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臨安的官私手工業

北宋時期杭州的手工業生產已有相當規模。杭州成為南宋國都後,當地手工業進一步擴展,皆因部分北方的官私手工業作坊,隨著北宋滅亡而遷入臨安。此外,臨安居民的急劇增加,增加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杭州的手工業主要分為官私兩類。

官方經營的手工業作坊由少府監、將作監和軍器監三類組成。少府監專管皇帝日常用品生產,內分五大院:「文思院,掌造金銀、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繪素裝鈿之飾,以供輿輦、冊寶、法物凡器服之用。綾錦院,掌織任錦綉,以供乘輿凡服飾之用。染院,掌染絲枲幣帛。裁造院,掌裁制服飾。文綉院,掌纂綉,以供乘輿服飾及賓客祭祀之用。」

將作監則掌管皇室、官府土木建築,內有十個司:「修內司,掌宮城、太廟繕修之事。東西八作司,掌京城內外繕修之事。竹木務,掌修諸路水運材植及抽算諸河商販竹木,以給內外營造之用。事材場,掌計度材料,前期朴斫,以給內外營造之用。麥秆場,掌受京畿諸縣夏租,以給巧墁(鋪飾)之用。窰務,掌陶為磚瓦,以給繕營及缾缶之器。丹粉所,掌燒變丹粉,以供繪飾。作坊物料庫第三界,掌儲積材物,以備給用。退材場,掌受京城內外退棄材木,掄其長短有差,其曲直中度者以給營造,餘備薪爨。帘箔場,掌抽算竹木、蒲葦,以供帘箔內外之用。」軍器監負責軍工生產,由東西作坊、作坊物料庫和皮角場組成:「東西作坊,掌造兵器、旗幟、戎帳、什物,辨其名色,謹其繕作,以輸於受藏之府。兵校工匠,其役有程,視精粗利純以為之賞罰。作坊物料庫,掌收鐵錫、羽箭、油漆之屬。皮角場,掌收皮革、筋角,以供作坊之用。」

南宋的官私手工業有幾項特點。首先,官營作坊的規模大、分工細和技術精。工匠人數最少有數百人,最多超過一千。其次,官營產品較為精細和美觀,與其生產程序嚴謹有關。產品制作前,「授以法式(圖樣)」,接著是按照程序加工,產品完成後,刻上匠工姓名、制造年月、器物色號,由「作頭」或「都匠」(工頭)檢查質量,合格者才送入倉庫。產品完成也有期限,若違反期限,工匠要被「笞箠」。再次,官營作坊的工匠待遇欠佳。普通工匠的俸祿低微,假期方面一般是「每旬休假一日」。工匠出入坊院要受到監視和搜查。不過官員卻容忍監工的營私和貪污行為。結果宮府招募的工匠生產態度消極,而手藝高超的工匠經常拒絕官府招聘。

最後,官私營手工業的參與人數以萬計,類型繁多,其中以絲織、瓷器、印刷、造船、制扇和軍器制造,發展最為突出。

(一)絲織業
東晉南朝時期,已經有史籍提到杭州的絲織品。唐代時出現了絲織業的街坊。北宋政府在杭州設立「織務」,專門收購當地或附近州縣的絲織品,滿足宮廷享用。宋室南遷以後,絲綢作坊在文思院的北橋附近相繼開設。當時人們採用腳踏繅絲車,性能超越隋唐時期的手搖繅絲車。從南宋著名國畫由樓璹所繪的《耕織圖》,可以發現有一部大型提花機,它是這個時期世界上最先進的提花機。絲織品種繁多,是南宋私營絲織業的重要發展特色,計有綾、羅、錦、尅絲、杜緙、鹿胎、紗、絹、緜、紬等。臨安集市上的絲綿市、生帛市、枕冠市、故衣市、衣絹市,它們均與絲織業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杭州的絲織品還遠銷國外,外地商人遠赴杭州採購絲織品,而外地出產的絲織品也在臨安的市場銷售。

南宋官窰貫耳瓶

(二)瓷器業
臨安有兩個官窰。一個是鳳凰山下的修內司窰,由邵成章主持,時稱內窰或邵窰,規模在京城中最大,其生產的青瓷,既繼承了五代以來越窰與北宋汝州窰的優良傳統,又吸取了經已盛名的龍泉民窰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另一個官窰位於郊壇東側烏龜山南麓,因此被命名為郊壇官窰。除生產日用品如碗、盤、杯外,還有各種瓶、爐、奩(放置梳妝用品的器具)、洗,以及鳥盞類等觀賞陳設品。此外,該官窰亦出產模仿商周秦漢的古銅及玉器,明顯是受到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風氣影響。

(三)印刷業
早在五代杭州的刻版印刷已非常發達。及至北宋,杭州成為三大刻書業中心之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就在杭州的刻書鋪工作。南宋時期,臨安的官府刻場,計有國子監、修內司、兩浙轉運司、德壽宮等。官刻本的特色是講究校勘,必須經過三次校勘,才可以動印。書末又刻有校勘人銜名。私刻方面,又稱家刻,在店名尚未盛行前,家刻之書多稱某氏家塾或某宅所刻;也有以本家齋堂為名,或以本人姓台為鋪名的。臨安城內外大小書鋪林立,棚橋附近是臨安最大的書市。當時的刻印書鋪,一般有刻工十餘人,大者有數十人,內分刻工(雕工、鎸手)、印匠(印工)和裱鎸工等。臨安刻印的書籍不僅數量多,而且追求高質素,就是字體工整,刀法圓潤,紙韌色白,字黑有淡香。南宋文人對臨安刻印的書籍,給予極高的評價。葉夢得表示「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術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杭州的刻印書鋪除雕印經史子集一類圖書外,還有專門刻印曆書、茶引(商人運銷貨物的憑證)和鹽鈔引。此外,亦有寺院設立印經院,翻刻佛經典籍。

(四)造船業
自從宋室南渡,領土較前減少,使到統治者十分重視海外貿易,藉以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同時臨安是南宋四大貿易港口之一。這些因素促進臨安造船業的蓬勃。在臨安制造的海船,載重量達數萬石,深闊幾十丈,大的海船可以載五、六百人,中等者則載三、四百人,小者也可以載一、二百人。出海航行的海船均裝有羅盤針,正確把握方向,使遠海航行較為安性,因此臨安海船深受中外商賈的歡迎。

(五)軍器制造業
由於外患嚴重,南宋政府非常重視軍器制造,以加強抵禦力量。朝廷設立御前軍器所,制造甲冑、弓箭和火器。甲冑方面,年產量少則數萬,多則十萬,類型有銅鐵鎖子甲、山字鐵甲、全裝長齊頭甲、短齊頭甲等。因為兵種不同,甲冑式樣也有區別,分別是槍手甲、弓箭手甲與弩手甲三種,每一種又分大、中、小三種型號。火器方面,出現了稱為「火箭」的管形火器。它是一個巨形竹筒,內裝火藥,臨陣點放,噴出火焰來燒人。此外,亦生產「突火槍」,用巨竹造成槍筒,內裝火藥和「子窠」,燃放時先噴出火焰,火焰盡後,「子窠」跟著發出,響聲如炮,一百五十步外都可以聽到。南宋的管形火器可以說是現代槍炮的始祖。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