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荊州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

先秦時代,荊州一詞已經出現,《禹貢》指出「荊及衡陽為荊州。」它的範圍是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春秋戰國時期併為楚地。秦朝推行郡縣制,自漢水以北設置南陽郡,自漢水之南為南郡,巫中地為黔中郡,滅楚後分黔中置長沙郡。秦亡漢興,漢高祖分長沙置桂陽郡,改黔中為武陵郡,分南郡為江夏郡。漢武帝時又分長沙為零陵郡。繼後設立十三州,因舊名為荊州,統南郡、南陽、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江夏七郡。東漢末期,增置章陵郡。建安十三年,曹操取得荊州,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赤壁之役後,荊州被曹操、劉備和孫權瓜分。後來荊州盡歸曹魏和孫吳。曹魏之荊州統南陽、江夏、襄陽、南鄉、魏興、新城、上庸七郡;孫吳之荊州統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門、長沙、零陵、桂陽、衡陽、湘東、邵陵、臨賀、始興、始安十五郡。至於荊州的行政區域,即是今天漢水中下游地區及長江中游的大部分,包括湖北、湖南全部,以及江西、河南南陽一部分。

荊州的自然地理方面,它的地勢是西高東低,秦嶺、武當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等山脈聳立在荊州的西部,東部則是由長江、漢水沖積而成的江漢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縱橫。不過先秦時期的荊州,平原反而是浩渺的江湖,人稱雲夢澤。隨著自然界的變遷,雲夢澤逐漸變為平原。此外,荊州也是「平原廣澤」的地區,在廣闊的江漢平原上,既有貫通南北的漢水水系,也有橫貫東西的長江水系。同時更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湖泊的存在,對荊州的發展影響極大。首先,長江和漢水携帶著大量的泥沙,泥沙的沉積導致江漢平原的產生,平原土壤大部分是沖積土,土質疏鬆和肥沃。其次,農業生產需要水流灌溉,河湖密布的地方,可以提供水源灌溉。由此可見,荊州具備了農業發展的優良條件。

但是從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荊楚經濟發展的論述,我們看到西漢初期或以前荊州的經濟情況頗為落後。司馬遷表示「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羮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飢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然而荊州的南陽郡卻經濟蓬勃。西漢政府在當地設有鐵官專司冶鐵事務,南陽出產的鐵農具不僅被本地農夫使用,部分還遠銷至江西、陝西,甚至新疆地區。南陽郡亦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促進農業快速發展,因此南陽的宛城成為西漢五大都會之一。由於南陽經濟發達,東漢政權創立者劉秀以該地為其復興漢室的基地。不過,整體而言,在兩漢時代,荊州與北方地區比較,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差。王玲撰寫的《漢魏六朝荊州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一書對此作出解釋。她說:

在兩漢大一統社會裏,長安及洛陽先後成為首都,政治中心位於黃河流域,為其統治提供經濟支撐的基本經濟區亦位於北方。……因而,首都、京畿地區、地方重鎮及交通要道附近地區受到中央政權的特殊重視,在經濟上有著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偏離基本經濟區的地區經濟發展相對受到冷落。……偏離基本經濟區,加之集權體制下挹地方以注中央的經濟模式及內斂效應,使得距中央較為偏遠的地區經濟發展缺少必要的投入,制約了經濟的增長,因而漢代荊州地區經濟難有大的發展。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繼後出現州牧割據,互相交戰,中原地區局勢混亂,反而推動了荊州的社會發展。在黃巾起義和州牧混戰的打擊下,中原一帶哀鴻遍野,當時詩人透露了中原地區的慘況。王粲《七哀詩》指出「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而曹操《蒿里行》則表示「鎧甲生虮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鷄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出於中原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迫使大批士大夫和百姓離開。與此同時,由於荊州距離戰亂頻仍的黃河流域較遠,加上荊州地廣人稀,有大片適宜耕種的土地。此外,當時控制荊州的劉表積極收容難民。因此不少士大夫和百姓選擇移居荊州,人數成千上萬。陳壽撰寫的《三國志‧衛覬傳》指出「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隨著荊州人口增多,加上地理優勝,它的價值逐漸引起人們注意。魯肅與孫權初次會面時,已經強調荊州的重要性。他說「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諸葛亮與劉備進行著名的《隆中對》時,亦同樣表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和顧祖禹具體分析荊州的戰略價值。顧炎武認為荊州「居江左上游,介巴蜀之會,瀕城東北,納沮澤諸滙,綿亘數百里為江陵天險,曰海匱,亦曰北海。三國時北得之則據吳楚上游以制南土,南得之則據襄漢要地以圖北方。」顧祖禹的論析,較顧炎武更為細緻,他說: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故曰重在荊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故曰重在襄陽也。

既然荊州有重大的戰略價值,一定引起漢末三國群雄的垂涎,為了奪取荊州而展開多次劇烈的戰爭。

1 2 3 4 5