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闖出童夢世界的阿童木──手塚漫畫與時代變遷

 

一、已開始和未出現的故事

2009年,在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蟲(Tezuka Osamu)逝世二十年之後,他筆下經典的卡通人物「小飛俠」──鐵臂阿童木重新現身大銀幕,衝出曾經被中國人譯作「阿童夢」或「原子小金剛」的時代和空間。

擁有十萬匹馬力和七大神力、能操六十國語言的高科技機械人阿童木,是戰後日本重建和新生的一個符號,在「它」(其實用他或她都可以)面世之前,自十九世紀後期明治維新以來即被神格化了的日本天皇,已經由於日本戰敗而向全國人民發表了《人間宣言》(日文裏「人間」是「人」的意思),公開否認自己的「神性」,敲碎了日本人尊天皇為「現人神」的神秘觀念。

阿童木的出現,使手塚治蟲奠定了「漫畫之父」甚至「漫畫之神」的地位,但手塚不只一次坦言,他其實並不太喜歡阿童木。這個角色原本是惹人喜愛的機械娃娃,頭髮結成兩個突出的尖角,又大又圓的眼睛有時泛著淚光,腳上穿著只有女孩喜歡的一雙紅靴子。但當初的《少年漫畫》雜誌不接受這樣的女主角,手塚於是在頗不情願的狀況下,把她改造成為一個機械男孩。手塚是畢業於大阪大學的醫學博士,變性手術大概優以為之,所以變身後的阿童木不但天真活潑,既有男兒氣概,又有點像巾幗英雄,大受讀者和觀眾歡迎。只是手塚直至晚年,仍然沒法忘情阿童木誕生時的原型。

我忽然聯想到日本這個國家,戰後就是在勝利者美國的改造下,而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擁有強大的能力,具備數不盡的優點,但不少日本人的心坎裏,始終懷想著逐漸遠去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感受。外國人對此是不容易理解的,亞洲的人們有時或會產生一點共鳴,所以阿童木在西方人和東方人之間,相信有不同的認受性和影響力。一個屬於未來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