宗年間 (朱由校,1605-1627年;1620-1627年在位),外族滿州為患,朝廷深以為慮,改良軍事器械成為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傳教士所帶來的西學,正好強調「格物窮理」,並講求科技器物的製作原理,順理成章地得到朝中人士所推崇。凡此種種,西方科學的傳播和發展,以及傳教士得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實與當時的政治風氣有莫大的關係。
到了清(1644-1911年) 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1661-1722年在位)五十九年(1720年),由於新教基督教反對舊教天主教容許中國教徒拜祭祖先、祭祀孔子以及進行其他祭祀的習俗,故此,激發起中西雙方在禮儀方面的之爭辯,最終清廷下令禁教。及後,雍正 (愛新覺羅‧名胤禛,1678-1735年;1722-1735年在位) 十三年 (1735年),由於傳教士介入皇位的繼承問題而再度引起禁教之舉,當時朝廷規定在北京的傳教士,除擔任欽天監等職外,其餘的必須逐出中國。自此即開展了百多年的閉關政策,中西文化的交流亦被窒礙,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才被迫重新打開門戶。然而,作為西學東漸的先聲,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和士大夫在推動科技的傳播,其開創之功卻不能否定,意義相當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