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紹霖、周佳榮、區志堅主編《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地區歷史教育論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392頁)
本書是2011年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合辦「廿一世紀華人社會歷史教育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共收論文三十二篇,分為三部分:
一、專題研究:包括林慈淑〈因果概念與教學問題〉,李帆〈當今中國內地的新課程改革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撰〉,周佳榮〈歷史學科在通識教育潮流中的難題和機遇〉,羅永生〈史籍文獻與中國古代史教學──以隋唐史為例〉。
二、歷史教學今昔(一)──中國內地與台灣:計有沈宗憲、宋秉仁〈試論台灣僑生先修教育與歷史教學〉,周永衛〈史學大師陳垣與歷史教學──以陳垣家書為中心〉,張曉輝〈大學歷史教學的課內外學習互補──以暨南大學歷史系的中國當代史課程為例〉,趙立彬〈口述史與大學歷史專業的實踐性教學──中山大學教學實踐的體會〉,孫宏雲〈內地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下的大學本科歷史教學改革芻議〉,黃牧航〈論高中歷史科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趙和平〈在理工科大學進行歷史教學的探索〉,戴世鋒〈大陸中學歷史教師的閱讀與教學策略研究〉。
三、歷史教學今昔(二)──香港與澳門﹕計有許振興〈論21世紀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姚繼斌〈走出古代的歷史教育──綜論幾種清末民國歷史教學法論著〉,趙益鎮〈從探究式學習到建構歷史知識〉,區志堅〈香港本地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與學──屏山文物徑與專題研習〉,鄭潤培〈澳門中學的歷史教學現況〉,周家建〈建築:歷史教育的平台〉,侯勵英〈教與學的文化體驗──以河上鄉的歷史建築為例〉,羅玉芬〈世界歷史及非中國歷史的教學體驗──以樹仁大學歷史系為例〉,陳漢成〈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課堂研究〉,陳志華、楊鴻湘、李青儀〈中學歷史教育的背後──從辛亥革命課題說起〉,賴志成〈對新高中中史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思──論「白話文運動」是否一場理性運動〉,黎燕芬〈運用族譜進行專題研習──以新會潮連盧氏族譜為例〉,馮少斌〈從章學誠〈史德篇〉看香港中學的中史教育〉,陳捷貴〈國父孫中山與香港中西區〉,楊子熙〈地區考察專題研習──以油麻地社區為例〉,黃嘉康〈「情教育」和「大陸研究」:論港台兩地當代中國課程的發展〉,曾逸韶〈戰爭史的教與學──以郾城‧潁昌戰役為例〉,鄔斌豪〈運用資訊科技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以「數碼遊戲為本學習」為例〉,蔡思行〈歷史教育的時地人──以香港抗日歷史教學為例〉,彭淑敏〈從香港十八區風物志探討本土歷史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