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列印
1 2 3 4 5
馬禮遜(右)
二、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情況

據學者熊月之所言,鴉片戰爭後的西學東漸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11─1842年:
1807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從英國出發來到中國,成為第一個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最初先抵澳門,當取得東印度公司的高級翻譯員身份後,即轉到廣州。來華後,他積極學習中文,體察中國文化,並開始翻譯《聖經》和編撰字典。1814年,《新約聖經》和《華英字典》(漢英對照的字典)先後付梓出版。1818年,馬禮遜在馬六甲籌建英華書院,由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年)出任校長,開拓基督教傳教士東來辦學的先聲。與此同時,他亦辦印刷所,出版書籍報刊,如曾在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華文報刊,名為《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除宣傳教義之外,還介紹西方科學、法律以及一些世界見聞。而由於這份刊物可以在中國流播,由是,近代西方的科學知識也隨之引進中國境內。

而在這時期出版的中文書籍和刊物共138種,其中32種是關於世界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知識的,例如《美理哥合省國志略》、《貿易通志》、《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等。

第二階段,1843─1860年:
在這個階段裡,傳教士活動的基地由南洋遷到中國東南沿岸,開始了晚清西學傳播史上的新階段。當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1. 通商口岸成為傳播基地;
  2. 出版了數量可觀的科學著作;
  3. 中國知識分子開始主動了解、吸收西學;
  4. 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參加譯書工作。

這個時期譯出西書共434種,其中宗教佔329種(75.8%),天文、地理、數學、醫學、歷史、經濟佔105種(24.2%),而且不少題材是第一次在中國出現的,例如:

  • 第一部西醫著作:《全體新論》;
  • 同文館
  • 第一部參考西方數學體系編成的數學教科書:《算法全書》;
  • 第一部介紹西方近代天文學的著作:《天文問答》;
  • 第一部高等數學著作:《代微積拾級》;
  • 第一部西方力學著作:《重學淺說》;
  • 第一部西方植物學著作:《植物學》。

第三階段,1860─1900年:
經過太平天國事件和英法聯軍之役,清廷飽歷內憂外患,展開以「船堅炮利」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刺激了西學的傳入。《中英天津條約》第8條規定:「耶穌聖教暨天主教原系為善之道,待人如己。自後凡有傳教習學者,一體保護,其安分無過,中國官毫不得刻待禁阻。」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是中國歷史上繼四夷館之後的第二所外國語學校,也為近代中國第一所為培養熟諳外國語譯員、官辦的洋務學堂。

同文館學制為八年,入學年齡在13、14歲左右,各年學習內容如下:

第一年:
識字
第二年:
講解淺書、練習書法
第三年:
各國歷史地理
第四年:
習代數、譯公文
第五年:
習幾何、譯西書
第六年:
習算學
第七年:
習天文、化學
第八年:
習西文

自此之後,各地也創辦了不少外文學校,如上海廣方言館(又稱上海同文館),廣州的同文館、西學館(亦稱實學館)和福州的福建船政學堂。外國教會和傳教士也紛紛在各地開辦教會學校。1887年,英、美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上海設立廣學會(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除了編譯出版大量宗教和政治書籍外,並發行《萬國公報》。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