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是浙江省境內的第一大江,全長超過五百公里。發源於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蓮花尖,流向東北,由杭州灣注入東海。流域面積約五萬平方公里。透過錢塘江而來到臨安的物資,主要是建築竹木、柴炭、水產物資、柑桔水果、香料珠寶和穀米。(表一)
江運物資 |
來源地 |
備註 |
1. 建築竹木 |
錢塘江上游兩岸 |
- 山民賣掉木材,然後籴米運回。
- 由於臨安經常發生火災,對竹木建築材料的需求大增,不少商賈在火災後搶購竹木,同時抬高竹木售價,藉以牟取暴利。南宋政府決定在每一次火災後,詔令「放免」運往臨安的竹木稅,短則三天,長則十餘天。
|
2. 柴炭 |
嚴州、婺州、富陽 |
- 柴炭大多在江邊交易,柴行成批收購,將它們批發給幾十家柴店,由柴店轉售給臨安居民。
|
3. 水產 |
明州、紹興、台州、溫州、秀州、湖州 |
|
4. 水果 |
羅浮、洞庭、衢州、台州、溫州、福州、紹興、蘇州、越州 |
- 黃岩的乳柑,又名青柑,是貴官喜歡吃的水果。
- 每年八月福州新荔枝上市時,除優先上貢皇帝和贈送權貴外,還「遍賣街市」。
- 科舉及第者舉行櫻桃宴,櫻桃來自越州。
|
5. 香料珠寶 |
外國 |
- 市舶司抽解與統購外國「藩舶」上的珠寶或香藥,然後派官兵押運至臨安,放在榷貨務或香藥庫。
- 榷貨務把珠寶或香藥分撥給諸州路出售。
|
在錢塘江上航行的船隻「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餘者謂之鉆風,大小八櫓或六櫓,每船可載百餘人。」翻船事故不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船隻陳舊、乘客毆鬥、潮漲浪大。官府只好加強錢塘江渡口的管理。此外,錢塘江中的浙江渡至富陽觀山渡一段,船隻往來頻繁,加上經常夜航,結果屢受盜賊的劫奪。官府設立「橫江水軍指揮」,安排士兵千人,維持錢塘江上的治安。錢塘江的潮患嚴重,不僅威脅沿江居民的生命財產,並且影響江運發展,直接衝擊臨安的民心,因此南宋朝廷在紹興二十二年,在捍江指揮以外,還增設修江指揮,指派一百二十人專門維修江塘,兼且又修復臨安城東南沿江六和塔、廟子灣、紅亭外的堤岸,把這裏的泥塘、柴塘改為石塘。但是在南宋後期,潮水沖毁堤岸接連發生,朝廷詔令臨安府進行修堤,在原來的泥塘後面,加築石塘貼立,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維修了三段海塘:一是江家橋至水陸寺一百五十丈;二是團圍頭附近一百餘丈;三是六和塔以東四百餘丈。同時亦恢復了捍江、修江司兵卒。
大運河貫通中國南北,臨安是大運河的南端終點。南北大運河尤其是鎮江至臨安八百里長的浙西運河,把臨安與全國各地緊密地聯繫起來。經運河至臨安的主要物資就是稻米,種類繁多,計有早米、晚米、新破礱、冬舂、紅蓮子米、粳米、糯米、箭子米、紅米、黃米、早占城等。南宋大臣樓鑰表示「江湖米運輸京師,歲以千萬石計。」臨安有九大糧倉,分別是省倉上界、省倉中界、省倉下界、豐儲倉、豐儲西倉、端平倉、淳祐倉、平粜倉、咸淳倉(表二),可儲存千萬石大米,足以支持臨安人兩三年的使用。
糧倉名稱 |
說明 |
1. 省倉上界 |
- 始建於紹興十一年(1141),前後三遷,至嘉熙年間(1237-1240)定於天水院橋北。
- 原名南倉,紹興十一年擴建時改名。
- 主要滿足皇室和高級官員的需求。
- 經常儲藏稻米約三十萬石以上。
|
2. 省倉中界 |
- 在東青門外菜市塘。
- 創建於乾道三年(1167),初名豐儲倉,因位於城東,俗稱東倉。乾道五年改名省倉中界。
|
3. 省倉下界 |
- 建於紹興八年(1138)。景定三年(1262)重修。
|
4. 豐儲倉 |
- 在仁和縣舊治,原名北省倉。景定四年(1263)擴建。
- 接納公田租穀。
- 備水旱災荒用。
- 可儲稻米一百五十萬石。
|
5. 豐儲西倉 |
|
6. 端平倉 |
- 在餘杭門外德勝橋東。
- 建於端平元年(1234)。
- 可儲數十萬石米。
|
7. 淳祐倉 |
- 在餘杭門內斜橋南。
- 建於淳祐九年(1249)。景定三年擴修。
- 儲臨安府大米。
|
8. 平粜倉 |
- 在仙林寺東。
- 建於淳祐三年(1243)。
- 積米六十餘萬石。
|
9. 咸淳倉 |
- 在東青門內後軍寨北。
- 建於咸淳四年(1268)。
- 儲米六百餘萬石。
|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政府在餘杭門外的北新橋北,開鑿長達三十六里的新運河,它稱為城外運河。臨安西北一帶州縣的糧食和物資,可以透過城外運河送到首都。除城外運河外,尚有若干運河支流,這些支流促進大批貨物,從臨安北郭碼頭向各地四散。(表三)
運河支流名稱 |
說明 |
下塘河 |
- 南自天宗水門和餘杭水門,二水合於北郭稅務前,再從清湖堰閘至德勝橋,與城東外沙河、泛洋湖水相合,再分為兩脈,其中一脈由西北過德勝橋,上北城堰,過江漲橋、北新橋以北,入安吉州,稱下塘河。
|
子塘河 |
|
餘杭塘河 |
|
奉口河 |
|
宦塘河 |
- 在餘杭門外板橋西,是淳祐七年(1274)大旱時開鑿的。
|
赤岸河 |
|
菜市河 |
- 南自新門外,北沿城至壩子橋,入泛洋湖轉北,至德勝橋,與運河合流。
|
下湖河 |
- 在溜水橋柴場北,經八字橋,沿東西馬塍、羊角埂,直抵步司中軍寨墻北。
|
因為運河航運蓬勃,北廓新市鎮不斷出現。北宋時城北只有江漲橋鎮市。及至南宋,以橋為界,分江漲橋東市和江漲橋西市。此外,在餘杭門外北廓北稅務所在地,形成了北廓市,半道紅一帶形成了半道紅市,湖墅附近形成了湖州市。總之,南宋臨安的錢塘江和運河,不僅對維持臨安經濟的繁榮,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甚至有助南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政局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