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若干士族離開中原,遷往戰亂較少的江東地區,部分士族成員為孫吳政權效力,發揮重大的影響,其中彭城張氏家族和琅琊諸葛氏家族的表現值得關注。張昭是彭城張氏家族的代名人物。張昭,公元156年出生,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時刻苦好學,二十歲時人們薦舉他為孝廉,張昭卻不肯就。徐州刺史陶謙舉存張昭為茂才,張昭也不肯就。不久徐州局勢混亂,張昭移居江東,投靠正在江東開創霸業的孫策,孫策任命張昭為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對他非常尊重和信任。由於張昭的文才很好,孫策的公文奏章常由張昭撰寫。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臨終時將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領群僚擁護孫權,勸告十八歲的孫權不要終日因失去兄長而悲傷哭泣,一定要專心處理軍政。由於孫權積極工作,加上有張昭等人的輔佐,因此孫權成功清除反叛勢力,進一步控制江東地區,而孫權對張昭對十分敬重,待他以師傅之禮。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兵不血刃佔領了荊州,並揮軍東征孫權。面對強敵壓境,張昭卻帶頭主和,勸孫權向曹操投降,孫權對張昭十分失望。公元221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張昭因制作朝儀而成為拳侯。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張昭向孫權祝賀,被孫權當眾奚落,反映孫權對赤壁大戰前張昭的投降主張耿耿於懷,即使這件事情距離孫權稱帝已經超過二十年。孫權成為皇帝後,群臣兩次建議以張昭為丞相,然而均被孫權駁回,原因可能是當年張昭主張投降,使到孫權不願對張昭委以重任。此外,可能又與張昭性格剛直有關。他經常對孫權犯顏直諫,當眾指出孫權的過失,孫權對此非常不高興。張昭看到自己失去孫權的信任,就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去官職。孫權另拜張昭為輔吳將軍,改封為婁侯,賜食邑萬戶。張昭閑居無事,便閉門著書,撰寫了《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
張昭雖然退休,不過繼續關心政事。公元232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曹魏,派人向孫權稱藩。孫權派遣官員率兵萬人,携帶金寶珍貨等渡海遼東,晉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劇烈反對,孫權不聽,張昭非常氣憤,便稱病不朝。孫權知道後,命人用土封了張昭的家門,張昭更加生氣,便在門內也封上土,表示堅決不出。後來公孫淵背叛孫權,把孫權所派遣的官員殺掉,孫權後悔沒有聽從張昭的意見,多次派人慰問張昭,向他致歉。張昭依然拒絕上朝,孫權親自到張昭門外,叫他出來,但是張昭沒有答應,孫權下令放火燒門,張昭不但不出,反而緊閉門戶,孫權只好命人滅火。張昭的兒子見孫權一直在門外等候,他們強將張昭扶出大門,孫權將張昭接回宮中,向他深深致歉。張昭才恢復上朝。公元236年,張昭病逝,享年八十一歲,謚為文侯。張昭的長子張承和次子張休也投身政治。張承文武兼備,戰功卓越,善於「甄別人物」,向孫吳朝廷推荐不少人材;張休則敢於上疏批評孫權,並且為人正直,堅拒與小人交結,日後他捲入孫權立儲的紛爭,被孫權流放到交州,最後更被迫害致死。
琅琊諸葛氏家族在東漢末年來到江東,其中諸葛瑾及諸葛恪父子均先後參政。諸葛瑾字子瑜,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兄長,他早年曾在東漢首都洛陽遊學,研究《毛詩》和《左傳》,非常孝順生母和後母。諸葛瑾來到江東後,有人向孫權推薦諸葛謹,諸葛謹獲得任用,擔任長史、中司馬等職位。日後孫權派遣諸葛瑾出使蜀漢,希望利用他與諸葛亮的兄弟關係,使孫吳與蜀漢兩國更加友好。諸葛瑾十分謹慎,只在公開場面才與諸葛亮見面,避免令人可以成功誣告他私通外國。此外,諸葛瑾與孫權討論問題時,若雙方意見不合,諸葛瑾立刻轉換話題,藉其他話題啟發孫權,使他改變初衷,諸葛瑾的做法贏得孫權的器重。諸葛瑾也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的長子諸葛恪得到孫權賞識,但是諸葛瑾卻認為諸葛恪為人欠缺穩重,擔心他會危害整個家族,不幸諸葛瑾的擔憂竟然成為事實!
諸葛恪(203-253)字元遜,自幼很聰明,能夠隨機應變,辯才突出。有一次孫權大會群臣,命人帶來一頭驢子,在驢臉上貼上一張標簽,上面題「諸葛子瑜」,譏諷諸葛瑾面長似驢。諸葛恪在「諸葛子瑜」下面寫上「之驢」二字,引得孫權高興。又有一次,孫權問諸葛恪,諸葛瑾和諸葛亮誰人賢明。諸葛恪說是諸葛瑾。孫權要知道原因,諸葛恪解釋道因為他的父親向孫吳效忠,而諸葛亮卻不是,所以諸葛瑾較諸葛亮賢明。孫權聽後十分開心。由於諸葛恪討得孫權的歡心,弱冠時已經是騎都尉,繼後又從中庶子升為左輔都尉。
孫權在江東擴張勢力期間,遇到當地土著山越人頑強的抵抗。公元234年,諸葛恪毛遂自薦,願意到丹陽鎮壓山越,孫權任命他為撫越將軍。諸葛恪採取堅壁清野策略,避免與山越人交鋒,搶光山越人的耕種收成,善待投降的山越人,經過三年時間,先後有十萬山越人出山投降。孫權因此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陸遜逝世後,諸葛恪成為大將軍,假節鉞,屯駐武昌,代替陸遜管理荊州。公元252年,孫權病重,臨終前將幼子孫亮交托給諸葛恪。孫亮即帝位後,以諸葛恪為太傅,諸葛恪從此掌握大權,初期推行一些有利官民的政策,得到朝廷內外的擁護。公元252年十月,諸葛恪派人前往巢湖東興修堤築城(今安徽含山縣),矛頭直指曹魏。曹魏派兵七萬進攻,諸葛恪發兵四萬反擊,當時天降大雪,孫吳軍隊乘魏軍鬆懈輕敵的時候,作出突襲,魏軍死傷數萬,孫吳大獲全勝。諸葛恪因此成為陽都侯,加封荊揚二州牧,督中外諸軍事,權勢達到頂峯。
公元253年,與曹魏交戰勝利而產生輕敵之心的諸葛恪,決定發動大軍攻魏,向各州郡徵發兵馬,組成二十萬大軍,徵發兵馬期間引起國內騷亂,失去部分人心。諸葛恪率軍圍攻曹魏的合肥新城,圍攻了四個月,其間正值夏天,吳軍非常疲勞,部分甚至中暑生病。曹魏探知吳軍疲憊,出兵作出攻擊,諸葛恪只好領兵倉皇撤退,吳軍秩序大亂,多人死傷或被丟棄和俘虜。諸葛恪失敗而回後,打算再出兵北伐,令對諸葛恪失望的吳國臣民,對諸葛恪更加不滿。與諸葛恪有積怨的孫吳宗室孫峻,利用國人不滿諸葛恪的時機,在公元253年十月,設置酒宴款待諸葛恪,其間親手把諸葛恪斬死,並且夷滅諸葛恪三族。從此琅琊諸葛氏家族在孫吳政壇上消失。
王永平等人編著的《孫吳文化》一書(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指出,整個孫吳歷史,江東的著名士族除吳郡陸氏和顧氏家族、彭城張氏家族,以及琅琊諸葛氏家族外,吳郡張氏家族的張溫、張純、張儼、吳郡朱氏家族的朱桓、朱異和朱據、會稽虞氏家族的虞翻、廣陵張氏家族的張紘和張尚,他們在政治、軍事和文化學術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因此孫吳政權成功立國,國祚較曹魏和蜀漢長,江東士族的貢獻不可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