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從洪武元年(1368年)到宣德十年(1435年),是國力大發展時期,有「洪永熙宣盛世」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封建盛世。社會經濟全面恢復,並且有所發展,至十五世紀初達於高峰,出現了「仁宣之治」,綜合國力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當時的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亦很頻繁,航海家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經歷亞非兩洲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周邊和海外六十餘國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
在政治形態方面,由於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明朝得以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對內得以迅速平定統治階級內部的叛亂事件和少數民族貴族的分裂活動,制止了蒙古貴族捲土重來,維護和鞏固了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局面;對外足以抵禦倭寇和其他外來勢力的侵擾,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行使。
在國家建設方面,當時規模宏大的工程如營建皇宮和南北兩京、修築長城、治理運河以及編纂大型類書、史籍、曆書、佛藏、道藏等,許多都成為後世的歷史文化珍寶,包括今日所說的世界文化遺產。今天許多著名的古代建築,是在明代重修或建造的。
在經濟發展方面,明代生產力的總體水平超過宋元時代,土地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利用,萬曆三十年(1602年)全國的耕地面積達到1,161萬餘頃,這是清代直至雍正年間都未能超越的數字。造船、紡織、礦冶、製瓷、造紙和印刷等,其生產技術都有長足的進步;白銀的貨幣化、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均加強了,工商業市鎮的勃興、地域性商人集團的崛起以及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空前繁榮,促使全國性市場的形成並參與建構世界市場。
在對外關係上,明朝奉行睦鄰外交政策,繼續發展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而中西文化交流又在較為平等的基礎上以和平的方式進行,這對於促進歐洲和中國的社會變革,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必須指出,明代專家學者寫出了一批飲譽世界的著作,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徐霞客遊記》等,表明中國的科學技術在當時是處於世界前列的。陳梧桐、彭勇著《明史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指出:「明王朝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使它的綜合國力在亞洲乃至世界長期處於優勢的地位。即使後期國勢衰敝之時,其經濟發展水平也較歐洲略勝一籌。在這個新舊雜陳的朝代,已經開始了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但明清易代打斷了這一歷史進程。」考文獻〉並有黃明同的〈後記──寫在完稿之後的話〉。
總括而言,明朝所處的時代,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轉變的時代,也是世界歷史上一個關鍵的時刻。所以研究明史,不能純粹視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而應該從東亞整體發展來看,還要從世界趨勢的視野加以觀察。(表4)
中國大事 |
外國大事 |
1368年:朱元璋即位於應天(今江蘇南京),國號明,是為明太祖。 |
1368年:日本足利義滿做將軍。 |
1402年:燕王陷京師,即帝位,是為明成祖。 |
|
|
1404年:帖木兒準備大舉攻中國,集四、五十萬兵力東進。 |
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
1405年:帖木兒於攻中國途中病死。 |
1410年:成祖率軍征韃靼。 |
|
1419年:倭寇侵遼東。 |
|
|
1431年:法國女青年貞德在愛國戰爭中犧牲。 |
1449年:土木之變,英宗被瓦剌所俘;景帝立。 |
|
1457年:奪門之變,英宗復位。 |
|
|
1469年:帖木兒帝國瓦解。 |
1477年:設西廠,由宦官汪直統領。 |
|
|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聖薩爾瓦多島。 |
1563年:俞大猷、戚繼光大破倭寇於閩、粵。 |
|
1564年:倭寇之患平息。 |
|
|
1565年:西班牙人侵入菲律賓。 |
|
1579年:英國殖民勢力開始伸展到印度。 |
1581年:推行新稅制「一條鞭法」;利瑪竇來華。 |
|
|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
1601年:努爾哈赤建立滿洲八旗。 |
|
|
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開始(~1867年)。 |
1611年:東林黨爭起。 |
|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
|
|
161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1648年)。 |
|
1619年:荷蘭人據爪哇,建巴達維亞城。 |
1621年:荷蘭軍隊佔領台灣。 |
|
|
1622年:英國人跟波斯人聯盟,驅逐葡萄牙人的殖民勢力。 |
1626年:袁崇煥守寧遠,打敗金軍,努爾哈赤受傷而死,皇太極繼位。 |
|
1628年:陝西大饑,民變四起,高迎祥稱「闖王」。 |
|
1630年:袁崇煥被誣殺。 |
|
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高迎祥死,李自成繼稱「闖王」。 |
|
|
1639年:日本發佈《鎖國令》。 |
|
1641年:荷蘭人奪取馬六甲。 |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