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鄭天挺(1899-1981)生平及其史學研究概述

 

三、抗日戰爭結束至文化大革命前

抗日戰爭在1945年以中國勝利而結束,明年北京大學復校,鄭天挺除擔任北大秘書長外,還成為歷史系主任,同時又出版《清史探微》一書,收錄過去撰寫的部分清史論文。但是鄭天挺在1946年又面對不幸家事。首先,他的二十三歲長女鄭雯在北上復校時因飛機失事死於濟南,她是抗戰期間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學生。其次,鄭天挺的弟弟在春天病逝,他在抗戰期間照顧鄭天挺的幾個孩子,弟弟的離世對鄭天挺的情緒打擊很大。抗戰結束後,不久國共內戰發生,鄭天挺為了進行艱難的校務工作,幾乎停止了學術研究。1948年,勝利無望的國民政府,派飛機接走在北平的著名教授,鄭天挺拒絕離開。翌年一月,共產黨取得北平,十月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共建國初期,鄭天挺在北大的職位不變,1950年辭去北大秘書長職位,改任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此外,他也恢復寫作學術論文。〈「黃馬掛」是什麼?〉扼要地說明清朝皇帝賞賜臣下穿「黃馬掛」的相關制度,堅決認為武訓沒有穿過「黃馬掛」。〈辛丑條約與所謂的使館界〉(1951)言簡意賅,交代外國列強迫使清廷簽訂辛丑條約,還有他們在北京建立使館界的過程。〈宋景詩起義史實初探〉(1951)指出1861年山東農民反抗政府運動中,以黑旗軍的宋景詩實力最強,分析宋景詩與清廷的合離關係。該文後來被譯為德文,刊於1956年《通報》第一期,它由柏林德國社會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出版。

1952年,內地政府進行院系調整,鄭天挺被調往天津南開大學,兼任歷史系主任與中國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又創立明清史研究室,並擔任研究室主任。1954年至1956年期間,他開設明史專題、清史專題、史料學、明清史等課程,對於元代的社會和土地問題、明史的分期、明代的歷史特點、農民起義與秘密宗教的關係,以及朱元璋的評價等,表達了個人的獨特見解。陳生璽對此有如下的看法,就是「表現了他不屈從於時尚、實事求是的精神,從不苛求於古人。儘管當時有許多觀點與此相左,除了用簡單的以階級鬥爭為綱劃分是非而外,沒有講出更多的事實和道理來。至於說朱元璋反對白蓮教就是背叛農民起義,也不盡然,農民起義是多種多樣的,不應以是否背叛白蓮教作為標準。因為歷來的農民起義軍內部,也有一個互相火併或兼併的問題。」此外,鄭天挺還編輯《明末農民起義史料》(開明書店,1953)、《宋景詩起義史料》(中華書局,1954)各書,指導南開大學歷史系師生輯錄《清實錄經濟資料輯要》(中華書局,1958),撰寫〈馬禮遜父子〉(1954)、〈宋景詩起義文獻初探〉等文章。

五十年代在政治的影響下,學術界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討論和為曹操翻案,鄭天挺作為學術界重要人物,不得不對討論和翻案活動作出回應。資本主義萌芽討論方面,鄭天挺以〈關於中國社會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史料處理的初步意見〉(1956)表達個人看法。不少人以元末明初徐一夔《始豐稿》中〈織工對〉所反映的情況,藉此證明資本主義萌芽在明初產生。鄭天挺《關於徐一夔的〈織工對〉》(1958)一文考証〈織工對〉寫於元末,挑戰主流看法,贏得很多學者的贊許,不過有人批評該文是煩瑣的考證。至於曹操翻案方面,鄭天挺撰寫〈關於曹操〉(1959)一文,內容有四個部分:(一)符合時代進程需要的曹操;(二)違背人民意願的曹操;(三)什麼力量歪曲了曹操;(四)不必管結論。但是由於極左思潮泛濫,鄭天挺受到衝擊,1958年他被人點名批判,罪名是「宣傳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不強調階級鬥爭、重業務、輕政治」。

踏入六十年代,1963年鄭天挺出任南開大學副校長,又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與翦伯贊合編)、《史學名著選讀》,並且領導南開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輯了《中國通史參考資料》清代分冊,還有校勘《明史》。這時期他的學術研究論文,分別有〈農民起義和秘密宗教的關係〉(1961)、〈清入關前滿洲族的社會性質〉、〈清代的八旗制度〉、〈清代的內務府〉(1962)、〈清代的八旗兵和綠營兵〉(1964)、〈關於清官〉(1966)、〈關於編寫清史、民國史之設想〉等,其中〈關於清官〉一文寫作目的,是回應江青等人所搞的「清官問題」討論。

1962年,鄭天挺接受中央高級黨校的邀請,講述清代入關至鴉片戰爭前(1644-1840),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歷史,他認為這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計有:(一)清兵入關統一中國;(二)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三)1691年蒙古三十旗隸屬清政府,奠定中國北部疆土;(四)1723年攤丁入畝;(五)1689年中國與帝俄訂立《尼布楚條約》;(六)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要求與中國通好;(七)1723年清政府禁天主教;(八)1796年川陝白蓮教起義。鄭天挺也揭示清朝的最大貢獻,就是「我們今天所繼承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土,基本上是清代時期奠定的」。1980年,中華書局將鄭天挺的清史講稿出版,書名是《清史簡述》,陳生璽表示「全書雖僅六萬餘字,實際上是一部高水平的清史入門必讀著作。」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