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出生於南延祥鄉嘯傲涇七房橋的五世同堂。他的遠祖在當地擁有大片土地,富甲一方,然而因為人丁不斷繁殖,到錢穆父親的一代,已經沒有分得土地,所以錢穆出生的時候,家境貧寒。錢穆家族是書香世家,他的祖父輩皆有學問,身處這個環境,加上父親的教誨,錢穆自小已經對歷史很有興趣。七歲時進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904年,滿清政府實行教育改革,各地興辦新式學校,錢穆入讀果育學校,接觸新式教育,學習成績甚佳。他在富有民族感情的老師錢伯圭影響下,開始萌生民族觀念。1908年,錢穆進入常州府中學堂,踏入中學教育階段。兩年後因不滿學校行政而憤然退學,並轉讀鍾英中學。1912年,滿清覆亡,中華民國創立。同年由於家貧和鄉村治安欠佳,錢穆決定放棄出外升讀大學,留在家鄉自修學習。
出於生計問題,錢穆聽從親戚勸告,在秦家水渠三兼小學執教,開始其漫長的教學生涯。從1912至1922年的十年間,他在四所小學工作,其中在1920年擔任后宅鎮泰伯市第一初級小學校長時,開展教學改革,致力廢除傳統教育的弊病,實行新穎的西方教育理論,這反映出錢穆對教育充滿熱誠和抱負。1922年,錢穆轉往中學任教,由這一年到1929年,先後執教於廈門集美中學、江蘇省立師範和省立蘇州中學。教學之餘,錢穆亦進行學術研究,並且與胡適、蒙文通、顧頡剛等學者相過從。1930年,錢穆發表題為〈劉向歆父子年譜〉的一篇長文,震動了北平(北京)的學術界,他的聲名大噪。及後由於顧頡剛的推薦,北平燕京大學招聘錢穆擔任講師,錢穆欣然應允,展開其事業發展的新一頁。
1931年,錢穆轉教北京大學,並且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燕京大學兼課。教學之餘,錢穆亦致力學術研究,撰寫專書和論文,重要著作如《先秦諸子繫年》(193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1937)。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國與日本全面展開戰爭,開始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戰爭期間錢穆過著四處流徙的教學生活。北平在戰爭中淪陷,錢穆被迫離去,幾經波折到達湖南長沙,在當地的臨時大學任教,它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因為日本軍隊南下,錢穆從長沙出發,經廣西來到雲南,在西南聯合大學講授中國通史。錢穆在學生的鼓勵下,於1939年6月獨居雲南的深山寺院,撰寫了《國史大綱》,主張國人必須抱著「溫情與敬意」去學習中國歷史,藉此激勵國人的抗日情緒。鑑於雲南昆明受到日軍的猛烈空襲,錢穆返回蘇州侍母,陔余期間繼續鑽研學問。不久顧頡剛聘請錢穆擔任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一職。錢穆除履行主任職務外,還前往其他地方講學,闡揚民族精神,激發國人的抗日意志。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中國取得勝利,然而國共內戰接著爆發,這段時間錢穆則四處飄零。國共內戰後期,國民政府敗局已定,寄居廣州的錢穆接受張其盷的辦學邀請,1949年秋單獨一人南下香港。
抵達香港後,錢穆與謝幼偉、崔書琴等創辦亞洲文商書院,繼後該校改名為新亞書院,錢穆擔任書院校長,直至1964年。他領導新亞書院期間,亦應邀前往台灣、日本與歐美國家進行講學。中國內地的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爆發,翌年香港出現左派暴動,錢穆移居台灣,居住由領導人蔣介石為其興建的賓館「素書樓」。錢穆來到台灣後,致力學術研究,出版了多本著作,其中以《史學導言》、《朱子新學案》、《朱子學提綱》最受到學者注意。1986年6月,錢穆結束長達七十五年的教學生涯。1988年5月,發生「素書樓風波」,錢穆被人質疑非法使用官地,被迫遷出素書樓。該事件使錢穆飽受精神困擾,加上其年齡越來越大,健康因而每況愈下,1990年8月30日在台北病逝,享年九十六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