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與美國
孫中山

孫中山於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個反清的革命組織──興中會。檀香山即現在的夏威夷,孫中山選擇在當地建立興中會,與其在此求學和生活了一段時間有關。孫中山的兄長孫眉是夏威夷移民,因經營農場而致富,1879年孫中山隨母親來到這裏探望孫眉。在孫眉的安排下,孫中山入讀意奧蘭尼學校(Iolaani School),它是一所小學,1882年畢業。繼後進入普納胡學校(Oahu College),直至1883年才回國,在夏威夷生活了四年多,其間認識了不少親友,孫中山相信他們對其革命事業會帶來幫助。興中會以振興中華挽救危局為宗旨。該會章程進一步闡明它的宗旨:

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苟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師,強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乃以庸奴誤國,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踵接;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用特集會眾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仰諸同志,盍自勉旃。

為了爭取更多群眾的支持,擴大革命的影響力,1896年孫中山在最多美國華僑居住的城市舊金山,成立了興中會分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在日本東京,聯合建立了同盟會。根據同盟會章程,必須在國內各省及海外各地設立分會或支部。孫中山於1909年至1910年,在美國本土先後設立同盟會紐約分會、芝加哥分會、舊金山分會,在夏威夷成立了檀香山同盟會、茂宜同盟會和希爐同盟分會,其中舊金山分會定名為同盟會總會,負責加拿大和中南美洲同盟會組織的聯絡和指導任務,成為同盟會在美洲組織的大本營。

除成立革命團體外,孫中山還在美國開展多項推動革命的工作。首先,爭取洪門的支持。洪門的前身是三點會,而三點會是三合會的通稱,源於中國內地,具有反清的色彩。由於洪門與會黨有聯繫,不少會黨成員反對滿清政府,孫中山在1903年加入檀香山的洪門,藉此方便與會黨接觸。洪門在美國有很多分支,其中以致公堂的勢力最大。針對致公堂成員眾多、內部複雜的問題,孫中山主張整頓堂務,要求洪門會員重新註冊,致公堂堂員多數贊成。孫中山隨即草擬了〈致公堂重訂新章要義〉一文,說明洪門的宗旨大義,就是「本堂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這個宗旨顯示洪門與反清革命組織無異,壯大了反清隊伍的實力。洪門的最大貢獻,就是協助同盟會籌募革命經費。

此外,進行革命的宣傳。孫中山的革命運動一直重視口頭和文字的宣傳,而報章是文字宣傳的重要工具之一。《檀山新報》又名《隆記報》(The Hawaiian Chinese News),是檀香山歷史悠久的報章,創辦人是香山人程蔚南,與孫中山略有戚誼,並且是興中會的會員。孫中山因而將該報變成興中會的機關刊物,並前後易名為《民生日報》、《自由新報》(The Liberty News),它與當地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保皇黨刊物《新中國報》展開論戰。《大同日報》(Chinese Free Press)由美國致公堂出版,最初主持者是康有為的學生歐榘甲。由於歐榘甲批評孫中山和洪門,洪門將他撤職,以孫中山為該報主筆。在孫中山的影響下,《大同日報》成為宣傳革命的報章。舊金山華人創立了革命團體「少年學社」(The Young China),出版《美洲少年》週報,孫中山將它變成日報,改名為《少年中國晨報》(The Young China Daily),日後成為美西同盟會的機關報。與此同時,孫中山在舊金山翻印鄒容所著的《革命軍》,數目達一萬一千冊,該書是當時著名的反清作品。鼓吹革命的報刊和書籍在美國流存,促進了反清革命思潮的散播。孫中山表示「綜計諸役,革命黨人以一往直前之氣,忘身殉國;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衝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蹈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非偶然也。」由此可見,華僑對革命貢獻就是經濟上的支持。孫中山積極向美國華僑募捐,當地華僑尤其是低下階層,對第九次廣州新軍之役和第十次廣州三二九之役,提供了不少經濟資助。

不僅是美國華僑,美國白人及其政府也是孫中山的爭取對象。荷馬李(Homer Lea)是美國人,在大學主修法律,喜歡研究軍事技術。自中學開始關心中國政局,援助希臘的英國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是其偶像,認為「中國將是我的希臘。」他與容閎、布斯(Charles B. Boothe)擬訂了「中國紅龍計劃」(Red-Dragon-China),打算籌集美金五百萬、槍械十萬支、彈藥一億發,支援孫中山在中國華南地區發動武裝起義。至於他認識孫中山的時間,經史家考訂應該是1904年。1910年3月,孫中山在洛杉磯附近的長堤市,與荷馬李和布斯見面,對「紅龍計劃」作出了修訂和補充,人們對這個新計劃稱為「長堤計劃」。因為籌款失敗,該計劃胎死腹中。

孫中山與美國政府的關係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華盛頓會議、關餘問題和孫中山北伐三件事情,可以有清楚的理解。1921年,美國邀請中國參加華盛頓會議,就是否邀請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軍政府派代表參與,美國官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後廣州代表只是列入北京政府的代表名單,這反映出美國並不正式承認以孫中山為首的廣州軍政府。關餘問題與中外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關。根據不平等條約,中國要以海關稅收作為賠款或繳付外債,剩餘下來的關稅收入就稱為「關餘」。由於中國海關被外國列強控制,因此關餘落入外國人手上。本來廣州軍政府享有若干關餘,但是在美國的影響下,列強決定將屬於廣州軍政府的部分交給了北京政府,孫中山和廣州民眾十分不滿,與西方國家進行了所謂關餘交涉的鬥爭。交涉期間,美國等西方國家派遣軍艦集結廣州,迫使孫中山及其政府屈服,面對列強的軍事威脅,孫中山和廣州民眾拒絕妥協。因為列強意見分歧、孫中山要專注國民黨改組工作,雙方互相讓步,而列強同意把粵海關關餘撥付廣州政府。為了消滅北方軍閥,統一中國,晚年的孫中山於1921、1924年展開了兩次北伐,希望得到美國政府的幫助,然而美國認為孫中山是中國統一的最大障礙,對孫中山北伐沒有施予援手,結果孫中山只好與蘇俄合作,他無奈地表示「中華民國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現在有淹死的危險,我要設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們在河中被急流沖走。我向英國和美國求救,他們站在河岸上嘲笑我,這時候漂來俄國這根稻草,因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它。美國和英國在岸上向我大喊,千萬不要抓住那根稻草,但是他們不幫助我,……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