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唐代長安與西方文化的傳播

 

、西方文化在長安的發展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片

來到長安的西方人士,把西方宗教帶進長安。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紀於古印度出現,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即西漢時期,由中亞經過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地區,西漢末年佛教傳入長安。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成為社會上重要的思想潮流。及至唐代,佛教發展更攀上高峰,長安的印度僧人對此作出一定程度的貢獻。早在隋文帝時期,印度僧人那蓮提黎耶舍、闍那崛多、達摩笈多等在長安的大興善寺翻譯佛經,傳播佛教密宗思想。唐玄宗開元年間,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他們均在大興善寺譯經傳教,其中善無畏曾經為玄宗祈雨解暑,他的弟子一行和尚,是世界上首測子午線長度的科學家。

景教是大秦(東羅馬帝國)基督教中的一個流派,由於教派衝突,景教創始人聶斯脫里在公元435年被大秦皇帝驅逐出境。景教隨後傳至波斯,並且經絲綢之路東傳中國。貞觀九年(635),波斯人阿羅本把景教帶進長安,公元638年在唐太宗下詔准許下,景教僧人於長安義寧坊建立了波斯寺。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波斯寺改稱大秦寺。唐武宗會昌滅佛時,大秦寺受到破壞。現存於西安碑林二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屬竪方形,高2.79米,寬0.99米,32行,行62字。碑額楷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九字。碑文作者是波斯人景凈,內容記載景教的教規、教義、傳入中國的經過以及在唐代傳播的情況。此外,還以敍利亞文和漢文刻了七十二個景教僧徒的名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唐武宗滅佛時被埋於土中,明末在西安城西重新發現,清末移置碑林。

伊斯蘭教源自公元七世紀初期的阿拉伯半島,創教者是穆罕默德。在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前,阿拉伯人已經來到中國。唐高宗永徽三年(652),阿拉伯帝國的使臣來到長安,與唐高宗見面。唐玄宗時期,阿拉伯商人源源東來。安史之亂時,阿拉伯人幫唐室平亂,伊斯蘭教在此時傳入中國。西安大學習巷的清真寺出現時間有兩種說法。該寺碑刻顯示是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又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郭子儀從西北前線返回長安時,有二百餘名回紇將領隨他到長安學習唐朝法令和中國生活習俗,清真寺專為這些回紇人而興建。

祅教在公元前六世紀產生,由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該教強調代表光明的胡臘瑪達和代表黑暗的安赫臘曼紐的對立鬥爭,認為推崇光明必勝,因此主張崇拜火,所以祅教又稱拜火教。在長安居住的波斯人,不少是祅教徒,他們在長安城內建立胡祅祠、祅祠、西祅祠和南祅祠四所寺院。管理祅教徒的機構稱薩寶府,長官稱薩寶,即粟特語「駱駝商隊隊長」一詞的音譯。長安的祅教寺院在會昌滅佛時被毁壞。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的宗教,公元694年傳入中國。摩尼法師曾為唐朝皇帝祈雨。不少回紇人信奉摩尼教,安史之亂後唐朝與回紇關係密切,回紇人要求在長安等地興建摩尼寺,唐朝政府對此允許。與景教、祅教一樣,摩尼教在唐武宗會昌滅佛時,亦受到打擊。不過摩尼教依然在下層社會流行,與該教主張倡導互助和明暗相爭的教義有關。日後部分農民更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與朝廷進行武力鬥爭。

除宗教外,西方人士還把其他東西帶進長安。音樂舞蹈方面,唐貞觀十六年(642),唐皇室在隋宮廷九部樂的基礎上,再增加一部,成為十部樂,它們分別是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兹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其中八部是西方少數民族和外國樂舞。此外,唐玄宗時期最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曲》便是改編自西域的《婆羅門曲》,而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嫻熟《霓裳羽衣舞曲》。除《霓裳羽衣舞曲》外,《胡旋舞》也是唐玄宗天寶末年流行於長安的外國舞蹈。白居易《胡旋女》表示「天寶末,康居國獻之。」康居國位於中亞的烏兹別克。《胡旋舞》可獨舞,也有數人合舞的;有在球上舞的,也有在一塊圓毯子上舞的。楊貴妃和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均善於跳胡旋舞。

《渾脫舞》又稱《蘇莫遮》,它是一種音樂加舞蹈的活動,見於西域某些國家的民間節日。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指出,《渾脫舞》源於伊朗,後傳至印度、西域地區,繼而輾轉東傳長安。在長安每次參與《渾脫舞》的人很多,參與者穿上艷麗的胡服,騎著駿馬,同時還有鼓樂相伴,場面十分熱鬧壯觀。張說有三首詩,描寫了有關《渾脫舞》的情況: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寶服紫髯鬚。聞道皇恩遍宇宙,來將歌舞助歡娛。 綉裝帕額寶花冠,夷歌騎舞借人看。自能激水成陰氣,不慮今年寒不寒! 臘月凝陰積帝台,豪歌急鼓送寒來。油囊取得天河水,將添上壽萬年杯。

至於繪畫方面,尉遲乙僧是西域于闐國的貴族,善畫佛像、鬼神、人物和花鳥。唐貞觀初年,尉遲乙僧在于闐王的推荐下,來到長安擔任宿衛官,後來襲封郡王。尉遲乙僧的父親尉遲跋質那在隋朝時也是著名畫家,因此人們稱尉遲跋質那為「大尉遲」,尉遲乙僧為「小尉遲」。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對尉遲乙僧的畫作給予評價,就是「外國及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則表示「乙僧,今慈恩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面中間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狀,不可名焉。」朱景玄提到凹凸花,畫這種花的方法來自印度,是利用渲染深淺和陰影明暗的方法,使所畫的東西有突起的感覺,富有立體感。其實這種方法早在南朝蕭梁時期已有畫家作出嘗試,尉遲乙僧在長安把該方法進一步地傳播。

最後,西方人士也把馬球的體育活動引進長安。馬球誕生於波斯,又稱波羅球,經中亞傳至長安,而長安人稱它為打球或擊鞠。該運動流行於上層社會,在宮廷、官僚貴族居所,還有一些遊覽勝地,均設有馬球場。唐代的新晉進士,在雁塔題名後,就會前往月登閣打馬球。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附近有陪葬的章懷太子墓,在該墓中發現一幅打馬球壁畫,有學者描述了壁畫內容:

有二十多匹馬,騎馬人均著各色窄袖袍,黑靴、戴幞頭。打馬球者左手執繮,右手執偃月形鞠杖。最南面飛馳的馬上坐一人,作回身反手擊球狀,另一人回頭看球。後面的兩人作驅馬向前搶球之態。其後還有數十騎,騎馬人著淡綠色袍,紅色翻領,面部微紅,未持鞠杖,可能是觀者。

從學者對壁畫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盛唐時期,皇室貴冑進行馬球運動的實際情況。

除上述事物外,西方人士也把印度的醫藥、天文、曆法、數學、塔式建築、胡椒、白豆寇、密草等,以及其他國家的動物如獅子、犀牛、馬、象、鴕鳥等,先後帶進長安,對唐代文化構成影響,這些影響亦值得我們的注意。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