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課題二:長江流域

《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對這個課題有以下的說明:「六朝以來,隨著江南農田水利、手工業與工商業不斷發展,中國經濟及文化重心逐漸南移,長江流域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區域。南宋國都臨安的建置與發展,從不同層面見證了江南水利建設、農田開墾、人口繁衍、市鎮勃興、工商繁盛、文化薈萃等的成果。」

學習重點1:長江與資源運用

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降雨量多,但相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平地較少,土質肥力亦較遜。由於支流和湖泊眾多,有利灌溉;但河道迂迴,不利漕運;加上水旱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這些都不利於農業發展。自先秦以來,至秦、漢時期,長江已有水利開發工程,不過集中於中、下游;六朝在江南進一步興修水利,並以「圍湖造田」的方法增加耕地面積;隋、唐至兩宋時期,水利建設已十分興盛,為農業重心的南移提供了基礎,漕運的改善亦促進了農業生產。

六朝至唐宋時期,江南地區逐漸開發,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都有相當進展。首先,在農業方面,土地開墾面積不斷增加,耕作技術和農具相應改進,農作物品種日趨多元化;其次,在手工業方面,紡織業、製瓷業、冶鑄業、造船業均有發展;至於商業方面,出現了不少商業城鎮,商品種類增多且流通便利,對外貿易日趨繁盛。

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加速開發,啟動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隋、唐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亂後,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的步伐;南方經濟在北宋末年已超越北方,經濟重心南移至此初步達成。衡量的準則有三:(一)江南地區的生產力超過北方;(二)江南地區成為國家在財源上最為倚重的地區;(三)江南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

學習重點2:南宋的臨安

北宋末年發生靖康之難,金人擄宋徽宗、宋欽宗北返;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權,但金人繼續南侵,高宗南逃,將杭州升為臨安府,以備日後建都。金人先後陷臨安和明州,高宗逃至海上,躲過金人的追捕;黃天蕩之役後,金人不敢輕言南侵,高宗重返臨安,定都於此。建都臨安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地理形勢,臨安一帶水網交錯,北面有長江天險,西面屬丘陵地帶,能阻擋金人進侵,加上東南面瀕海,如金人兵臨城下,亦可從海上逃難;其次是經濟興盛,北宋時杭州已成為繁榮都市,農業、手工業、商業及海上貿易均已相當發達,加上大運河的開通,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是物資的集散地。此外,高宗不願冒險北返,以及南方士人的影響,都使臨安作為都城的地位更加鞏固。

南宋時的臨安,劃分為外城(又稱羅城)和內城(又稱皇城);全城的形狀,呈狹長和不規則,皇城建於南方的高地,形成「坐南朝北」的佈局,御街位於中軸線上,貫通臨安城的南北;又有廂與坊巷的建置,設城內九廂和城外四廂,掌管治安和訴訟,每廂管轄坊巷若干個;並設立御街南段、中段、北段三大商業區,售賣不同的貨品和提供不同的服務。除了臨安建置的特色外,還要注意臨安工商業和文化的發展情形及其興盛原因。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