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對這個課題有以下的說明:「黃河流域既是周秦以來國人主要的聚居地,歷代政權遂多選擇於此建都。唐代國都長安的建置與日後的盛衰,正好反映了選址諸因素帶動的不同程度影響。」
學習重點1:黃河與國都興廢
首先要注意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這一地帶氣候溫暖,降雨量多;地勢平坦,適合種植;加上土地肥沃,有利於發展農耕文化。早期以種植小米為主,其後農產品的種類漸多,水稻尤為普遍;農業發達保證了糧食供應穩定,政府也注重農業開發,黃河流域遂成為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重心。但唐末五代時這地區因受戰火摧殘,其經濟重心的地位為長江流域所取代。
國都的建置除自然環境外,還要考慮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等因素。以有利的地理形勢為基礎,政令能夠四達,足以抵禦外敵,確保糧用充足,往來運輸暢通,上述這些都是國都選址的原則。
中國自商、周以至隋、唐,國都均在關中地區,但這一帶在漢、晉時期曾遭多次破壞,戰亂且造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到了唐代中葉,關中地區作為國都的優勢已失;唐代以後,國都雖然仍集中於北方,不過經濟和文化重心,已逐漸移到長江流域一帶了。
學習重點2:唐代的長安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的中央,中國歷史上有十個朝代,即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先後在這裡建都,共達一千餘年。在中國所有古都之中,西安是最多王朝建都且建都時間最久的地方,時至今日,還保存著大量古代建築和珍貴歷史文物。
漢、唐兩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長安成為當時世界最大和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但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關中地位從此大不如前,所以唐朝以後歷代王朝不再建都於此。明初改稱西安,為了駐兵,重修了西安的城牆,今日西安殘留的古城就是明朝修建的。現時西安是陝西省省會,又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
唐代長安全城基本上坐北朝南,主要由皇城、宮城和外廓城所組成:(一)皇城是中央軍政機構和宗廟所在地,其佈局為中軸線貫通南北而呈東西對稱;(二)宮城主要由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組成,合稱「三內」或「三大內」;(三)外廓城是官家和平民生活起居的所在,城內各坊周圍都建有圍牆,設有坊門,工商業集中於東市和西市,兩市的衙署設在坊市的中央。此外,亦應注意長安的文化面貌,包括文化興盛的原因,以及其繁榮的情況等。
安史之亂對長安造成嚴重的破壞,唐末黃巢和朱全忠使長安一再遭到打擊;加上藩鎮割據致漕運受阻,難以從其他地區輸送糧食到長安;而氣候日趨乾燥寒冷,又令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水源不足,水稻種植地區萎縮。在藩鎮威脅和外族侵擾之下,長安不復再有昔日的盛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