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鄭天挺(1899-1981)生平及其史學研究概述

 

一、抗日戰爭爆發前

鄭天挺原名慶甡,字毅生,祖籍福建長樂,1899年8月9日(清光緒二十五年陰曆七月初四)在北京出生。父親鄭叔忱是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先後擔任翰林院編修、順天鄉試同考官、奉天學政、京師大學堂提調(教務長)等職。母親陸嘉坤是廣西桂林人,通經史之學,曾任天津北洋高等女子學堂總教習。1905年鄭天挺六歲的時候,父親病逝,次年母親亦病故,他與弟弟寄養於親戚張耀曾家中,並由另一位親戚梁濟(梁漱溟父親)監護。鄭天挺自幼好學,酷愛文史,1907年在北京閩學堂學習,1911年入讀順天高等學堂,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國學門。1919年參加了五四運動,上街示威游行。十月閩案發生,福州人民被日本人槍殺,北京三十四所學校三萬人在天安門集會抗議日人暴行,鄭天挺積極參與抗議運動,加入了旅京福建學生聯合會,擔任主任幹事,以「戄日」的筆名在《閩潮周刊》發表文章。

1920年,鄭天挺在北京大學畢業後,應聘前往厦門大學,明年考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在錢玄同的指導下,研究中國文字音義起源。其間鄭天挺參與北京大學明清檔案的整理工作,為他日後進行明清史研究奠定了基礎。1922年他在由張耀曾任會長的中國法權討論委員會中,擔當秘書一職,利用該會的檔案資料,撰寫了第一部學術著作,就是《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論述外國列強在中國強行設立領事裁判權的經過,要求必須廢除領事裁判權。該書在1923年以法權討論委員會的名義出版。

1924年鄭天挺成為北大中文系講師,後來一度輾轉於廣州、浙江任職。1930年重回北大,擔任校長室秘書和講授國文課,1933年晉升教授,出任負責行政和總務的秘書長,教授古地理學、校勘學、魏晉南北朝史等課程,其間對清史研究產生興趣。原因是他在清末出生,在北京長大,通過親友知道不少清人掌故。此外,他又發現北洋政府的官職,依然受到清代的影響。這時期孟森(1868-1938)執教於北大,寫成《清初三大疑案考實》,探討太后下嫁多爾衮的歷史,鄭天挺對此撰寫了〈多爾衮稱皇父之臆測〉一文,開創多爾衮的研究。該文指出多爾衮稱「皇父」的由來不一定與所謂太后下嫁有關,「皇父攝政王」是當時最高的爵秩,多爾衮有這個稱號,反映了他的地位重要,是滿族入關後清王朝的奠基人。 鄭天挺在1936年也發表〈墨勒根王考〉和〈多爾衮與九王爺〉兩文,證實墨勒根王即是多爾衮,考證多爾衮是九王爺的來歷。此外,鄭天挺又寫出〈清世祖入關前章奏程式〉與《杭世駿〈三國志補注〉與趙一清〈三國志注補〉》(1936)兩篇文章,有關《三國志》的論文在《國學季刊》刊登。鄭天挺運用校勘學知識,考證杭世駿的生卒年份和趙一清出生年份,並且證明趙一清《三國志注補》優於杭世駿《三國志補注》,為趙一清恢復了名譽。鄭天挺還影印了趙書,在《影印〈三國志注補〉序》中,總結趙書的優缺點,認為它僅次於晉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鄭天挺的三國志研究,得到了孟森的肯定。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