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第三講 大正時期日本的政治與社會

(一)大正政變的經過

明治末年的日本社會出現了新的現象,即受薪階級等都市中間階層,以及教師、醫生、律師、記者、學者等知識階級,各自形成社會勢力,漸漸抬頭。而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的傾向,又在這種新勢力中生長,於是出現了兩種政見,一是天皇機關說,一是普選論。

天皇機關說以東京帝大的美濃部達吉教授為代表,認為主權不在天皇,而在國家,根據憲法的規定,天皇是掌握國家統治權的最高機關。政府不僅向天皇負責,對於議會甚至國民,也要負責。

普選論的中心人物有:中村太八郎(自由主義者)、片山潛(社會主義者)、日向輝武、松本君平(少壯派議員)。這些人組成「普通選舉期成同盟會」,展開男子普選權運動,於1908年正式向國會提出普遍法案,1911年經眾議院決議通過。但貴族院全體一致加以否決,理由是:「普選係以西洋式的天賦人權思想,即人權為人類原有的最高權利為基礎,不合由萬世一系的天皇所統治的日本團體。」當時日本政府認為普選運動是危險的思想,乃積極加以壓制,1911年5月,「普通選舉期成同盟會」終於被迫解散。

1912年(明治45年)7月,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即位,開始了新的時代。當時日本政局的主持者是第二次西園寺(公望)內閣,因反對軍部提出擴張軍備的要求,陸軍大臣上原勇作辭職。當時軍部大臣限定由現役武官出任,但軍部無意再推出繼任人選,於是內閣在同年12月5日總辭。由軍閥代表桂太郎(內大臣)組閣。《萬朝報》及《東京每日》等報紙掀起「打倒閥族」、「擁護憲政」的輿論,立憲國民黨的犬養毅及立憲政友會的尾崎行雄等人,於12月14日組成「憲政擁護會」,開始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擁憲運動。桂太郎內閣一再要求大正天皇發出詔書壓制反對勢力,更引起輿論的激烈攻擊。議會再三被下令停開。1913年2月5日,議會重新開會,尾崎演說指責桂太郎「拿著天皇的詔書當炮彈攻擊政敵」,並由絕大多數議員連名提出內閣彈劾案。

於是議會又停止開會五天,至2月10日復會時,有六千名民眾包圍議會,作為議會的後盾。桂太郎首相決定解散議會,並通知議長大岡育造,大岡指著窗外的群眾說:「請看那批群眾,此刻解散議會,群眾勢必演成流血事件,可能成為內亂的契機,你的進退將是內亂的分歧點。」桂太郎終抵不住洪流,於同月11日辭職,史稱大正政變。這是群眾力量打倒內閣的創舉,大正初期的民意有此力量,殊為值得重視。

(二)大正時代的社會


描繪米騷動的繪畫

1917年俄國革命。1918年日本因米荒發生了米騷動,刺激了日本社會各階層,帶給被統治階級以勇氣和希望。

大正初年有一個合法的勞工組織,就是1912年(大正元年)基督教社會主義者鈴木文治等十五人成立的「友愛會」,鼓吹「勞資調和」;次年會員增至1,300餘名,1914至1915年發展為全國性組織,會員達6,500人。至1918年會員多達三萬名,有分會120所。

1919年後,勞工組織激增,勞資糾紛不斷發生,政府及資本家採取壓迫方針,勞工團體因亦改變穩建態度,轉向激烈的社會鬥爭。友愛會分裂為兩派,1921年改稱「大日本勞動總同盟」。

(三)大正時期的婦女運動

明治維新後,隨著歐美文化的輸入,男女同權的呼籲也逐漸出現。然而明治20年代以後,國粹主義勃興,亦影響於婦女界,於是洋裝束髮又被廢掉,而有復古的傾向。青年女作家樋口一葉以被不合理的社會所虐待的女性的資格,為女性申張不平。這類著作,稱為「女流文學」。

明治末年(1911年),有一班女子組織了「青鞜社」,發行《青鞜雜誌》,創刊詞中宣明「原始時代,女性實是太陽,是真正的人。但是現在女性已變成月亮,依靠他人而生,依靠他物而始能發出光亮,是像病人的蒼白的月亮。」她們積極從事婦女解放運動。

大正時代,以往被視為賤業的女歌手或女伶,出現了三大女伶,遂使以往的舊觀念有所改變。

大正九年(1920年)出現了「新婦人協會」的女性運動的組織團體。成員約有四百人,以女教師、女記者及職業婦女佔大多數。發行《女性同盟》月刊,每月印行2,000冊。她們要求修改「治安警察法」第五條(禁止婦女參加政黨及政治活動)。這團體後來因為多次參加反政府運動,終被解散。此外又有「赤瀾會」的成立,這是日本最早的社會主義婦女團體。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