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孫中山與美國

 

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隨母親從澳門出發,坐船橫跨太平洋,前往當時稱為檀香山的夏威夷。這次遠行對孫中山的影響不小,孫中山自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濶,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至於孫中山一生先後七次到過檀香山和美國大陸,在當地生活了九年又六個月,時間不可謂不長。因此探討孫中山的生平及其經歷,不能夠忽視他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本文主要依據台灣學者陳三井的《中山先生與美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一書,論述孫中山的思想及其革命活動與美國的關係、美國人對孫中山的態度與印象,藉以比較具體地了解兩者的互相影響。

、孫中山思想與美國

若翻閱《國父全集》可以看到孫中山多次稱贊美國,認為美國是「世界第一富強的國家」、「今日世界實業最發達之國」、「世界最富最強之國,沒有那一國可以和它並駕齊驅」。對於美國獨立革命、美國南北戰爭,還有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林肯(Abraham Lincoln)和威爾遜(Woodrow Wilson)三位美國總統,孫中山推崇備至。就美國獨立革命而言,孫中山揭示其性質,就是「美國人民自己求獨立,為自己爭平等」的革命戰爭,而獨立革命的爆發原因,孫中山表示:

當美國革命的時候,人民所向的目標是在獨立。他們為什麼要獨立呢?因他們當時的十三州都是英國的領土、歸英國管理。英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壓迫美國人民,比壓迫本國人民還要嚴厲得多,美國人民見得他們自己和英國人民,都是同歸一個英國政府管理,英國政府待本國人民是那樣寛大,待美國人民是這樣刻薄,便覺得很不平等。所以要脫離英國,自己去管理自己,成一個獨立國家。他們因為獨立,反抗英國,和英國戰爭了八年,後來獨立成功,所有在美國的白色人種,政府都一律看待,一律平等。

美國南北戰爭於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發生。孫中山認為該戰爭反映美國人追求平等自由的精神,他說「第二次的大戰爭,是美國人民為黑奴求自由,為黑奴爭平等;不是為自己爭平等,是為他人爭平等。為他人爭平等,比較為自己爭平等,所受的犧牲還要大,流血還要多。所以美國歷史是一種爭平等的歷史,這種爭平等的歷史,是世界歷史中的大光榮。」

華盛頓和林肯分別是獨立革命戰爭和南北戰爭的領導者,孫中山對二人十分仰慕,強調他們是美國的「兩個大偉人」,並闡明其歷史貢獻,「美國有兩個極有名的大總統:一位是開國的大總統叫做華盛頓,現在世界上的人說起開國元勲便數到華盛頓,因為那位大總統在爭人類平等的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其餘一位大總統就林肯。」威爾遜是美國第廿八任總統,任內提出「十四點原則」(The Fourteen Points),主張「民族自決」。孫中山分析該主張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他說「當戰爭時有一個大言論最被人歡迎的,是美國威爾遜所主張的『民族自決』。因為德國用武力壓迫協約國的民族,威爾遜主張打滅德國的強權,令世界上各弱小民族以後都有自主的機會;於是這種主張便被世界所歡迎。所以印度雖然被英國滅了,普通人民是反對英國的,但是有好多小民族,聽見威爾遜說這回戰爭是為弱小民族爭自由的,他們便很喜歡去幫英國打仗。……當時威爾遜主張維持以後世界的和平,提出了十四條,其中最要緊的是讓各民族自決。」

值很注意的是,美國人的言行啟迪了孫中山的思想。1863年11月19日,林肯發表著名的「蓋茨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悼念南北戰爭中的死難者。他在演說中揭櫫民主政治的精義,即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後來孫中山利用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說,詮釋他的三民主義:「我們革命之始,主張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就是民族、民權、民生。美國總統林肯他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主義,就是兄弟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三個主義和美國大總統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層意思,完全是相通的。民有的意思,就是民族主義。……把政治上的主權,實在拿到人民手裡來,才可以治國,才叫做民治。這個達到民治的道理,就叫做民權主義。……怎麽樣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義。所以說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本大總統生平所提倡的三民主義。」

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是十九世紀末期著名的經濟學家、改革家與社會哲學家。他撰寫了《進步與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一書,提出徵收單一土地稅,藉以解決資本主義國家貧富懸殊的問題。所謂單一土地稅,就是政府向土地擁有者收取地租,地租的一部分用作改良土壤,其餘則造福社會,使每個人均沾利益。與此同時,政府要逐漸廢除一切賦稅。亨利‧喬治的單一土地稅主張在歐美傳播期間,正值孫中山身處當地,有機會接觸該學說。孫中山的日本友人宮崎寅藏推崇亨利‧喬治的土地國有論,進而要求實行「平分地權」。此外,1898年德國人在膠州嘗試進行徵收地價增值稅。宮崎寅藏和德國人的言行表現,引發了孫中山對亨利‧喬治的興趣,將他與馬克思並列,認為亨利的「土地公有」和馬克思的「資本公有」,都是「得社會主義之真髓」。眾所周知,「平均地權」是三民主義之一民生主義的重要部分,而平均地權主要以亨利‧喬治的土地國有和單稅論為基本內容。

威爾確斯(Delos F. Wilcox)是政治學者,撰寫了《全民政治論》(Government by all the People)一書,該書又名《創制權、複決權、罷免權於民政之作用》(The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the Recall as Instrument of Democracy),書中宣揚民權,人民必須當家作主,參與和管理國家政治。《全民政治論》自出版起,立即受到孫中山的重視,希望將該書翻譯為中文,廖仲愷完成翻譯工作。孫中山提倡全民政治和民權中應該包括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複決權,明顯受到威爾確斯的影響。最後,美國的《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和鐵路建設亦啟迪孫中山。二十世紀初,孫中山用英文發表了〈中國問題的真解決〉(The True Solution of the Chinese Question),該文是一篇中國革命的宣言書,它從內容到形式有《獨立宣言》的影子。民國初年孫中山提出了利用外資建築鐵路計劃,計劃在十年內興建二十萬里鐵路,這個計劃的萌生與美國有關。孫中山表示「民欲興其國,必先修其路。何以見之?見之於美國」、「在美國富源未開發之前,連貫國疆極端之鐵路系統,大部分皆借債,利用外資敷設,但美國並未因此受害,且因此獲鉅利,臻於富強之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