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第二講 明治後期日本的政治與社會

(一)軍閥勢力抬頭與軍備擴張

日俄戰後,軍部挾戰勝之氣焰,極力鼓吹「軍備擴張至上」,擴大「統帥權」的範圍。1906年10月,陸軍首腦山縣有朋不與內閣商量,就制定並向天皇上奏了帶有國策性的《帝國國防方針》;次年2月,經軍令、軍政首腦聯合御前會議審議,並確定了所需兵力及用兵綱領,交給內閣分期執行。這是軍部撇開內閣而單獨制定國策的開端。

1907年9月12日,軍部又以第一號「軍令」的形式,下達了「關於軍令的規定」,凡有關軍政之天皇詔敕,只須陸海軍大臣副署,即可以「軍令」的形式下達執行,無須內閣總理大臣副署,這就為軍部擅權進一步提供了法律根據。

(二)修改不平等條約


貴族婦人在鹿鳴館內參加宴會的情景

日本要求修改不平等條約的中心內容:
1. 取消「治外法權」,準確地說是取消「領事裁判權」;
2. 取消議定關稅,實行關稅自主。

1878年曾發生英國商人偷運鴉片事件,英國竟憑借領事裁判權強詞奪理地說,鴉片屬於「藥用」,判哈特利無罪。此事激起日本人民義憤,強烈要求全面收回國權。

1879年,井上馨任外務卿,強調收回治外法權。但他認為要使各國同意取消治外法權,必須使日本先有一套以西洋為楷模、並且得到外國人承認的法典,「在亞洲造成一個與泰西文明情同手足的兄弟之邦」。故此,日本一面著手制訂法典,同時花費巨資興建豪華的「鹿鳴館」(1883年建成),經常在此舉辦舞會以博取外國人歡心。日本近代史上稱為「鹿鳴館外交」,亦稱「鹿鳴館時代」(1883─1887年)。

但井上馨因準備同意有損日本主權的方案,而為日人所反對。此後無甚進展。1894年7月16日,日英簽訂《通商航海條約》及附屬文件,廢除「治外法權」,把片面的最惠國條款改為相互對等,改訂了一部分的稅率。(當時英、俄兩國矛盾日益尖銳,英國需要拉攏日本)其後各國相繼與日本簽訂新約。

1899年,日本取消了外國人在日本的居留地。

1911年,日本完全恢復了關稅自主。

(三)社會運動的出現及其發展

1882年(明治十五年)樽井藤吉成立「東洋社會黨」,被視為日本第一個社會運動機構。1887年(明治二十年)左右,日本一些工廠和礦場發生勞資糾紛,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發生大規模的罷工(天滿紡織),至此引起社會人士的注意。甲午戰爭後,日本產業的規模擴大,1897年高野房太郎、片山潛等人組織「勞働組合期成會」;其後有鐵工組合及其他種種工會的成立,已經到了開始實行社會運動的階段了。

當時的社會運動大致有三個系統:
1. 以教會為主的社會救濟事業;
2. 勞資合作的社會改革主義;
3. 否定生產手段私有的社會主義。

第三個系統的人最為激進,他們在1898年成立「社會主義研究會」。日本政府對於日益增加的社會運動,設法應付,1900年制定「治安檢查法」,取締各種結社、集會和勞資糾紛。1901年片山潛、安部磯雄、幸德秋水、木下尚江等人成立「日本社會民主黨」,政府乃應用「治安檢查法」禁止其活動。

日俄戰爭開始之時,幸德秋水、利彥從社會主義主場反對戰爭,幸德秋水創《平民新聞》,鼓吹社會主義,為政府所壓制。日俄戰爭後,首相桂太郎的暫時內閣下台,由西園寺公望主持內閣,政府放鬆了對社會主義的取締。片山潛等人在政府許可下組成「日本社會黨」,內部分成左右兩派,其左派以無政府主義者為中心,幸德秋水是其領導者,主張以直接行動改革社會,故不久被政府解散。西園寺公望下台後,桂太郎再度出任首相,聲稱要使日本「沒有一個無政府主義者」。

1910年發生「大逆事件」。其內幕至今尚未明確,但可能是政府有意捏造「陰謀暗殺天皇」的「大逆罪」,藉此逮捕幸德秋水等數百名社會主義者。1911年1月,大審院判幸德秋水等24人被處死刑,另2人無期徒刑,社會運動至此亦被全面禁止。不過,明治政府也採取其他方法來應付社會運動,例如:1897年成立社會政策學會,促成社會立法的準備,1911年成立「工廠法」,1916年開始進行。

(四)明治時期的婦女運動

明治初年在歐西文化的衝擊下,以往對於婦女的束縛亦漸鬆懈。1872年開始有婦女觀看摔角,在德川時代是不准婦女入劇場觀賞的。1873年允許婚姻自由,除了本國人之間不分身份可得自由通婚外,甚至准許與外國人通婚。離婚亦可由妻方提出。1977年代(明治十年代),隨著基督教的流傳,一夫一妻制的原則在教會間嚴格遵守,影響所及,蓄妾之風氣亦逐漸衰頹。

1872年頒佈有關學制的敕諭之後,一般女子亦有受教育的機會,同年東京有女學校的成立,繼之又有東京女子師範的出現。

景山英子、中島湘煙是當時的兩位巾幗英雄。景山英子曾在鄉里創女學,被官憲禁止。後來因幫助朝鮮獨立黨購置機械偷運韓國,事洩被捕。中島湘煙早年提倡自由民權及男女同權,曾被官憲拘禁。出獄後與自由黨名士中島信行結為夫婦,助夫活躍於政界。

1885年,福澤諭吉譯《日本婦女論》,為女性鳴不平。1886年,《男女交際論》主張女性應自家庭解放出來,公開參加社交,要求平等。日俄戰爭後,解放婦女的風氣更盛。《明星》雜誌(與謝野晶子、福田英子、菅理すかう)主張戀愛與藝術,勇敢地提倡戀愛的權能,倡導本能的解放。

1911年,平塚明子、中野初子、木內錠子組織「青鞜社」,「青鞜」是青綠色的襪子,十八世紀英國倫敦的職業女性流行穿著,她們要求婦女參政,因而成為婦女運動的象徵。發行《青鞜》雜誌,創刊詞宣明「原始時代,女性實是太陽,是真正的人。但是現在女性已變成月亮,依靠他人而生,依靠他物而始能發出光亮,是像病人的蒼白的月亮。」積極從事婦女解放運動。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