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到長安,與唐朝武功顯赫,控制絲綢之路有密切關係。唐朝建立後,威脅唐室最大的外族是北方的突厥。南北朝時期,突厥民族崛興,隋代開皇二年(582),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東西突厥嚴重干擾中原政權與西方國家的交往。唐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李勣等兵分六路,向東突厥出擊,東突厥突利可汗被迫投降。翌年唐朝再出兵東突厥,俘獲了頡利可汗,取得重大勝利。此外,貞觀年間,西突厥由於連年內亂,國家出現分裂,西突厥所屬的伊吾、高昌落入唐朝政府手上,唐室在當地設置安西都護府。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唐軍擊潰西突厥,明年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兹,統轄四個地方,它們合稱安西四鎮。武周長安二年(702),增置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各地。
貫通中西方的絲綢之路,部分路段經過天山以南,並且分為南北二路。此外,在天山北部又出現一條新道路,它始於南北朝至隋代。唐室先後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控制了天山地區,因此在天山的絲綢之路自然歸唐朝政府管理。唐朝政府從河西走廊的涼州起,一直到天山南北的各條交通要道上,設立了軍、鎮、城、守捉,它們均有軍隊戍守,目的是維持地方秩序和確保絲綢之路的安全。在這個情況下,又加上唐朝武功顯赫與經濟文化發達,當然吸引不同國家人士,經絲綢之路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尤其是首都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