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常州戲劇家:從話劇到電影製作

 

一、新劇先驅陸輔和吳我尊

陸輔(1885-1915年),字扶軒,藝名鏡若,武進人。1907年與留日學生歐陽予倩等在日本組織名為「春柳社」的話劇演出團體,以演藝改良社會;1910年在上海與王鐘聲、徐半梅合組文藝新劇場,演出陳天華撰寫的革命劇《猛回頭》等。民國初年,陸輔先後組織新劇同志會、春柳劇場等演出團體,在常州、上海、長沙等地演出《愛海波》、《黃花崗》,以及他改排的《社會鐘》、自編自導的《家庭恩怨記》等。他在所組的團體中,除擔任劇團行政負責人、導演、編劇之外,還兼主要演員,演出作風嚴謹。所演劇目,均反映出民主革命的要求。歐陽予倩強調陸輔是「當時話劇界的唯一通才」,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

參與創辦春柳社的,還有另一位常州人吳我尊(1880-1941年),原名吳楠,字伯喬。他在1906年以公費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學習經營管理;因迷上日本流行的新劇(話劇),1907年6月春柳社演出《黑奴籲天錄》,借美國黑人的不幸遭遇警俗勸世,吳我尊在劇中扮演威立森、黑奴等角色。接著,又演出《熱淚》、《桑園會》、《鳴不平》等劇目。

辛亥革命前,吳我尊回上海協助陸鏡若、歐陽予倩組織新劇同志會,以春柳劇場的名義演出《家庭恩怨記》、《鴛鴦劍》、《如不歸》等劇目,研究日本新派劇的表現方式,搜集中國五千年來可歌可泣的事情,三幾年間在杭州、蘇州、常州等地巡迴演出八十一個劇目,遂使「新劇運動」的影響遍及全國。其後由於經濟困難,加上陸鏡若去世,新劇同志會解散,吳我尊應張謇的邀請,去南通的伶工學社招收伶工,制訂課程,編寫劇目,教授演技,及幫助更俗劇場主編《公園日報》。但吳我尊希望伶工學社承擔京劇改良的使命、延續新劇同志會的風采,與社長張孝若(張謇之子)的想法並不一致,吳於是離開南通,漂泊江湖,與學生張畹雲等在京、皖、滬、蘇、浙各地巡迴演出。1935年返上海,參與編輯《戲劇旬刊》,開始其京劇評論的生涯。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