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黃桂著《潮州的社會傳統與經濟發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261頁)
書首有鄭學檬的〈序〉,正文分為六章,包括: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唐至清初潮州自然及人文社會環境的變遷〉;第三章〈唐至清初潮州人口數量變動情況分析〉;第四章〈唐至清初潮州的經濟進步及與國內主要地區的貿易往來〉;第五章〈潮州某些社會傳統的特點及成因試析〉;第六章〈結語〉。著者在〈結語〉中總結道:「一、從一個較長歷史時期看,潮州的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環境均非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但是,在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潮州自然、社會人文環境又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它們是潮州歷史演義的舞台與背景,既對特定時期潮州的歷史產生制約與影響,又受潮州歷史變化發展的影響。……二、歷史時期潮州的人口分佈也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人口的稀疏從來都是相對而言的,在潮州人口的增長過程中,潮汕三角洲平原也不斷向海推進,不僅平原面積有了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而且其高程及適合人類生存、耕種條件,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善。……三、潮州經濟具有強烈的富足自給的色彩,生存及生活壓力較小。在這種相對優越、富裕的生活環境中,產生了一些精雕細鑿的民間藝術及工藝。……四、潮州強悍的民風的成因是複雜的。其中政治及經濟的原因最為重要。」書末有〈主要參考資料〉及〈後記〉。

•黃挺著《潮汕文化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280頁)
書首有〈引言〉,著者給「潮汕文化」作了一個界定,從三個方面加以表述:「首先,潮汕文化是屬於漢文化的一個地域性亞文化,它在潮汕地區(以現在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為中心)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其次,潮汕文化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這些特質具有一定的穩固性,并組成了既與共存於同意地域中的畬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他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在這些文化特質中,語言是最具有區別性特徵的一種。因而,我們把潮汕文化理解為,由講潮汕話的民系所創造的一個文化共同體。其三,潮汕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它的形成過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經過多次互相影響,互相吸收而逐漸融合的過程。在自成體系之後,由於潮汕人的遷徙,潮汕文化向外傳播,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因素,不斷發展。」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潮汕和潮汕人」,包括(一)〈潮汕地區的地理與文化〉、(二)〈潮汕人〉;下編「潮汕民俗文化」,包括(一)〈潮汕飲食文化〉、(二)〈潮汕建築〉、(三)〈潮汕民間藝術〉、(四)〈潮汕的節日:禮俗和信仰〉。書末有〈後記〉。

•吳勤生、歐大雄、林秀玲主編《汕頭史話》,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89年。(128頁)
本書是一本通俗教材,翔實地介紹了汕頭的地理環境、歷史風貌、政治經濟和文化技術等,書首有秦牧的〈潮汕風采文叢總序〉和郭光豹的〈序〉。郭光豹在〈序〉中指出:「汕頭市委宣傳部精心組織編撰了這部教材,旨在激發潮汕廣大人民『瞭解汕頭,知道汕頭,熱愛汕頭』,并進而為振興汕頭出謀劃策盡力。」全書分為十講,分別為第一講〈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第二講〈源遠流長的潮汕歷史〉、第三講〈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第四講〈愛國愛鄉的華僑史實〉、第五講〈各具異彩的縣區風貌〉、第六講〈燦爛奪目的文化藝術〉、第七講〈開拓發展的經濟建設〉、第八講〈改革搞活的財貿工作〉、第九講〈求實創新的精神文明〉、第十講〈光榮重大的歷史職責〉。書末還附有〈『愛我汕頭』知識測驗一百題〉以及〈後記〉。

•陳澤泓著《潮汕文化概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689頁)
書首有〈「嶺南文庫」前言〉和蔡鴻生的〈序〉。著者在〈引言〉中指出:「潮汕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世俗文化。潮汕文化的世俗性,同樣為潮汕地區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決定。潮汕地區人口密集,城鎮眾多,許多鄉寨聚居人口達到數千甚至上萬,有濃郁的市井消費意識、生活風氣。……潮汕文化引以為代表的,是飲食、茶藝、戲曲、方言俗語、工藝,呈現出這種文化的物質屬性。潮汕文化體系有極強的吸納消化能力,對許多外來文化採取『拿來主義』,經過吸納消化甚至成為『潮』字號特產。……從這裡又可以透出潮人小心翼翼地維護民系文化特色不為外來文化所同化的潛意識。特別是在海外的潮人群體中,處在異國他鄉文化佔絕對優勢的氛圍中,這種維持文化特色的意識表現得更為自覺突出。潮汕文化得以傳承下來,很重要的原因即在於潮汕文化的本質是世俗性。惟其文化特質深深扎根於最廣泛、最經常、最普通的日常世俗社會生活中,也就最具頑固性、滲透性,擁有為數眾多忠實的文化擁護者和實行者。」〈引言〉之下分為八章,分別為:第一章〈潮汕地區與潮汕文化〉;第二章〈潮州民系〉;第三章〈潮汕方言文化〉;第四章〈潮人民性〉;第五章〈潮人經濟〉;第六章〈潮汕風俗〉;第七章〈飲食文化〉;第八章〈潮汕建築〉;最後有〈結語:潮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書末有〈後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