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
1 2 3 4 5 6
三、上水廖族的著名歷史建築

1. 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是上水鄉廖氏的祖祠,其興建年份已難以確定,位於中心村與門口村之間,是上水鄉最為宏偉的祠堂。祠內懸有一匾額,上刻有「乾隆辛未年孟冬月穀旦」和「賜進士出身刑部主事廣東清史司帶管聯輿衛前翰林院加一級紀錄十三次永定二十一世孫 瑛拜題」,由此可以推知,這座祠堂落成後,曾得到當時就任於廣東福建永定清溪村廖瑛的題詞以示贈慶,而「乾隆辛未年」即是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這亦表示該祠至少有近260年的歷史了。此祠曾於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1985年又得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協助重修,同年被列入為法定古蹟,供遊人參觀。

廖萬石堂之名是與北宋(960-1127)末年廖族祖先廖剛(1070-1143)及其四子有關的。在《宋史‧廖剛傳》中有記載:「廖剛,字用中,南劍州順昌人。少從陳瓘、楊時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宣和初,自漳州司錄除國子錄,擢監察禦史。時蔡京當國,剛論奏無所避。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憂,服闋,除工部員外郎,以母疾辭……子四人:遲、過、遂、遽,仕皆秉麾節」。因此廖剛五人均為朝廷命官,每人俸祿二千石,故合計五人官祿為「萬石」。其後,族人為了紀念廖剛父子等人而把祖祠定名為「廖萬石堂」,而在中堂匾額亦可見「澤綿萬石」之語。

廖萬石堂是一所三間三進式傳統建築物,大門兩旁的牆壁以及部分牆角都是以由古時甚為名貴的紅粉石所砌成,突顯其富貴非凡的氣派。正門前端設有鼓台,中有天井,屋樑上有吉祥寓意的灰塑、木刻、壁畫、泥塑等,佈局華麗,展示出華南傳統建築的風格。廖族祖先木主的靈位設於內庭第三進,上座安奉宋丞相大學士廖光景,中座安奉上水鄉開基祖廖仲傑至四世祖,按左昭右穆的依序排列,下奉中霤之神位。而左翼是配賢祠,主要供奉廖族中舉之祖先,右翼是配享祠,主要供奉有助建祠的人士。

廖萬石堂的主要功能當然是供奉祖先,表彰孝道,不過,它亦曾用以教學、集會、議事、祭祀、婚喪喜慶等用途。在1932-1974 年這四十二年間,廖氏族人曾把廖萬石堂的內部格局有所改動,以作為小學之用,取名為「鳳溪小學」,可見族人貫徹祖宗重視教育之舉。現於祠內可以隨意看到「兄弟科貢」、「文學士」(廖瑞祥先生於1961年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榮譽學位)、「文魁」、「進士」等牌匾掛在橫樑上,足以證明廖族中舉者不少,亦反映出廖族重視功名及子弟教育,確實值得敬佩。


2. 應龍廖公家塾

應龍廖公家塾是為了紀念東斗第四代族人廖應龍而建的,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位於甫上村,既是家塾也是家祠。家塾內有不少木版雕刻,雕工精美,寓意吉祥。族人也會在此舉行春祭、婚喪、壽宴等事宜。由於廖族祖先廖有容曾題有「顯承堂」的牌匾,故又名「顯承堂」。此外,較為特色的是,內有一祭壇,名曰「配賢」,專以表揚在傳統科舉考試中取得彪炳成績的先祖。1965年曾闢為「鳳溪幼稚園」的校舍,直至1988年終。而應龍廖公家墊修復工程更榮獲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嘉許獎。


3. 廖明德堂

廖明德堂又名「應鳳廖公家塾」,是為了紀念西斗第四代族人廖應鳳而建的,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位於大元村。「顯承堂」與「明德堂」雖座於不同的村落,但其實從地理位置來說,這兩座祠堂毗連相鄰,用意是表達應龍和應鳳兩兄弟的團結同心、和樂相處,帶有守望相助之意。廖明德堂也是同時兼具家塾與家祠兩者功能,故亦是供族人讀書、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